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娜 云南人民出版社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5個少數民族中絕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云南省,喀卓語是云南省通海縣興蒙蒙古族人獨存的語言,是云南蒙古族歷經滄桑760余年,在與周圍的漢族、彝族、回族、哈尼族、傈僳族等民族交往中形成的,既保留了部分北方蒙古語特色,又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部分興蒙語,同時也融入了部分土著語和漢語。然而,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彌足珍貴的興蒙喀卓語言正面臨逐漸消亡的危險。據2014年調查統計顯示,全世界僅5000 多人使用喀卓語,而且年齡越小,掌握使用喀卓語的能力越低。
語言不僅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文明進步的標志。盡管我國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其語言多樣性保護卻形勢依然嚴峻。一些瀕危的少數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受強勢語言、全球化、互聯網等外界因素沖擊而逐漸消失的危險。為貫徹落實國家民委關于“十三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規劃以及國家關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的要求,云南人民出版社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開發”的指導方針,積極搜集整理并編輯出版《云南省通海縣興蒙蒙古族鄉喀卓語》。這不僅是對興蒙喀卓語在保護與傳播方面做出的有益嘗試,而且也為積極推進建設中國少數民族瀕危語言提供了有聲數據庫;不僅有利于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而且有利于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
出版,作為思想文化的記錄載體,具有記錄、傳播、積累的功能,對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與傳播也正是這一功能的具體體現。
《云南省通海縣興蒙蒙古族鄉喀卓語》通過采訪、調查研究的形式,在當地興蒙蒙古族人的幫助下,搜集整理了較為完整的喀卓語詞匯,并從中精選出在興蒙鄉長期流傳和使用的常規用語,包括單詞、詞組、短語、語段等。由于喀卓語只有語言形式,沒有相應的漢字,因此,只能用漢字注音,并在注音中以地方語言為主,部分向普通話靠攏。只講字音,不講字義。同時,為了對喀卓語詞匯做全面整理和補充完善,還對喀卓語詞匯進行了拉丁字標記、國際音標注音以及蒙古語翻譯。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更是縈繞在人們心間的那一抹揮之不去的鄉愁,是破譯地域鄉愁基因的獨特密碼。“摸么”“亞嗯”“目佐瑪莫”“正板其”等喀卓語詞匯,承載的是民族的生活方式,講述的是民族的人土風情,表達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些都是抹不去的鄉愁記憶。民族語言是對“鄉音”的最好表達方式,可謂沒有“土味”的鄉音,無以慰藉鄉愁。保護喀卓語,就是保護興蒙鄉蒙古族人的鄉愁記憶。
《云南省通海縣興蒙蒙古族鄉喀卓語》通過對興蒙蒙古族鄉歷史沿革、民族文化發展的介紹以及受教育情況的分析,將興蒙蒙古族人以立體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了解到興蒙蒙古族人內心的民族認同感。通過“避風珠”“馬刨井的故事”“魯班與旖班”“仙人橋”等民間故事,“歡騰的那達慕”“蒙家兒女樂”等歌曲,“三圣宮”“觀音寺”“三教寺”宗教圣地以及“元世祖平云南碑志”等方式,展示出興蒙鄉獨特的文化智慧和民族文化歷史背景。這是一種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化,而文化又衍生語言,語言又傳承文化……如此,便是寄托著深厚復雜的民族情感,積極傳承和維護民族個性的文化自覺。引用我國著名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闡釋的便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云南省通海縣興蒙蒙古族鄉喀卓語》從創作之初到出版發行,通過召開專家討論會的形式,不斷豐富完善本書的內容,宣傳擴大本書的影響力。發行上,主要銷往各大書店和各大圖書館,主要包括興蒙蒙古族鄉的學校和內蒙古的學校和圖書館。不僅方便了興蒙人年輕一代對喀卓語的繼續學習教育,同時也極大地促使了研究者及語言愛好者對喀卓語的研究探索、查閱利用。喀卓語,不僅代表著興蒙蒙古族的社會風貌、人群心理、道德觀念、自然地理、政治制度、社會形態等,而且還能折射出興蒙蒙古族的社會歷史文明。不同民族之間以及民族內部通過相互的交流和文化的滲透而不斷地進步,其中語言就是作為一種承擔文化交流與傳播的載體而存在,發揮著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延續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從此種角度而言,《云南省通海縣興蒙蒙古族鄉喀卓語》的出版就是在續寫著人類文明。
為了顧及讀者的閱讀習慣,同時為盡可能地展示興蒙鄉的獨特文化,本書在封面和內文上都進行了精心獨特的裝幀設計,并增加了設計工藝。同時,采用大16 開的精裝開本,內文使用 128 克銅版紙,使之易于展示喀卓語詞匯。
《國家民委“十三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規劃》指出,到2020年,各民族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得到進一步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基本滿足社會需求,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各民族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得到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作用進一步發揮,社會語言生活和諧發展。
黨的十九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要更加自覺地堅定文化自信。故而,保護民族語言、傳播民族語言、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實屬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舉。要鼓勵民族母語人士積極投身到其民族語言的保護中去,組織國內語言學者多多開展深度的調查和科學記錄工作,在高校等適時地增設民族語言學習課程,增加與民族語言相關的就業崗位,擴大與國際學校等機構在民族語言傳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此舉不僅讓少數民族語言得以保護甚至“復活”,而且更讓中華文化和東方文明熠熠生輝,如此方既是保護瀕危民族語言的動力,也是保護的目的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