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陸亞男
(仰恩大學 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福建 泉州 362014)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0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占98.3%[1]。移動網絡是虛擬人際傳播即時通訊時代的新介質,因而微信朋友圈所展示的也必然是人際傳播的新特質[2]。微信朋友圈的主要功能是發表文字、照片和小視頻,也可以記錄生活點滴、分享心靈雞湯,還可以轉發和點贊等[3-4]。外傾性高的個體更愿意利用這樣的平臺滿足自身的社交需求。外傾性是大五人格模型的一個重要性格特質維度,被描述為個體與他人直接交往所感受到的適應或不適應程度,也表示人際互動的數量和密度、對刺激的需要以及獲得愉悅的能力。[2]
自我呈現(Presentation of self)又稱自我表現,是個體為了與他人溝通關于自己的信息而使用的一系列行為,意在建立、維持或提升自身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5]。微信朋友圈是一個理想的自我呈現平臺,每個人都可以更新朋友圈并進行自我呈現。
為深入研究外傾性人格與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的關系,以福建省某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網上問卷319份,回收319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311,有效率為97.49%。
研究人員事先通過網絡調查平臺——“問卷星”(www.sojump.com)對調查問卷進行編輯,試做一遍問卷并核對無誤后,通過QQ、微信等即時工具向被調查者發放問卷鏈接。
本研究調查問卷包括四個部分:(1)個人基本信息;(2)微信朋友圈使用情況;(3)自我呈現量表[6],其中自我呈現問卷由10道題目組成:1—4題為積極的自我呈現,5—8題為中庸的自我呈現,9—10題為偽裝隱瞞的自我呈現;(4)大五人格特質量表,采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張建新教授修訂后的大五人格量表中文版,共包含25個條目[2]。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主要進行描述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
提交有效問卷的311名被調查者中,男生90人,占28.94%;女生221人,占71.06%。大一學生68人,占21.87%;大二學生98人,占31.51%;大三學生98人,占31.51%;大四學生47人,占15.11%。外向型52人,占16.72%;內向型68人,占21.87%;二者兼有的191人,占61.41%。
本研究對大學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表1)。從大學生每天刷微信朋友圈的頻率來看,大學生在使用強關系型社交網絡方面有很高的積極性,其對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有明顯需求。
表1 調查問卷樣本用戶微信使用情況統計
表2數據顯示,外傾性與積極自我呈現呈顯著正相關(p<0.05),與中庸自我呈現、偽裝隱瞞自我呈現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外傾性與性別和年級相關性不顯著。
表2 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
從表2可見,外傾性人格與積極的自我呈現、中庸的自我呈現、偽裝隱瞞的自我呈現均呈顯著相關。但比較這三個相關系數不難發現,外傾性人格與中庸的自我呈現相關性最強,相關系數為0.319,即外傾性得分越高,中庸的自我呈現表現越明顯。
本研究采用簡單線性回歸分析法,研究自變量外傾性與因變量朋友圈中自我呈現三個維度的關系(表3)。
表3 外傾性人格特質對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現的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自變量外傾性的顯著性水平為p<0.001,說明外傾性對大學生在朋友圈中中庸的自我呈現有顯著影響;回歸系數為0.226,說明外傾性對中庸的自我呈現有正向影響,個體傾向越外向,其在朋友圈中中庸的自我呈現越積極;調整后的R2為0.058,即外傾性解釋了中庸的自我呈現水平的5.8%。自變量外傾性的顯著性水平為p<0.05,說明外傾性對大學生在朋友圈中積極和偽裝隱瞞的自我呈現有顯著影響;回歸系數為0.136和0.139,說明外傾性對積極和偽裝隱瞞的自我呈現有正向影響;調整后的R2為0.021和0.028,即外傾性解釋了積極和偽裝隱瞞的自我呈現水平的2.1%和2.8%。這些結果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采取橫斷研究設計方法,不能推斷出變量間的因果關系。未來的研究需結合縱向追蹤研究設計。此外,網絡發放調查問卷而未特別強調注意事項和男女比例,女生數量遠遠多于男生,可能存在由性別差異導致的樣本數據代表性對研究結果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