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院,山西 運城 044004; 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山西 運城 044000)
火龍果為仙人掌科,三角柱屬(量天尺屬)和蛇鞭柱屬,又名紅龍果、仙蜜果、吉祥果等,原產于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熱帶沙漠地區[1-2]。
近年來,隨著設施果樹栽培的快速發展和“南果北栽”技術的逐步成熟,火龍果的設施栽培可作為觀光休閑農業,為現代設施農業提供一條種植特果的致富途徑。
由于火龍果屬熱帶果樹,運城地區種植需進行設施栽培,實際管理技術與南方露地栽培差異較大,其周年管理技術如下。
將已經結過果的結果枝條、病殘枝、畸形枝,雜草徹底清除,并帶離設施,集中銷毀。隨后,噴施多菌靈等殺菌劑進行殺菌處理。
主要工作是將萌發的幼小枝芽剪除。
隨著外界氣溫逐步下降,火龍果進入相對休眠期,根系生理活動緩慢,吸水速度變慢,需水量減少,應嚴格控制澆水量及次數,以防止根腐病的發生。
此時火龍果樹完成結果期,樹體消耗了大量的營養,但由于火龍果樹處于相對休眠期,建議少量施肥。
運城地區每年11月初扣棚。
隨著氣溫降低,冬季到來,對于設施火龍果來說,保溫工作至關重要。主要通過升降棉被控制設施內溫度,一般早9:00升棉被,下午4點扣棉被。遇到下雪天時,若發生在白天,應將棉被卷起,讓雪落在塑料薄膜上,避免壓塌設施;若發生在夜晚,可將棉被放置于設施1/3處。
實踐表明,通過升降棉被可將設施內溫度調控在5~10 ℃之間,棚內外溫差在10~20 ℃之間。
此時期幼小枝芽生長旺盛,應及時將其剪除,從而減少營養消耗。建議每7 d修剪1次。
隨著氣溫回升,設施內溫度升高,根系生理活動增強,吸水速度加快,需水量增大,15 d左右澆1次水。
隨著氣溫回升,火龍果根系生理活動增強,此時期應適量施肥,以P、K肥為主,多次少量為原則,為 5月份火龍果開花做準備。
運城地區3-4月份溫度變化較大,此時期應注意預防“倒春寒”現象的發生,同時也應該注意突然的高溫引起設施內溫度變高,帶來的燒苗現象。對于“倒春寒”及燒苗現象,可通過關注天氣預報,及時扣棉被及開通風口進行避免。
運城地區每年4月份(清明節前后)揭開塑料薄膜。
開花結果期間,火龍果幼小枝芽萌發力減弱,樹體內營養主要供應花果生長,因此修剪量相對減少,建議每10 d左右修剪1次。
火龍果在5-11月份間會分批次產生大量花苞,過多的花苞導致營養供應分散而降低火龍果果實品質,因此應對其進行疏花操作。經實踐發現,每批次火龍果樹上的每個枝條留1個花苞,這樣能夠保證營養的充分供給,可提高火龍果果實的品質。
火龍果開花后應及時授粉,通過人工授粉,可提高其坐果率及果實品質。
火龍果果實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若發現授粉不完全、病蟲害、畸形果等不良現象,應及時疏除,從而減少火龍果樹體養分消耗。
火龍果成熟期間應及時關注天氣狀況,7月份外界溫度過高,往往導致火龍果發育不良,果實生長不大等情況,此時通過搭設遮陽網、升降棉被等措施進行降溫操作;8-9月份雨水較多,成熟期的火龍果果實遇到下雨天氣,最容易發生裂果現象,從而降低果實商品率,減少收入;10月份外界溫度變化較大,外界溫度由高到低,火龍果果皮轉色較慢,延長其成熟期,另外,溫度的急劇變化也會導致火龍果果實裂果現象的發生。
開花期,應在每批花現蕾前10~15 d及授粉后5~10 d內避免澆水,以促進花芽分化和開花結實。
幼果期,當火龍果果實為雞蛋大小時,應及時澆水,此時期火龍果需水量大。
成熟期,當火龍果果皮顏色由青變紅時,應減少澆水,促使火龍果轉色,同時避免因水分供應過多導致裂果發生。
運城地區火龍果樹在5-11月份,會有5批次較為明顯的果實成熟,因而對營養需求較大,并且需要分批次進行施肥,生產中應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則,施肥種類應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實踐證明,通過有機肥和化肥配施,能夠滿足此時期火龍果樹的營養需求。
目前出現最多且危害較為嚴重的病害為軟腐病、枯萎病、煤煙病、根腐病,蟲害為螞蟻、蝸牛[2]、尺蠖類害蟲。
對于病蟲害的危害,生產中主要通過合理修剪、提高樹體營養、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以及增強樹勢來抵御病蟲害。其次通過噴施相應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如表1所示。

表1 火龍果主要病害化學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