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涵,閆振宇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校園貸,即校園網絡貸款,本是一種幫助學生解決經濟困難、進行創業的借款平臺。但最近幾年,大學生由于向校園貸借款而背負巨額欠款的新聞屢屢被爆出,因還不上欠款輟學自殺的事件也時有發生。一時間,校園貸成為轟動校園及社會的熱點話題之一。按常理說,經過十二年學校系統教育并從選拔性高考中“優勝”的學生應該是有知識、有文化、充滿理性的人,而且考慮年齡因素,大學生也屬于成年人或準成年人。此外,國家的助學系統日趨完善,學校對困難家庭的學生會給予相應政策,以保證其順利完成學業。為何還會有那么多的學生冒著高利息、高風險甚至有可能被退學和殃及家庭的風險去校園貸平臺借款呢?經過調查和研究,筆者發現通過校園貸借款的多數學生的借款目的不是完成學業,而是進行不良消費。他們無法從父母、學校和社會機制等正當渠道進行籌款,而不法分子恰恰利用了這一心理,將毒手伸向了心智尚不成熟的學生。
校園貸的危害是隱藏的、潛伏的、長期的、巨大的。如果我們能夠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校園貸的巨大危害,厭惡、抵制、自覺遠離校園貸款,國家和學校能夠像重視其他社會毒瘤一樣重視校園貸清除工作,那么校園貸將無孔可入。
學生對金錢概念模糊,價值觀不成熟,最容易成為詐騙的對象。凡是以超脫法律的手段和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款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都叫詐騙。而校園貸非常符合這一定義。校園貸有極高的利息,通過熱點案例即可見其一斑。據報道,西安一女大學生使用校園貸,在短短一年時間里向好幾個貸款平臺進行借款,最后由于被惡意逼債和威脅,無奈退學回家。該大學生在一個微信借款平臺上借貸兩千元,需要兩個月償還,每期需要償還1300元。但就還款金額而言,2000元兩個月利息600元,年利息180%,屬于高利貸范疇。在另一個借款軟件中,該名女大學生借款十二筆共8900元,每100元每天0.2元的手續費。按最近一次的2000元貸款來算,2000元每月利息120元,年利息72%。另外,該名女大學生還在其他多個借貸平臺上進行貸款,其中利息最少的一次借款5000元,分6個月還清。除去本金外,這筆貸款中其他收費為950元,包含利息300元,信息查詢費12元,平臺運營費255.20元,賬戶管理費191.40元,信息撮合費95.70元,客戶服務費95.70元。經計算,年利率為38%,遠遠高出國家法定的24%。筆者十分震驚地發現,就算利率最低的校園貸,利息都已經達到38%。如此高額的利息就算是對有固定工作和穩定收入的成年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數字,更不要說經濟來源和能力脆弱的學子了。可以說,學生只要敢在這些校園貸平臺上借款,就會陷入一個完全沒有盡頭的惡性循環。以上所說的還是有平臺注冊的借貸公司,更多的無任何正規貸款資格甚至以詐騙勒索為目的的單位和集團,更是不折不扣地放高利貸。與校園貸的高額利息相比,《白毛女》女中給楊白勞放高利貸的黃世仁都是小巫見大巫。
一旦學生無法還清校園貸,施貸方就會露出和借款時完全不同的嘴臉,其催債方式無所不用其極。震驚宇內的“裸條貸”事件中,合肥、宿州兩名大學女生的隱私照片被網絡曝光;巢湖的大二男生借校園高利貸,借款2000元兩個月滾成19萬元。真實的事件告訴我們,這些民間借貸的幕后隱藏著一條許多民眾并不知曉的催債方式和鏈條。全國各地都有大量以此為生的“催客”存在,他們潛伏在一個個催債群里,靠接催債單賺錢,一般能拿到催繳欠款的25%甚至更多作提成,這大大激發了他們的“主動性”。曾經有媒體從業人員臥底在全國各地多個催債群,發現他們用相同的催債方式,而且經常交流催債經驗。他們有統一的話術,每次催債前都要“帶齊東西”,有文身、戴金項鏈最好。更“有趣”的是,追債群還能發展下線,下線討到錢還要“孝敬”上線。筆者通過百度搜索關鍵詞“債”,發現全國各地有數百個各種形式的追債群,其中很多追債群由一款民間借貸P2P軟件的開發人員創立。他們在全國各地成立“分部”,頗有公司氣息。很多催債群中共享有“催債流程”“催債流程及異議處理攻略”等文件,仔細閱讀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催債組織都共用同一本催債攻略。其中“催債流程”寫了前三步,分別是電話催債、第一次上門、第二次上門。按照攻略,催債人要在債務人家附近的關鍵岔路口、家的正門、單元門、附近標志性建筑處各拍一張照。第二次上門時,如果還沒有催到錢,就會拿著催債告示,在債務人家門口到處張貼,“讓丑事人盡皆知”。更加囂張的是“下胳膊卸腿”要價不一。一些“狠角色”接單時會問:“要不要見點血?”他們居然形成了行內套話,“下條胳膊、卸條腿、斷幾根肋骨,收費都不一樣。”不過,這些狠話并沒有市場,下單的放貸人總是告誡他們注意后果,“你為了那幾千元回扣,把自己扔進局子劃不來,我也要跟著吃牢飯。”
除了這些,還有許多其他催債方式,其中包括一些“高科技”催債方式,如“呼死你軟件”“警棍甩棍”“監聽偷拍攝像頭”“變聲改號電話”等。
而且,催債的人居然還在學習“相關知識”,當真是“不怕流氓壞,就怕就流氓有文化”。在很多催債群里,群主都會提醒一些新進群的催債人平時多看法律方面的書。不過,群主并不是盼著他們遵紀守法,而是讓他們做事掌握火候,“打成啥樣要判刑,打成啥樣治安拘留,都需要這些人背誦”。
網絡借貸平臺在放貸前一般會要求學生提供和自己親近的人的通訊方式,如果本人無法還款或無法聯系,網絡平臺的工作人員就會聯系備用聯系人。這不僅泄露了貸款人的隱私,也對其身邊的親朋好友造成了經濟和精神損失。多數網絡借貸平臺是非法建立的,它們不僅自己利用隱私信息進行詐騙和騷擾,還會將這些信息賣給其他不法分子和營銷公司。購買信息的不法分子和單位還會將這些信息再賣出去,反復無窮的信息倒賣會導致借款人的信息風險迅速增大,給未來的生活帶來無法估計的影響。
校園的安全穩定一直是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管理工作的頭等要務。校園借貸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日益嚴重,導致借款的學生心理壓力過大。面對頻繁的催款電話以及催債公司的逼迫恐嚇,學生無法安心學習,更談不上幸福快樂地生活,部分學生在無奈之下選擇誤入歧途乃至自殺。校園貸的猖獗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育秩序。
校園貸屢禁不止的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源還是由學生的虛榮心理及社會監管、校園宣傳不力造成的。深入挖掘校園貸的產生原因,并以此為解決問題的基礎,對校園貸的防范和清理大有裨益。
當前社會中,很多父母往往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對學習之外的生活與情感需要重視不足。這種態度漸漸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無法逾越的代溝。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消費,更加不理解孩子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習慣。由于缺乏溝通,孩子轉而向社會求助,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因此,父母要給孩子留出獨立的空間,關注孩子的興趣點,用良好的態度打開孩子的心靈之門,了解他們的困難和需要的幫助,對合理的給予支持,對不合理的給予引導,并且不能操之過急。
陷入校園貸泥潭的學生,大多出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和同學的攀比心理,二是經濟困難且無處求助。針對這兩種情況,輔導員要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并進行適當引導。輔導員作為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人員,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了解學生的心理動向,對其心理需求、消費需求等進行合理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對社會新興事物的辨識能力。另外,要結合社會力量,對不良的消費觀和價值觀給予批判,創造和諧向上的工作和學習氛圍。
不正確的價值取向是畸形消費觀產生的根本原因。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不良校園貸款就像不勝其煩的蒼蠅,讓人恨之入骨。但正是學生自身的墮落和不作為,讓他們成為了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
在國家的嚴厲打擊之下,雖然校園貸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高校既要繼續配合國家金融機構,對校園貸實施重拳打擊;也要做好學生群體的自身防御工作,不給壞人可乘之機。
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隨之而來的是人們消費需求的旺盛。當透支消費變質,而且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消費方式和資金獲取來源,那么受到校園貸摧殘的風險就大大增加。大學生的社會閱歷尚淺,更容易被新鮮物質誘惑。在進入大學校園后,除了在學校最基本的吃穿用度外,同學間的潮流品牌和移動產品攀比、消遣手段的增多、實踐交往消費的過度,都會使不少大學生囊中羞澀,甚至有個別大學生每天醉生夢死地虛度年華。當從家里索要不到錢的時候,大手大腳花錢已成習慣的年輕人自然而然會自作聰明地選擇網貸這條不歸路。
裸貸、整形貸等校園貸款騙局層出不窮,高校學子卻不斷有人深陷貸款深淵,從心理學角度解釋是缺乏“延遲滿足”能力的表現。“延遲滿足”是一種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多父母對子女百般溺愛,導致孩子的辨識能力、防御能力弱,依賴能力和啃老能力反倒史無前例。父母不給“啃老”的機會時,部分學生就走上了歪門邪道。而校園貸短則幾月、長則數月的還款方式讓學生選擇破罐子破摔。明知有風險還要貪圖一時歡樂,無數血淋淋的校園貸款悲劇擺在我們眼前,這些案例值得每一個人去思考。
正確對待消費,了解網貸的危害,不僅是大學生應該掌握和具備的常識,也是全體公民和全社會應盡的義務。只有做到知法、懂法、不犯法,并用高尚的道德規范約束自我,才能夠還當代校園一個純凈的學習空間。預防、抵制校園貸不是一朝一夕的政策或者活動,而是需要長期堅持的監督模式。高校要培養學生的危機意識,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抵制危害,讓校園貸無孔可入。在青春正茂的道路上,一心一意做學問、長知識、強本領,以最大的效率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