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甘肅省廣播電視總臺電視公共頻道
我國的電視新聞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能夠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跟上信息交換的發展腳步,達到這一成績不僅需要新聞工作者的實際努力,也需要在長期的電視新聞發展中,新聞工作者能夠憑借敏銳的頭腦,結合社會文化以及科技發展的現狀,對新聞傳播的觀念進行創新,并將其應用在新聞創新的實踐中,才能夠促進電視新聞逐漸符合社會發展的標準。簡單來講,新聞傳播的思想觀念能夠成為社會現實的反應,在這種觀念下出現的電視新聞,才能夠有堅實的價值保證。
電視新聞的出現,是伴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信息需求產生的,在當今社會信息交流頻繁的狀態下,對電視新聞的價值進行提升,將能夠保證電視新聞產業的發展。價值提升源于新聞傳播方式和理念的創新,而理念的創新又需要新聞團隊的公共努力。
電視新聞的出現是將社會經濟、文化、制度以及政策發展變化過程中出現的信息,通過專業人員的搜集整合,形成精練的新聞稿件,再以多媒體設備為載體,向群眾進行宣傳,這種宣傳本身就可以作為一種社會服務,以為群眾、企業等機構提供信息獲取的渠道,促進其自身的發展。因此在電視新聞的傳播過程中,保證新聞信息具備完善的服務性能,將是維持新聞行業發展的基礎手段。
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電視新聞的服務觀念是伴隨其工作進行提升的。一檔新聞節目從策劃到誕生,都需要新聞工作者不斷的努力,多方的協調,才能夠保證新聞的質量和信息服務性能。在這一過程中,新聞工作者需要不斷強化自身的服務觀念,了解到信息傳播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才能夠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克服工作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為新聞的創造、傳播提供良好的環境,保證其積極健康發展。
傳統的電視新聞是以獨立于人們生活之外的形式,對群眾進行信息輸出,但是隨著社會信息傳播領域的發展,單一的進行信息輸出為新聞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阻礙,群眾在獲取新聞的時候處于被動狀態,這就限制了新聞工作者與群眾之間的互動情況,導致新聞看似服務于群眾,卻又游離與群眾生活之外,新聞制作出現了一定的局限性,難以為群眾提供良好的服務。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能夠利用互動傳播的方式對新聞進行創新,保證其能夠真正的走進群眾的生活之中。
群眾可以利用電子信息平臺,對信息進行選擇獲取,并在小群體內部形成信息傳播行為,這種從被動接受新聞的狀態向主動接受新聞的狀態進行轉變,將能夠促進新聞的傳播路徑,保證電視新聞的價值增益,也能夠通過群眾互動,獲取到對新聞傳播的意見建議,為新聞發展提供改進創新的機遇。
電視新聞的互動觀念能夠增加新聞傳播的主體,在群眾對信息進行傳播的同時,群眾有信息受眾轉變為傳播主體,而新聞工作者則再次轉變為信息受眾,簡單來講,新聞工作者能夠在信息互動的過程中,獲取到自身需要的信息,并形成新聞事件,達到新聞信息獲取的高效性以及近民性。互動觀念的形成也能夠促進新聞傳播技術的發展,新聞媒體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建立信息互動機制,借助信息平臺增強與群眾之間的信息交流,來增加新聞主體選取的渠道,并能夠將群眾的意見進行吸收借鑒,將群眾的力量引入到新聞創造中來,才能夠為新聞的發展創造更加廣泛的條件。
電視新聞的制作具備一定的系統性,從尋找新聞事件,到采編、錄制、后期制作等環節,都具備各自的規定,不同的新聞工作者在進行工作的時候也需要秉承著內心的工作素養,這些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保證新聞節目能夠具備完整性,為公眾提供相應的信息價值,這便是節目本位觀念。
這種觀念是圍繞節目產生的,并將其作為督促新聞工作的重點,在節目本位觀念應用在實踐中時,需要對工作環節進行約束,對工作人員進行重點管理,保證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待遇、環境等,能夠支撐其為新聞的制作傳播提供良好的服務,創造出相應的價值,共同為節目的質量作出貢獻。
與電視新聞的服務觀念相比,對電視新聞的受眾進行重視,將是保證新聞傳播價值的重要因素,新聞傳播的價值是面向群眾的,因此對于受眾的需要進行具體的分析,針對群眾想要、想聽、想看來制作新聞,將能夠為新聞的傳播提供良好的基礎。受眾是新聞傳播的主體,新聞工作者在保證新聞質量的同時,也要將受眾的需要、獲取新聞的途徑、對新聞理解的程度進行分析,才能夠保證新聞具備社會價值和受眾價值。
綜上所述,電視新聞的傳播并不是簡單的進行信息輸出。新聞工作者要秉承著新聞制作的基礎觀念,對其信息服務功能、互動性能、節目掌控能力以及受眾本位的理念進行相應的分析,為新聞信息打造完善的傳播環境,使其提供的信息能夠為民所用、為社會所需,才會推動新聞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