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靈
商水縣鄧城鎮第一初級中學 河南周口 466000
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國內中小學教師進行抽查檢測顯示,有5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2%的教師屬于輕度心理障礙,2.5%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解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是全社會的責任,除了社會、學校必須予以關注,采取措施,建立心理健康保障機制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教師自身也應該增強自覺的保健意識,提高自我調整和康復能力,適時做好心理調適,不斷改善心理品質,以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教師心理調適實質上是心理控制的過程,實現這個過程效益的最大化,不僅需要教師具備強烈的自主意識,更重要的是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
結合我校及周邊學校分析發現,教師的心理問題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焦慮感和強迫感是農村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突出特點,究其原因是過度的競爭壓力和繁重的教學任務導致的。校方通過“評職漲資”等條件掌控教師的前途和命運,他們不能很好的適應自己的教學工作環境,他們感覺自己有一種被逼迫的感覺,但教師自身又不得不為自己的“評職漲資”等做出努力,這些就很容易讓農村中小學教師陷入到恐慌、疲累和矛盾的心理狀態中,同時也很容易導致教師心理問題的出現。
農村教師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比城區教師要艱苦,工作難度大且任務重。這就很容易導致這部分教師身心俱疲,也容易產生各種類型的心理問題。
學校的管理也影響到教師的心理。就目前來看,我國一部分農村中學領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思路是盲目且不正確的,校長對教師信任不夠,這對一線的教師來說苦不堪言。另外,在對教師的評價上,唯分數是瞻,將考試作為衡量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指揮棒,以學生的考分作為考核教師工作優劣的唯一標準。現實中,競爭的殘酷以及因此產生的功利行為導致教師、學生、家長、校方領導之間不能正常的溝通與交往,這就很容易使教師身心俱疲,壓力也越來越大。教師在遇到壓力時尋求解決的途徑不多,有一小部分教師的壓力能夠暫時性的釋放出來,但是在一段時間后還會出現后續的反彈,這就使得教師的壓力越來越重,教師的心理疾病也會出現并且還有上漲趨勢。
在廣大農村地區,教師和家長的矛盾也不斷凸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長不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況。教師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來提高學生的素質和學習成績,但有部分家長不予認同和肯定教師的做法,這樣往往會打消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并還會給教師留下不愉快的心理負擔;二是家長過于注重孩子的學習,且通過各種方法與途徑干預教師和校方工作,要求教師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師的心理困擾。
教師的心理健康的調節和維護不可能指望他人,從根本上說還要靠教師自身去完成。教師應該加強心理的自我調適。
教師職“開放”的職業,工作中要接受學生、同事、校長、教研員、學生家長、教育行政部門以至整個社會直接或間接的檢查和監督。客觀地講,在眾目睽睽下工作,教師工作難以做到眾人滿意,甚至也難以做到自己滿意。教師要客觀準確地了解教師職業特點。教師是從事人類未來發展的知識傳遞的精神生產勞動,人們對教師的期望高,“學高才能為師”“行為要為世范”,但現實教師的待遇卻不高。只有想到現實中物質財富的匱乏有豐富的精神財富來補償,才不至于心里失落。只有正確認識教師職業的特征,才會調試好心理。
人們所經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確的心理調解手段,也是產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對生活中所謂的“失敗”教師要正確認識和評價。教師個人主觀上體驗到的挫折不一定都是客觀的。比如學生問題“病根在家庭,病象在學校,病情在社會”,遠非教師教育失當那么簡單。教師要具有直面挫折的意識,在挫折中激發自身潛在的能力與活力,加強教育責任心,磨練自己的意志,在失敗中尋求成功,積極調整心態走出挫折。
與人交流、溝通可以使教師內心的消極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并獲得朋友、親屬及社會上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從而幫助教師抵御沉重的心理壓力,消除緊張情緒。因此,教師在工作中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當教師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時,要主動與其他教師進行溝通與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當教師在生活中遭遇不幸時,要及時與親近和信任的朋友或親人傾訴衷腸,減輕心理壓力,以免產生身心失控的現象。
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與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是息息相關的。大學教師的心理疾病患發率遠遠低于中小學教師,與其工作壓力有關,但與其受教育程度也是相關聯的。當今社會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知識面廣,教師以有限的知識或權威的地位已很難駕馭課堂。因此,教師只有真正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終身學習的習慣,才能尋求新的發展,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