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雙燕 許昌報業傳媒集團
無論是黨報還是都市報,時政新聞始終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的是一張報紙的權威性、公信力和大報風范。當前,隨著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受眾獲得新聞信息的渠道和途徑從過去的報紙、電視、廣播這些傳統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轉變,海量的信息也給了受眾更多可以選擇的新聞。
對于傳遞黨委、政府聲音的“常規武器”——時政新聞,其中蘊含了大量受眾所關心的熱點信息。
如何令時政新聞的表達方式更加親民、便民,讓受眾在枯燥的政策信息中,找到與自己生活有關聯的熱點,這就需要我們轉變表達方式,新聞媒體不是新聞的“施與者”,而是為了滿足受眾需求的“提供者”是一種新聞傳播服務受眾,滿足受眾需求的關系,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做到既傳遞“聲音”,又抓住“需求”,力爭實現“雙贏”的效果,使時政新聞能夠更好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在“走轉改”活動的大背景下,新聞報導正面臨著從傳播理念、傳播內容到傳播手段的重大變革,時政綜合新聞也不例外。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時政綜合如何正確引導受眾,如何凸顯新聞的價值,怎樣才能滿足受眾需求,抓住新聞受眾的心,以及時政新聞如何實現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有效溝通等一系列的問題,成了很多都市報在做時政新聞報道時需要重新定位和調整的新課題。
如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發達的社會,同時也是一個新媒體發展的黃金時代,新聞傳播方式也隨著微博、微信、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的興起,而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傳播方式。社會新聞受眾在信息社會每天接觸大量的新聞信息,受眾的眾求知求新的欲望也更加強烈。關注社會政治活動與受眾的生活關系密切,受眾愿意去關注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社會時政新聞。
但是各類媒體之間的新聞更新方式和報導方式都別出心裁,讓人目不暇接,因此,一貫走嚴肅路線的時政新聞報道則越來越難以引起受眾的興趣,時政新聞面臨更大的挑戰。
時政新聞的轉變要從三方面入手——傳播理念的轉變、傳播內容的轉變、傳播手段的轉變。
新聞傳播的四個要素是傳播主體、接受主體、傳播內容和傳播媒介,新聞傳播的規律就是傳播主體適應新聞的接收主體來提供傳播內容的新聞需求的內在關系。
但現如今是一個網絡開放的社會,網絡的互動性和開放性為社會新聞受眾提供了發表個人意見的場所,受眾對于社會時政新聞是否接受,取決于時政新聞是否符合傳播的規律。傳統媒體在進行時政新聞報導時,要充分遵循新聞傳播規律而不僅僅是宣傳灌輸,要努力尋求一種使社會輿論成為建立社會共識的力量的新聞傳播方式。
社會時政新聞報導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以促進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和感召力,使得新聞報道的實效性、生動性、可信性和適讀性都得到顯著的增加,被更多的新聞受眾喜歡和接受。
時政新聞報導之所以比較難以引起新聞受眾的興趣,跟媒體在報道時選取的角度關系密切。在時政新聞的報導中,大多數都是與普通受眾生活關系密切的。主要包含有政府出臺的新政策新舉措、大領導的領導活動以及重大會議的議題。舉例來看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后,許昌晨報做的一系列本地化解讀報道?!稕Q定》十大看點,包括啟動“單獨二胎”、全面放開小城市落戶限制、高考不再一考定終身、逐步推行漸近式延遲退休、在社區普及家庭醫生、促進就業更加公平等等。
許昌晨報有選擇性地推出了系列解讀文章,包括《文理無歧路,一考不再定終身》、《家庭醫生來了!》、《讓老百姓開廠建店更方便》等,內容從權威發布到關注民生,這些報道不僅僅解讀了政策,也很“接地氣”,從小處著眼,用小切口展現大主題,讓讀者通過身邊的人和事了解了國家大政方針。
在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協同發展,甚至網絡媒體熱度大有超越傳統媒體之勢的情況下,傳統媒體時政新聞報道既要有勇于變革的決心,也要充分發揮立足一方、貼近群眾的優勢,加大“走、轉、改”的力度,促進報道的整體轉變。
比如幾年前,許昌市實施的一項大規模的市政工程——文峰路地下隧道建設。工程開工后,許昌晨報做的一系數列策劃報道,及時傳遞積極聲音,采訪沿街商戶、附近居住群眾等,及時反饋市民的聲音,表達對這一重點工程給予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為工程順利進行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其實,作為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PK的過程中,最缺乏的并不是好的新聞資源,而是在傳播渠道上沒有新媒體快,同時缺少互動環節,沒有平臺讓群眾參與進來。
許昌晨報及時認識到了這一問題,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逐步加強新聞報道與讀者的互動。比如許昌晨報推出《文化圈》欄目,在報道禹州粉條的制作技藝中,就同時在文章后面“嫁接”二維碼,使讀者掃一掃二維碼,就能了解更多與報道相關的內容,同時還可視頻觀看禹州粉條的制作過程,這一細節處理受到了讀者的歡迎和肯定。
時政新聞的民生表達,要注重文章內容的創新性,要有亮點、趣味點、新穎處,這樣才能讓文章具有更高的信息價值。新聞本身要有“新”的要求,這個新不僅強調其時效性,更是要強調內容的創造性,要主動捕捉亮點,避免籠統采用新聞通稿,多做挖掘式采訪,提升文章價值。
讓時政新聞帶有故事性是為了將社會新聞的報導更加引人入勝,極大的引起新聞受眾的興趣。原本枯燥的社會新聞,以趣味盎然故事情節進行展開,使得故事情節與社會新聞話題有效呼應和互動,是提升新聞傳播有效性和傳播價值的一種不錯的選擇。比如許昌晨報“記錄黨的十八大,我的一年間”系列報道,就是通過講述一個家庭或個人一年來的生活故事,以“我”的視角,用鮮活的故事從不同側面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許昌老百姓享受到的福利和實惠。
主要稿件比如《市民安全感越來越高,基層治安民警梁恒睿很自豪:治安環境好,睡覺也踏實》,《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13 歲的蘇青美夢成真:和爸媽在一起,吃到媽媽做的飯》等,都有極強的故事性。
時政新聞通常有以官樣報導為主,往往會給受眾造成距離感。如何打破這種距離感,使得大主題類的時政新聞貼近受眾生活,也是時政新聞報導的發展方向。這需要新聞記者深入基層,以百姓視角來看待大主題,寫出普通受眾的感受和變化,使得這類新聞更加具有貼近性。
時政新聞寫作的整體風格要把握幾個原則:活潑、貼近、平易、可讀。放低姿態,放下高高在上的感覺,舍棄我傳達你接收的灌輸思維,把讀者當朋友,行文像聊天。同時,時政新聞不僅要寫好,編輯更要編好。提煉最有價值的部分,做精標題,學會用鏈接、圖表、示意圖等多種編輯手段豐富稿件,活潑版面。能圖片說明問題的,就不需要過多文字,能用表格表達清楚的,就少長篇大論的敘述。
時政新聞的通俗化表現,要求新聞報導在解讀新政策、新理論時候,不僅要準確到位,還需要生動、易懂。新聞記者要學會抓住事件中的關鍵環節和細節,“以小見大”“小題大做”,進一步解讀背后的深刻含義。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時政記者其實就是個翻譯,把采訪到的各個領域的東西,準確、生動地翻譯成便于讀者接受的信息。要做好“翻譯”文章,首先作為記者要加強學習。一個記者如果對所跑的領域一知半解,沒有扎實的業務基礎,就不可能寫出有深度、有影響的稿件。一篇有影響力、能給人啟迪的報道在完成前,常常要做大量艱苦細致的準備工作。
其次,多站在普通讀者的立場,思考如何表達才能好讀好懂。要能達到自己所寫的稿件不僅自己看得明白,解釋得清,還要讀者也能看得明白,讀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