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春艷 大興安嶺日報社
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媒體融合”概念后,在新興媒體強烈沖擊下感到迷茫和不安的傳統新聞媒體從業者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作為一名黨報記者,要想在新聞輿論行業改革和發展的潮流中不被埋沒,就要主動適應媒體融合發展大勢,要想獲得新生,就要在媒體融合中勇于探索創新。
新媒體興起后各種信息鋪天蓋地,報紙印刷成本大幅提高,廣告營銷空間被壓縮,諸多因素都讓報紙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但冷靜思考之后,我們也能發現,在被網絡信息圍攻的現實社會里,包括報紙在內的傳統媒體,依然有著根深蒂固的優勢。
(一)弘揚正能量仍然需要傳統媒體擔綱主角。在2016年2月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新聞宣傳工作被拓展為新聞輿論工作,并且定位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新聞輿論工作處在意識形態斗爭最前沿,在網絡時代各種聲音混雜的情況下,黨和國家需要我們新聞輿論工作者守好意識形態陣地,在多元多樣中掌握輿論主導權。所以,在越來越明朗的形勢下,報社記者早已從悲觀失落的情緒中走出來,現在需要做好的,是擔當起黨媒的責任和使命,通過及時準確報道事實,告訴人們事實真相,描述社會發展真實進程,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推動一方區域的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二)傳統媒體對優質內容生產有保障。目前,網絡已經成為很多人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紙媒與網絡相比發布信息明顯滯后。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微博、抖音、朋友圈上發布的信息,或者是即拍即傳或者是相互轉載,文字內容只有極少部分是原創。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般信息已經不再稀缺甚至泛濫,但思想深刻、見解獨到、能為用戶提供獨特價值的專業優質內容依然稀缺。各類網站上標題黨的噱頭隨處可見,個別網絡媒體注重搶時效,許多新聞標題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但主流媒體特別是黨報絕不會這樣。傳統媒體擁有專業化的采編人才隊伍、權威的信息渠道、規范的采編流程,推出的新聞作品全部是原創作品,在生產優勢內容產品上一直有著絕對的優勢。
(三)找準自身定位適應新形勢新變化。當前形勢下,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內外環境更趨復雜,輿論場上呈現出各種價值觀的交鋒、各種意見主張的表達,特別需要我們新聞輿論工作者擺清自身定位,既不能對各種呼聲置若罔聞,也不能不加分辨人云亦云,要旗幟鮮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歷史上,新聞工作者一直代表黨和政府發聲,在一些重大事件發生,社會輿論紛紛擾擾、是非難辯時,人們比任何時候都關注黨的新聞媒體講些什么。所以,黨報記者必須更加珍惜手中的話語權、報道權和表達權。
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既面挑戰又時逢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3月16日出版的第6 期《求是》雜志上發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中明確提出,“主流媒體要及時提供更多真實客觀、觀點鮮明的信息內容,牢牢掌握輿論場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各地黨報要爭取保持以往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毫無疑問,必須在內容上下苦功夫。
(一)在報紙內容上出彩可適當利用網絡信息。江蘇省記協主席在一次題為《新媒體挑戰下的報紙內容生產之變》專題發言中提到,“對應網絡而言,報紙的高品質新聞,應該是還原真相的高品質,輿論監督的高品質,思想深刻的高品質,人文關懷的高品質,文明進步的高品質。”網上大多數受到關注的新聞,吸納了眾多網民自動轉發、自動對比、自動完善,更多的呈現碎片化狀態。我們報紙做新聞可以把線上“資源”當成線下“線索”,本著去偽存真、弘揚正能量的原則,開辟以網上信息、輿論為基礎的專欄、專版或欄目,記者經過實地調查,采寫內容完整性強、權威性高的報紙新聞,求證網上信息,評說網上見解,疏導網上情緒,放大網上“亮點”,這樣既可以壯大主流輿論又聽取網民心聲,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
(二)在報紙內容上出彩要高度重視新聞評論。新聞評論是針對客觀事實發表意見、提出看法、抒發感情、交流思想的一種新聞體裁,相對于事實報道,它的內容更為深刻,觀點更為明確。在報紙上用好新聞評論這一手段,一是起到引導作用,旗幟鮮明地表揚先進,針砭時弊,糾正錯誤的輿論方向;二是起到監督作用,揭露抨擊各種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對不良之風和不合理現象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三是起到表態作用,對新聞事件反映的問題指出癥結,從思想、政策、理論高度提出解決問題的希望和看法。新聞評論的投稿來源,不僅要倡導報社記者編輯人人都當評論員,也要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參與。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擔任省委書記期間親自為《浙江日報》的“之江新語”專欄撰寫評論,4年里先后發表短評232 篇。如果廣大黨政領導干部都能動筆撰寫短小精悍的新聞評論,可以在黨和人民群眾之間搭建橋梁,統一思想,推進工作。
(三)在報紙內容上出彩必須加強深度報道。深度報道最能體現傳統媒體的專業性和影響力,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報道模式,圍繞一個中心事件或核心觀點立體地組織新聞要素。其實深度報道一直是深受讀者歡迎的辦報特色,只是近幾年受各種原因影響逐漸走向式微。網絡時代的信息碎片化特點常使讀者感覺不解渴,《中國新聞周刊》《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等媒體已經將深度報道當作自己的主打作品和辦刊的立足之路。報紙也應該發揮原有的內容優勢,在原創報道的完整性、豐富性上進一步挖掘深度。記者要善于思考,挖掘新聞素材的內涵,梳理蘊含在其中的精神和道理,不僅全維度、多視角向讀者展示事實的面貌,更要給讀者提供解讀問題的角度。從體裁選擇上,深度報道可以是單發新聞,也可以是系列報道;可以是通訊,也可以是專訪、述評、調查報告;還可以是消息、通訊、專訪、述評和言論等多種新聞體裁的結合。
仔細研究報紙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紙媒一直是新技術的支持者,從排版印刷到版面設計,每一步變化都是實踐新技術的結果。隨著互聯網傳播呈現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發展態勢,報社迫切需要掌握新的技術應用,重新建立起與讀者的連接方式,才能避免被邊緣化、淡漠化。在這個過程中,記者絕不能當“旁觀者”,要帶著“本領恐慌”的自救意識,主動當好“小學生”“實習生”。
(一)運用融媒手段彌補紙媒時效劣勢。“主流媒體要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紙媒上的深度報道在發布時效、傳播方式、互動活躍等方面缺乏競爭力,但可以通過報社融媒體平臺來互補。記者采寫時效性較強的新聞報道如果趕上停報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時見諸報端,可以在報紙微信公眾號或其他客戶端上推出,縮小報紙與網媒發布新聞時效上的差距。國內許多家報社通過打造數字化平臺,已經實現了平面、音頻、視頻以及動漫等多介質操作,可以將新聞報道內容制作成多種形式的新聞產品,在官方網絡平臺上發布,方便讀者接收閱讀。
(二)利用新媒介為深度報道建立鏈接。在《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上,讀者可以看到光明日報社全媒體總編室推出了圖文并茂的“3 分鐘速覽光明日報”專欄,每一條新聞標題后標注所在版面,下面有百字左右的內容簡介,后面就是“閱讀原文”的網絡鏈接。報紙在關注某一新聞事件推出深度報道時,也可以制作二維碼,在融媒平臺上建立閱讀鏈接,感興趣的讀者掃碼后能夠讀到完整的深度報道內容。
(三)掌握新技術為當好融媒記者作準備。網絡信息時代,我們要學會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等各個環節中。由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終端對新聞產品形式、內容上要求不同,許多傳統媒體開始嘗試打破原有的采編流程,實現“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傳播”。這種變化拆除了采編部門之間相互分割、自成一體的藩籬,因此,記者也要有編輯思維,收集回能生成不同形式新聞產品的素材,編輯也要有寫稿意識,對圖文視頻進行再加工。有人曾說,報紙的生產過程是思想、文化轉化成知識產品的過程,現在這個過程又增加了轉成技術產品的過程,我們每一位紙媒記者都要主動適應媒體融合變化,學習掌握新技術,絕不能在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下被社會無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