(甘肅省靜寧縣林業局,甘肅 靜寧 743400)
目前世界蘋果生產有以中國、日本、韓國東亞為代表的精品化生產模式和歐美省工化管理模式兩種,由于國情不同,生產形式有別,生產模式是不一樣的,從發展趨勢看,省工化是必然趨勢,但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我國蘋果生產仍將長期保持精品化發展方向。
國外的蘋果省工化栽培是以規模化經營為基礎,以機械化作業為手段(如圖1-圖4),以信息化管理為保障的現代果園管理模式,在這諸多因素中,我國均與世界蘋果生產先進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規模方面,歐美多以家庭農場形式經營,每個農場主經營土地面積成千上萬畝,土地是自己的,面積大,有規模,便于機械化作業,生產成本低;而我國蘋果種植規模普遍偏小,蘋果種植經營單位主要為農戶,戶均土地種植面積多在0.667 hm2左右,而且0.667 hm2地在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時,由于土地質量不同,為了追求公平,將地塊劃分的過小,農戶種植的最小地塊僅幾分,最大的不超過0.333 hm2,土地過于分散,導致機械化難以推行;在果園機械化作業方面,適宜果園管理的機械研發滯后,我國蘋果生產中機械化程度較低,大部分田間管理仍靠人工來完成。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設施簡陋,配套面積小,絕大部分果園管理仍靠經驗為主。
近年來,我國不少地方有些企業模仿歐美種植模式,通過租賃土地,建設了一批規模化果園(如圖5),但由于沒有從我國國情出發,成功的例子很少,由于土地流轉費用高,加之果園前期投入大,導致規模化果園大多經營不善,負債累累。多數規模化果園不但沒有起到省力化栽培的示范作用,反而成為了反面教材,個別規模化果園光鮮的背面,凸顯的是更多的無奈,其實規模化果園在我國已成了皇帝的新衣,無論業內,還是業外,都心知肚明,只是無人說破而已。我國果農在分散的土地上種植蘋果,為了獲得好的收益,則必須精耕細作,粗放管理生產效益根本上不去。

圖1 國外進口的除草機

圖2 國外彌霧機

圖3 國外蘋果的采收分級

圖4 意大利蘋果采收機械平臺

圖5 國內的蘋果園
當種植蘋果成為謀生手段時,果農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只能通過強化管理措施,進行精品化管理來實現。而國外種植蘋果是經營事業,通過大量資金投入,購置最先進的果園操作機械,最大限度的降低果園用工和勞動強度,通過規模發展,取得理想的效益,這二者之間有著根本的區別。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蘋果的質量要求日益提高,只有生產出高品質的蘋果,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我國水果經歷過短缺時代,水果為高效作物,種植水果在農村可獲得較高的效益,因而極大的刺激了水果種植業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果種植面積快速增加,成為世界水果生產大國,據統計,2015年我國水果種植面積已達到1 280萬hm2,加上干果,面積超過1 660萬hm2,水果產量達到1.74億t,人均水果占有量超過120 kg。水果生產的多樣化發展,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樣選項,蘋果僅是選項之一,只有優質、安全、營養的高檔次果品,才能吸引消費者。
就我國蘋果生產形勢而言,產能過剩已是產業發展中最突出的問題,多年的發展經驗證明,我國蘋果適宜的種植規模應在200萬hm2左右,但到2016年我國蘋果種植面積已超過286.7萬hm2,有86.7萬hm2蘋果超量發展,導致產能嚴重過剩,最直接的體現是蘋果銷售市場競爭異常激烈,賣難現象此起彼伏。
由于產地環境不同,務作水平各異,進入市場的蘋果售價很懸殊,優勝劣汰是市場永恒的規律,為了分割蘋果銷售市場這塊蛋糕,各地區及廣大果農使出渾身解數,各顯神通,紛紛將蘋果種的好看、好吃、安全、營養,以求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產能過剩是長期遺留的問題,蘋果種植為高效行業,蘋果去產能任務艱舉,決非短期內可實現的,而要想在蘋果行業立足,只能實行精品化生產,生產出精品果,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種植效益。
國際洋水果的大量進入,對我國蘋果生產銷售形成強烈的沖擊波,我國蘋果產業只有內強素質,才有生存之道。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延展,我國更多的擔當起國際責任,我國農產品市場已全面放開,成為國際農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由于國外大面積實現機械作業,生產成本較低,外國進入我國的農產品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如美國的大豆、波蘭的蘋果市場售價遠遠低于國內的,這對我國中低端市場形成嚴重的威脅。而我國由于生產條件限制,精品果所占的比率是較低的,大量的高端市場被日本、歐美精品果占領,國內蘋果的銷售市場十分狹窄。因而進行精品化生產是時勢所逼,有為才有位,走出去難度大,但國內市場保衛戰必須打贏,要想打贏市場保衛戰,品質是關鍵,進行精品化生產是唯一取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