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嚴晏
射洪縣鳳來學校 四川遂寧 629228
興趣為學生的求知和創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使其渴望獲得知識并充分認識認識。只有激發出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竭盡全力的參與實踐和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高。
在一堂課中導入環節占據著即為重要的位置,一堂課能都獲得成功和課堂導入息息相關[1]。良好的導入可以將學生的認知沖突引起,把學生的心理平衡打破。對此,教師應立足于教材的特點,借助開展學生喜愛的小游戲,為其講述有趣的小故事,或向學生提一個啟發思維的數學問題等方法導入新課。如此,既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瞬間活躍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故事導入的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豬媽媽買了三個大小相同的餅,先把第一個餅分成了4塊,給了老大1塊,老二看到了說:“我吃不飽,我要2塊”,豬媽媽把第二個餅平均分成8等分,遞給了他2塊。老三見到說:“媽媽,我要3塊”,于是豬媽媽便把第三個餅平均分成12塊,遞給了他3塊。同學們,你們知道誰吃得最多嗎?同學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回答不出來,然后教師順勢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便能找到答案了!”在學生學習狀態最好的時候自然地將新課導入,讓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展開之后的學習。疑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又調動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緊密結合所學知識和生活實踐,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意義,領悟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才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以“三角形的特征”為例,教師在教學本課的時候可以向學生提問:“在椅子的什么地方釘木棍,才可以使椅子不晃動?”聽完教師的問題,學生陷入了思考。最后,得出三種答案:斜著釘、豎著釘、橫著釘。教師可以把椅子模型展示出來,分別試驗三種釘法,把斜著釘較好的原因告訴邪神。如此,就能實現學以致用。又如,在教學“小數乘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生活中買菜的事例問學生:“如果一千克辣椒2.5元,請問買4.5千克辣椒一共多少錢?”如此,學生便能領悟到學習小數乘法的意義,便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小數乘法的學習中。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常從一個疑問或問題相關的情境中而來,借助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充分了解所要探討的目標,教師最好不要直接出示問題情境中隱含的問題,應鼓勵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把問題發現并提出。
以“圓錐體積公式”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向學生提問:“正方體、長方體和眼珠體積均可以用什么公式將它們的體積求出來?解答圓錐的體積能否運用底面積乘以高的方法?若是用圓錐的底面積乘以高得到的是什么?”如此便將圓錐體和圓柱體的聯系溝通了,之后利用教具再對學生進行啟發:“若是已知圓柱的體積,要解答底和高相同的圓錐的體積,如何計算?”學生借助所學的分數知識很快就能得到只要知道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的幾分之幾,便可得到答案。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只借助記憶和模仿,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痹谛W數學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2]。
以“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相關知識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們事先準備三根木棍,然后在課堂教學中讓其擺出一個三角形,之后再要求學生一一說出自己所擺的是什么形狀的三角形,原因是什么?從而把三角形的概念引出來,并讓其借助對兩根木棒和另一根木棒的長短進行比較,自主發現、總結。并開展“你說我做”的活動,當一個學生任意說出一種三角形,其他學生按指令擺弄,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興趣極為濃厚,課堂氛圍十分活躍,教學效果極為理想。
總而言之,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直接影響著學生能否把這門學科學好。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想盡一切辦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和培養,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如此,才能獲得最佳化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