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菲 忻州市廣播電視臺
新聞采訪是新聞記者進行信息采集,獲取新聞信息的一項基本職業活動。也是新聞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進行有效溝通的一種人際交往活動。
新華社著名記者邵飄萍先生,在他的論著《實際應用新聞學》中,曾經明確指出:“蓋外交記者活動之第一關鍵,在于交際。”人際交往在新聞采訪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良好的人際交流,是新聞采訪一把必備的鑰匙。
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人際交往,表現出了明顯的公共性、自愿性、平等性、廣泛性、探究性。在本質特性上沒有私利性,強制性、局域性。
1.新聞記者人際交往的目標取向,是要向大眾公開報道和反映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和社會問題,而不是為了個人的愛好、興趣或者私人利益;2.新聞記者在人際交往中,與采訪對象的地位是對等的,而不是上下級或者洽談商務合作關系;3.并且,很多時候,新聞記者面臨的不僅是客觀場景的變動,而且還有人類多種層次狀態的心靈的不斷變化;4.新聞記者的人際交往,會呈現出平面化、網狀化,立體化、流動化的特點,而不像一般公眾一樣有較強的穩定性和專業性。
我國著名記者艾豐在《新聞采訪方法論》一書中說道:“理想的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的關系,絕不是冷若冰霜的公事公辦的關系,也不是一個拼命擠,一個張嘴吐的擠吐關系,而應該是雙方相互影響、相互啟迪,相互感染的互激關系。”
收集、分析有關背景資料,是采訪前重要的準備工作之一。通過收集、分析報道對象的背景材料。就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有針對性地和采訪對象進行人際交往,創造良好的采訪氛圍。并且在采訪中實現有的放矢,集中精力去深入挖掘素材。
儀表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是人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現。記者在采訪前,著裝一定要得體,不可過于邋遢或輕佻。這樣在交往中,就能夠給采訪對象尊重的感覺,還會對記者的工作產生好感,有利于采訪的進行。記者的儀表,既要符合自己的職業身份,又要適應采訪時的環境和氛圍。
記者的學識和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準備的過程,也是最終確立記者個人社會形象的決定性因素。所以,當記者的,一定要注重平時在各方面特別是人文方面的知識積累,一定要加強口才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在真正采訪中做到不卑不亢、應對自如。
記者在和采訪對象面對面接觸之前,需要預先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記者在采訪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情況。對這些情況,提前要有心理準備。
作為交往的第一步,和采訪對象進行語言上的溝通很有必要。首先,和采訪對象交談,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面對上級不卑不亢,謙虛莊嚴;對待普通群體,和藹親切,平易近人。
說話時還要注意語氣、語速和語調,這和平時的練習是分不開的。在開場白的時候,要用溫和的語氣找出雙方共同的東西進行寒暄,消除對方緊張感。對于不善言辭的采訪對象,需要耐心地加以引導。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通過大量試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信息的全部表達中,說話占7%,態度占38%,而表情動作占55%,”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最初接觸時,信息的傳播有90%以上是靠非口頭語言的方式實現的。
就記者而言,非口頭語言的應用,主要是通過體態語言間接巧妙地向被采訪對象傳達某種信息,保持良好的采訪氛圍。如認真傾聽的姿勢、關注的眼神、善意的微笑等。
記者不光要注意自己的儀態語言,還要善于觀察分析被采訪者的。通過觀察被采訪者的動作神態,來把握他的心理變化,做出訪問調整。
做為一名記者,要做到與采訪對象在心理上的零距離溝通,就要首先做到真誠、尊重、寬容、理解。
任何一位采訪對象都需要采訪者以正確的態度真誠的對待,切忌虛情假意。
在建立了初步的好感和信任,進入實質性的交往程序時,記者要和被采訪者情感互動,把談話引進正式的采訪中去。
記者在采訪中的人際交往表現,根本在于他本身的內在修養。而良好的內在修養又是以豐富的學識做基礎。
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記者應該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興趣,不斷讀書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自己的素養。還要注重個人的品格修為,做到豁達開朗,不媚不俗,親切而又高潔,使人與之相處,有如沐春風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