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悅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3)
漢語詞匯從古至今經歷了很多變化,其中最顯著的一個趨勢是單音節詞匯、多音節詞匯日漸減少,雙音節詞匯逐漸增多且最終在現代漢語中取得優勢地位。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尤其是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多樣化社交媒體的崛起,互聯網不僅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更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娛樂方式。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不可避免地將隨著社會生活的改變而發生變化。詞匯作為語言中與社會和交際聯系最直接的一部分,對社會發展和交際需求的反應最靈敏,相應的變化也比較快。現代漢語詞匯“剛”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互聯網實際應用中產生了語言變異,由原本穩固的雙音節使用形式,產生了與現代漢語詞匯雙音化大趨勢相悖的變化,轉為了社交媒體上大為流行的單音節及多音節使用形式。
“剛”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其甲骨文字形左邊為一張網,右邊為一把刀,為會意字,本義表示“堅利、剛強”。《說文解字》中將“剛”釋為:“疆斷也。從刀、剛聲。”其小篆字形與甲骨文相比發生了改變,左邊變為“岡”的小篆字形——上面為網,下面為一座山,右邊仍為一把刀的形狀,引申為“堅硬、強勁”之義,與“柔”相對,作形容詞。
古代漢語中的詞匯以單音節為主。“剛”在古文中出現時僅作形容詞,多為單音節使用形式;只有在極少數時候與“強”“毅”等字相連使用,組成雙音節詞語進行表義。如:“剛而塞”(《尚書·皋陶謨》);“柔弱勝剛強”(《老子》);“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強者必剛斗其意”(《商君書·立本》);“鮑叔牙為人,剛愎而上悍”(《韓非子·十過》);“武節剛方,動用安重”(《后漢書·祭彤傳》)。
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語言也發生著緩慢的變化。從古到今,由于漢語語音系統日趨簡單化,漢語中的同音詞數量在逐漸增多,同音字、一字多義的情況在交流中很容易產生歧義,因此表義更加明確的雙音詞的出現不足為奇。漢民族崇尚和諧美、對稱美,古代漢語構詞中有非常多成雙成對的詞語,現代漢語詞匯向雙音節發展的趨勢愈加明顯,因而現代漢語成為雙音節詞匯占優勢的語言。
“剛”也在現代漢語中發展出了新的詞性,由可以單純使用單音節形式變為較為穩固的雙音節使用形式,從原本的形容詞詞性也發展出副詞詞性。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剛”字條釋義如下:“剛”有三種詞性,一種是作形容詞,意思是“硬”“堅強”(跟“柔”相對)。一種是作副詞,有四個義項:恰好;表示勉強達到某種程度,僅僅;表示行動或情況發生在不久以前;用在復句里,后面用“就”字呼應,表示兩件事緊挨著。還有一種是作名詞,僅用作姓。
“剛”用作名詞作姓的情況單一簡明,在此不作討論。“剛”用作副詞時,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其他語素構成雙音節詞。如:
(1)這箱水剛好只剩下一瓶了。
(2)這個山洞剛能容一人進去。
(3)他把剛才的事兒忘了。
(4)那時弟弟剛學會走路。
“剛”作形容詞時,本義為“堅硬,堅強”,與其作副詞時的使用情況不同,少有單獨以單音節詞形式使用的情況,多數時候仍需要與其他語素或詞組成詞或詞組來使用。如:
(1)松樹伸出剛勁的樹枝。
(2)一個男子漢應該有剛性。
(3)海瑞為人剛正不阿。
(4)這種新材料制品剛韌耐磨。
在作形容詞時,“剛”與其他形容詞單字組成雙音節詞組的使用形式是較為穩固、使用頻率較高的用法,完全符合現代漢語的雙音化趨勢。而在紛繁復雜的互聯網語境下,“剛”的使用方式與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況有所不同。
近年來,隨著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形式多樣的社交媒體不斷涌入年輕人的生活,并逐漸成為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年輕人的交際語言日新月異地變化著。在這些信息更迭快速的社交媒體中,每天都會有大量新鮮、有趣的信息出現,因此只有極具“沖擊性”和“記憶點”的語言才能在第一時間抓住人們的眼球,并停留在人們的網絡慣用語中。雖然這些詞匯的發音、語法、用法等或多或少有悖于人們常規認識,但它們大多朗朗上口、簡潔生動,因此很容易受到廣泛關注,并在極短的時間內在社交媒體中傳播開來。“剛”字的語言變異,即其單音節使用形式和多音節使用形式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并被大家廣泛應用的。
社會語言學所說的“語言變異”,是指某一個語言現象在實際使用的話語中的變化。語言現象可以是語音、音位、詞匯、語義項目或語法范疇等[7]。而“剛”在互聯網語境下由原本較為穩固的雙音節使用形式,變為多音節使用形式及單音節使用形式的變化就屬于這樣的語言變異。
(1)這下巧了,蘋果與華為都將在26日舉行發布會,這是要正面“剛”?(一起侃數碼,2019年3月12日)
(2)郭臺銘與微信“正面剛”,都是安卓惹的禍?(最極客,2019年3月14日)
(3)這款能和魔獸剛正面的網游,免費又無商城,結果太良心被迫停運(17173游戲網,2018年9月12日)
(4)這家深圳老牌超市,能和沃爾瑪正面剛,如今卻連年虧損(聚富財經,2019年2月24日)
從以上例句中我們不難發現,“剛”的多音節使用形式——“正面剛”不再是詞,而是詞組,“剛”的詞性也由形容詞變為動詞。也就是說,“剛”的多音節使用形式在互聯網環境中發生了詞性語言變異。但“剛”在互聯網環境中的單音節使用形式與以上又有所不同。
(1)面對美國大使的威脅,德國又剛回去了!(環球網,2019年3月13日)
(2)王源先強調自己很“剛”,但隨后就做了個專屬TFBOYS的可愛動作(TF視頻,2019年3月12日)
(3)《變形記》史上最軟萌城市少年,上節目帶課本,原因是為變“剛”(冰冰侃娛樂,2018年11月9日)
(4)陳坤是真的剛!機場直接回京,網友:粉絲直接完成了接機送機?(娛態,2018年11月21日)
由上可知,“剛”用作單音節形式時,多數仍作形容詞,詞義由原本的“堅硬,堅強”引申,用作形容(人)出乎意料得強悍;在少數情況下又可用作動詞,如例句(1)中的“剛回去”,表示與他人對抗之義。因此可以說,“剛”在互聯網環境下產生了新的變化,“剛”的單音節使用形式發生了詞義語言變異和詞性語言變異。
“剛”的多音節形式——“正面剛”“剛正面”的使用范圍涉及商界、電子產品、游戲、娛樂等多行業相關信息,而其單音節形式的使用范圍多為娛樂圈。這可能是因為“正面剛”的使用出現較早,在游戲圈最早出現并由男性玩家們帶到男性偏愛的各領域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剛”的這種用法逐漸被所有網友們熟知并接受,最后甚至進入了網絡新聞標題。這意味著“剛”的多音節使用形式——“正面剛”的使用已經穩定下來,并獲得了相當程度的國民認可。
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互聯網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再陌生。網絡具有受時空因素影響小、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等特點,只要擁有手機,每個人都可以進入移動互聯網,并在社交媒體上接收、交換來自全世界的超大批量、更新度極快的信息。而對于互聯網用戶來說,每天吸收的信息過于繁雜,使其無法對尋常的信息產生敏感度,并將其長時間地停留在記憶中。在這樣的互聯網語境中,能夠掀起流行風潮的新詞或符合人們的情感需求,或使用方法不拘一格,獲得了人們長久的關注與使用。“剛”的單音節和多音節使用形式打破了其原本的雙音節格式,能夠更加直觀、直接地表達人們贊嘆、崇拜的心理,因此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流行起來。
當今社會是一個缺少超級英雄的社會,祖輩父輩時代感動中國的董存瑞、劉胡蘭、王進喜等社會模范距離年輕人的生活已經遙遠。而對于長期受到歐美英雄文化熏陶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其實比長輩們更加渴求一個榜樣模范的存在。目前活躍在互聯網上的年輕人中,大多數不必像父輩一樣為了生計疲于奔命,從而缺少了長輩們的拼搏和血性。所以,當他們人生中出現了不懼危險與他人針鋒相對的形象時,很輕易地就會加以關注和支持。“正面剛”正是形容此類榜樣模范的,因此很容易作為褒義詞在年輕群體中流行起來。這也推動了“剛”沖破漢語詞匯的雙音化趨勢,迅速完成多音節及單音節使用形式的語言變異。
自古以來,備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國人普遍存在從眾心理。所以在社交媒體中,當“正面剛”“剛”等用法出現后,網民們紛紛開始模仿使用,使其熱度不斷攀升,甚至進入表達更為正式嚴肅的網絡新聞標題中。此外,年輕人對新鮮事物始終存在好奇心理,在看到新的語言表達方式后也喜歡親自使用,不斷揣摩不同用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再次推動了“剛”的單音節及多音節語言變異的產生和發展。
“剛”用作形容詞時,本來很少有單獨使用的情況,在多數情況下與其他語素結合,構成雙音節形容詞活躍在語言中。而在互聯網語境下,產生了新的單音節及多音節語言變異,這比起其傳統用法在表達上顯得更加簡潔生動,在語義上體現出的娛樂性更強,口語化程度更深,符合時下年輕人的表達需求。但這樣的語言變異能否在更迭速度極快的互聯網中長久地擁有一席之地并進入通用語中,有待進一步觀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