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 新疆藝術學院
阿里集團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打造出來足以取代一些平面設計師的智能設計AI 魯班系統,其根據用戶的行為和偏好智能地生成和放置廣告,從純粹的產品個性化到廣告資源個性化的效果。從工業革命起科學技術和智能機器,對人類發展的比例和影響越來越大,人工智能時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近我們。現代視覺設計師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必須越來越快,如果不這樣做,很可能會被人工智能設計所淘汰。
為未來服務的人工智能,為設計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隨著智能設備變得更加可用,交互式鏈接變得越來越長,設計師不僅要考慮單個產品的界面和體驗,還要考慮整個產品用戶交互的需求,面對重復的工作量,創造性的內容就顯得更為重要。一般高品質的廣告設計需要把產品圖像拉出來,融入設計主題。而現在,當大量設計需要做時,讓機器去輔助,使用該機器將產品,文字和設計主題在線組合在一起,以便每個廣告圖像都伴隨著可根據消費者喜好批量生產設計。魯班AI 讓設計師根據設計的主題做了大量的風格模板,視覺設計由“數據”構成而不是審美。
人工智能未來代替人類設計師是趨勢,第一個被取代的就是制圖過程,因為沒有思想。作為當代設計師,需要考慮的越少,將被替換的速度越快。而創意設計師將越來越有價值,人工智能將幫助設計人員解決重復的任務,并為缺乏設計能力的業務提供服務,重塑整個設計生態系統。
這就要求當今設計師要關注科學技術,關心人文價值。設計師要合理平衡“技”與“道”,將個性化設計與智能設計下的生產,做出自己的轉變。要以“道”為基礎的前提下,以“技”的形式來傳達設計意境與趣味,從而體現視覺傳達設計的審美性與功能性。心常懷“道”,不忘設計的本質到底是什么,才能設計創造出個性化情感設計,凈化視覺,給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中國設計行業一定程度上,依然在模仿著西方歐美設計形式.總而言之,就是缺乏“道”的指引,也即文化底蘊的自信。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歷史文化,美術作品,藝術成就更是數不勝數。應該找到自然的“道”,創造出更多代表中國的設計作品。這也能讓中國的設計走向全球,讓更多的人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中國缺少的不僅是當代設計中最關鍵的幾十年,也缺少當代設計的思維之“道”。在中國的上流社會,歐美古典和新古典主義的設計長期以來一直占據著中國奢侈品的設計,他們缺乏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缺乏文化自信和內涵。
設計是一項尖端的工作,也是歷史和文化的傳承,每個設計都將具有特殊的社會意義。我們不僅要把握當代設計美學,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歷史文化融入設計中,而且要做好繼承中華文化,這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進步,國度間的文化競爭也愈來愈頻繁。中國的設計起步較晚,但中國設計師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民族設計勢必走向世界。
盡管技術變化的趨勢變得越來越明顯,設計還是非常看重設計師的角色。中國消費者愈來愈喜歡有設計質量的產品,此刻很多國內企業也意識到,產品的中國化設計感這正是年輕一代所必要的。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企業會發生變化,設計師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將來十年,中國巨大的需求市場,中國特色的設計師將會變得越來越有價值。現在有不少設計師用自己獨特的創造力來創造創意產品。他們是中國創造的真正的力量,并繼續給這個平臺新的力量。
當今社會,經濟繁榮,科技進步,世界不再孤立,人民不被封鎖。科技使得人們之間經濟上沒有距離,但這時更要銘記中華文化的內涵。科技智能不斷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設計很難打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科學技術的目標與效果是什么?視覺設計,它又是為了什么。為公眾創造性的設計。是的,設計是在不竭尋求創新的“技”和“道”的聯系。不斷尋求共同點。仔細回味的話,智能科技下的視覺傳達設計,實際上是“技”與“道”的關系。
科學其實不總是被動承受藝術的挑戰,科學也踴躍激發藝術的立異創新。在現今大融合時期,藝術與科學沒法離開“道”的支撐。因而科學開始激起藝術的靈感,締造產業文明的龐大變革,創造更好的產物。
設計是人類用自己的意志去創造人類文明的。設計需要科技發展的撐持,同時需要藝術來表達。因而,設計也成為文化內在之“道”和“技”的載體。人們的精神追求始終要求物質方面得到適當的支持和表達。另一方面,科學一向以本身的前進來支撐和表現審美設計藝術,并不斷地回應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