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 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
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國高校的新聞學專業面臨了向整個傳媒行業輸送新鮮血液的任務。上世紀六十年代,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Andy Warhol)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 分鐘。”這句話提前預言了我們這個時代。一個人人都可以發聲又快速消亡的時代——消費時代,媒體時代。眾聲喧嘩,留存短暫。既輕易又迅疾。
我國的新聞學專業誕生于1918年,關于新聞學學科建設和改革的呼聲一直都在,目前我國新聞學專業體量很大,新聞學也是較為廣泛的專業。面對很大的人才缺口,面對我國傳媒業發展的繁榮景象,在融媒體環境下的今天,新聞教育增強實踐性,也是時代的呼聲。尤其是作為非重點院校,地方院校,民辦院校如何創新培養模式,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
新聞學專業的教學改革是直面現在市場的需求,也是提高專業水平的必然需要。新聞學對于學子的一大要求就是“活”,靈活地把握市場動向,靈活地利用新聞敏感,靈活地掌握融媒體時代所需的多項技能。新聞學專業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需要學生具有非常強的寫作能力和實踐能力,掌握新媒體時代行業所必需的技能要求。從世界上第一個新聞專業開設以來,我們就知道,這個專業與人們對實用與新鮮訊息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
20 世紀80年代,我國學界開始有了“新聞無學”的爭議。目前來看,“新聞無學”是少數派觀點,但仍有一些觀點認為,新聞學不像醫學、法學、音樂、表演學科,具有很強的專業壁壘,新聞學專業門檻較低,新聞學專業是否有意義存在成了一段時間的討論議題。新聞學上手就能寫,導致很多人以為沒有專業要求,消息格式錯漏百出,深度報道沒有內容,新聞評論觀點奇突遭人嘲笑。新聞學專業在這種情況下,開展實踐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學生可以在切身實踐的情況下領略行業的艱辛與機遇,并且真正地成為一個規范、合格、有水平的新聞工作者。
高校新聞學院課堂內實踐操作訓練主要是指專業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學生開展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新聞采編、評論、解說、制作、編輯、排版的各個環節。課堂內實踐操作是指將業內的新鮮空氣代入課堂,開展數據新聞比賽、創新學分、新聞評論、深度報道評獎等方式。
在課程設置不斷創新和以評促建的大環境下,大多數高校新聞學專業都積極學習將實踐教學具象化的方法。實踐教學非常受到學界推崇。但是在實踐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千篇一律,思維還是有所禁錮。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高校開始將實踐教學進一步落實。例如,采取創新學分,增加固定的實踐基地,以及擴大創新學科建設的資金投入等多種方法。
為了更緊密、更實際地聯系業界,許多高校建立了與實踐教學緊扣的設備中樞。“互聯網之父”蒂姆·伯那斯·李(Tim Berners Lee)曾說過:“新聞的未來,是分析數據。”但目前新聞實踐主要集中于行業內部,且在數據抓取技術和與新聞敏感的結合上相對落后,實踐層級也比較粗淺。學界為了改善這一問題,積極開展了基礎的計算機編程技術和數據新聞教育。中國人民大學目前建設了網真電視演播廳,傳播效果實驗室等9 個實驗中心,某種程度上說,本科教學評估也達到了“以評促建”的效果。
很多高校為了自身生源的實習和就業,積極尋求與媒體的合作,努力在媒體建立固定的實習基地。甚至源源不斷地將自己學校的生源輸送到當地的媒體,這樣的舉措切實地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并且達到了校企合作的良好效果。一些民辦學院,樹立了將傳統傳播學的基本理論與網絡傳播、人工智能相結合,緊扣業界現實,努力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使學生的傳統新聞學素養扎實的基礎上,同時掌握作為融媒體時代新聞人才應具備的技術積淀。這使學生的學科知識和實踐技能融合,并且使學生真正融入業界成為一種高度的可能。而一些著名高校,尤其是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源源不斷地向新華社、人民日報等核心媒體輸送自己的生源,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
很多傳統的學生習慣于填鴨式的應試教育,機械地應付著上課和考試。因為,目前的教學環境下,大多數新聞專業學生,還是傳統的文科學生的被動,沒有培養新聞敏感,主動尋找有價值的新聞的意識。其次,很多高校雖然修改了培養方案,試圖將教學引向實踐化方向,但設計培養方案和課程時仍然想法老套,將大部分課程設置為理論課,且教師往往畢業于新聞專業但常年在學界,不夠了解業界,教學方法和指導方式脫離實際。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難以得到長足的發展。
當前,我國很多地方僅僅是設置了實踐教學的制度,但是整套制度缺乏一定的可持續性和完整性,僅僅是流于形式,使實踐教學的后續和管理不夠完善。
目前高校新聞學課堂存在一定的脫離實務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師多數屬于碩博等高學歷,一直在學界,鮮有業界經歷。所以存在教學內容老套,教材編排過時,不了解業界最新動向、授課脫離實際等多種問題。近年來,慢慢有一些資深媒體人愿意到高校擔任教師,國內一些重點大學譬如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率先做了這樣的嘗試,但雙師型教師在新聞專業教師中的比例還是偏低。
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加強實踐教學的系統化進程。讓實踐教學成為與授課教學緊密相連的一條產業鏈,開設新聞學專業的學校應當盡量培養穩定的實習基地,固定的媒體合作伙伴,并完善相關的實習保障制度。使學生的實習有序、穩定,長期、系統化。
實踐性高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句空話,需要長久的積淀和系統地努力。我們要高度實踐化的課堂,就是要現有的課堂活起來。我們的教師走出去,自己先呼吸到業界的新鮮空氣。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多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不能倡導教師單一的“一言堂”,學生生活在網絡化時代,他們的很多建議與融媒體環境密切融合,更加符合受眾接受習慣。
另一方面,課堂上應當將傳統的新聞學理論與實踐密切融合,我國的傳統新聞學理論歷經幾代新聞人的革新,已經越來越趨向完善,但是我國的大眾傳播學理論大多翻譯自西方理論家,將西方理論直接植入我國現狀,難免出現一些水土不服。理論的本土化改造,也是課堂教學實踐需要解決的問題。
最后,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我們應當充分利用現有技術條件,讓學生習慣人工智能與科技發達時代的媒體人的新聞敏感與新聞嗅覺,引入數據抓取技能培訓和人工智能訓練。使學生成為符合時代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綜上,高校應積極尋求與媒體的穩定合作,保障學生的基本權益,同時完善相關的大學生實習社會保障規章,進而培養學生的職業信念和職業道德,為我國的新聞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