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陳婕 廣州市第十六中學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當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也對娛樂活動及文化產品有了更多的需求。以電視劇為代表的大眾文化產品的美學價值也愈加受到關注。
2018年以來,大量的古裝劇被制作并且搬上銀幕,進而豐富人們的娛樂文化生活。而《延禧攻略》則是這些古裝劇中收視率靠前,并且一度成為人們日常中相互交流的話題。我國自影視行業發展以來,大大小小的古裝劇不計其數,但是其內容和敘事風格大體都一致,導致了觀眾的視覺產生疲勞。然后《延禧攻略》則打破了傳統的古裝劇制作模式,塑造了很多形象的人物角色,其中女主人公魏瓔珞是帝王眾多佳麗中的一位,憑借自己的聰明機智與善良,從一個不起眼的角色,成功晉升,她的生存經歷與當今社會中的職場競爭頗為相似,所以很多人將這部劇也稱為是古代版的“職場劇”。不難發現,《延禧攻略》中塑造的很多角色是借鑒了老版《還珠格格》以及2011年風靡的《甄嬛傳》,而此次人物形象的打造更是從另一角度去體現美學藝術。其在人物性格設置、服裝造型設計及畫面拍攝應用上體現的美學價值被津津樂道,既最大程度還原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美又具有創新意識,可為后來古裝電視劇的創作提供經驗與指導,更是傳統文化的美向大眾普及的高效途徑之一。
《延禧攻略》人物設計的美學價值首先體體現在人物性格與善惡辯證關系的契合。著名藝術家葉朗先生發表了《中國美學史大綱》,并在其著作中認為美好和丑陋其實是相對而言的,不存在生而善良美好,也不存在人性本惡。《延禧攻略》中的妃子形象,就生動的體現了這一美學思想,善與惡是共生的關系,有善必有惡,兩者之間相互的變化,才能讓人物角色得到升華。該古裝劇中的高寧馨,在劇情的前半段是一個無惡不作的奸詐小人,處處算計甄嬛,但是在后面的劇情中也闡述了她這些做法的緣由,得到了觀眾的理解;劇中的嫻妃“輝發那拉·淑慎”,本是一個善良的細心的妃子,但是在爾虞我詐的環境中,美好的天性被消磨的一干二凈,最終成為一個大反派。
另外,《延禧攻略》中的人物角色所體現出的另一層價值就是在反叛意識的覺醒。其中,為了能夠長時間的吸引觀眾,就需要依靠獨特的方式去塑造特色的個性審美。該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特點與個性,也因此增強了觀眾的粘性。本劇最成功之處就是塑造了經典的“魏瓔珞”形象。“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把魏瓔珞看作女權的覺醒,不如看作個體的覺醒。”“我,魏瓔珞,天生脾氣暴,不好惹。”這些都是《延禧攻略》播出之后比較熱門的網絡用語。魏瓔珞的意識覺醒刻畫的最為明顯,她的個性獨特,向往自由,聰明機智,深得皇后的欣賞與喜愛。李澤厚先生曾在《華夏美學》中指出清朝時期的人們,已經不再是保守古板主義,而是能夠接受開放的行為,思想層面也得到了解放,能發現美創造美,自主意識不斷強化,審美也趨于靈性。而魏瓔珞并不是個“自我”的人,她沒有為最信賴的朋友用自己精湛的技藝做嫁衣,只因為她前幾日手沾了“兇”,她自己不信鬼神,卻尊重他人信鬼神。多少浮躁現代人過分強調自我,而忽視了對他人的尊重,又有多少人能從劇中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呢。細節中,可挖掘這部劇很多人物性格設置的美。
服裝的設計是該劇與眾不同的一方面,首先從配色上來說,《延禧攻略》并沒有完全的照搬過往古裝劇中的服裝配色方式,而是將樸素的傳統色彩融入在內,更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含蓄內斂。《延禧攻略》用大量的冷色調,使得該劇的風格更加復古。這種服裝配色的使用,完全是為了契合清朝時期的社會環境,因為在清朝乾隆年間,人們就喜愛素雅之色,于正的這些細節也是體現了他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的制作初衷。僅僅依靠服裝配色,《延禧攻略》的歷史厚重感就有了明顯的提升,而且畫面極為高端。
其次就是劇中人物的服裝基本上都是純手工打造,還有不少是導演于正特地邀請織造大師李海龍進行設計。古時的人們都會選擇綾羅綢緞來展現自己的地位以及身份,綾羅綢緞使用的基礎物料就是桑蠶絲,蠶絲本身就非常柔軟,而且透氣性能好,關鍵是這種布料能夠體現內斂含蓄的古典之美。服裝上的繡花是中國傳統刺繡藝術的體現。刺繡有嚴格的審美標準和規范,其中的針法、技藝、包括紋樣規定和用色都格外考究,就是希望用考究的方式來凸顯古代達官貴人以及帝王將相的身份地位。通過服裝,還能夠讓人清晰的判斷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將納福驅邪等愿望以含蓄的圖形和刺繡技法融進服飾中,是研究中國古代美學文化不可多得的史料。
鏡頭畫面同樣也是《延禧攻略》中的美學價值之一。首先從構圖來說,除了普遍使用的一些構圖方式之外,導演還別具匠心的創新了獨特的構圖方法,為的就是增強畫面感,沖擊觀眾的視覺神經。比如在很多的縱深場景里,采用的是引導線的構圖方式,能夠集中觀眾的視線,同時展現場面的浩大。《延禧攻略》中有一幕是魏瓔珞受到懲罰,獨立跪在漫天飛雪中,她身旁的圍墻則形成了引導線,最終聚集魏瓔珞一點上,這種構圖方式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對魏瓔珞的無助孤獨感同身受;而當眾嬪妃在賢妃房間內分作兩排向其請安時,兩邊的妃子也是很明顯的引導線,最后聚集在賢妃身上,給人營造出一種萬人敬仰的氛圍。還有就是導演為了不讓觀眾視覺疲勞,巧妙的利用了遮蔽物,比如樹枝、燭臺等等。這些遮蔽物距離鏡頭較近,通過虛化這些物體來清晰重點對象,能讓觀眾直接的了解虛實關系,層次感也能得到顯著提升。除此之外,斐波那契螺旋線的構圖方式也是該劇的特色之處,依靠這種構圖能夠分割出畫幅完美的黃金比例,人物喜塔臘·爾晴的出現就多次使用了這種構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畫面的美感。《延禧攻略》中的每一個畫面都能吸引到觀眾,同時提升觀眾的審美情趣。古裝劇在不斷的推陳出新,美學價值也在快速的蛻變,《延禧攻略》對古裝劇的美學升華起到關鍵作用,在整個影視行業中起著標桿性的作用。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高質量的古裝劇被制作出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民族得以復興發展,就必須要牢記歷史,傳承傳統文化。中國發展了五千多年,正是文化豐富了歷史長河,而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為生活在悠遠歷史文化中而驕傲。《延禧攻略》的制作人于正曾經說過,一部電視劇要想成功,除了劇情情節上的緊密連貫、故事內容豐富生動以及演員的高超演技,還應當傳遞中國獨有的文化,讓當前忘乎傳統文化的年輕人關注并且接受熱愛民族文化。這種意識也使得于正的《延禧攻略》影響力巨大。相信觀看過該古裝劇的觀眾都真切的感受到了東方古典文化的韻味,也看到了當代藝術和傳統美學結合下的成功。但是傳統審美常識該怎樣在新時期下得到更好的發展傳承依然是急于解決的問題,但是《延禧攻略》的節點意義也給與了我們足夠的信心,相信未來會出現更多本土化的制作,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