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揚,劉 芳,韓 波
(1.長春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2.吉林大學后勤服務集團,吉林長春 130012)
近些年來,我國教育研究者對教育公平給予高度的重視,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傳統教育公平層面上(對物質的要求)。這種研究所產生的結果是教育公平投入較多,收益卻較低,這要求教育研究者將教學研究的視角轉向教育信息化,將教育公平融入教育信息化理念中,使教育公平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實現得到更高層次的提升。
教育公平的概念是多維度的,其核心內容是教育的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起點公平是指公民入學的機會公平,每一位公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過程公平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平等的發展條件和發展機會;結果公平是指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接受適合其個人天賦的教育,每一個社會階層或群體占社會人口總數的比例與其在各級各類教育中的受教育人數比例相近。教育公平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教育結果的公平,但要做到結果公平,就要重視教育的起點公平與過程公平,三者相互促進。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公平得以實施的重要手段,它既有教育的屬性,又有技術價值。教育公平的信息化具有分享性、開放性、合作性等特質。教育信息化給予教育公平得以實施的條件,如多媒體化、網絡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等。教育公平視域下的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具有個性,增強受教育者學習的自主性,合理共享教育資源。
教育公平是人類和諧發展的基本前提,是每一個社會公民生活和發展的重要保障,教育信息化可以較好地促進受教育者均衡健康地發展。現階段,如何構建教育公平是我國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良好的教育首先必須是均衡教育,促使全體公民享受公平的教育。
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枯燥、單一,而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課堂上的應用使傳統的垂直型教育管理模式逐漸轉變成雙向交互式教學。伴隨著學校信息化教學逐步走向成熟,教育信息傳遞的途徑也逐漸增多。
新課改教學理念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平等師生關系,但兩者之間往往會出現不平衡的現象。有時候教師會不自覺地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但教育信息化會突出課堂上的公平民主氛圍。例如,教師會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式教學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夠利用信息技術互幫互助式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
教育研究者已經注意到教育信息化對教育公平具有促進意義,但是主要研究領域和關注的點還在理論研究層面,對數字校園、電子教材、MOOC等具體可操作的多媒體形式的關注度還不夠。在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領域,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教育信息化有其利弊:一方面它可以促進教育的公平,另一方面信息化水平差異較大會拉大城鄉教育的差距。在對農村特崗教師進行有關多媒體信息化應用的調查中,發現政府給部分農村學校配備齊全的信息化設備,但是由于基礎建設不健全,設備成為擺設。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建設設備不健全,不但會逐漸拉大城鄉的教育差異,而且會造成新的差異。
教育公平視域下的教育信息化要求教育資源的時時優化和更新,并保證受教育者能夠真正地利用和享有這樣的教育資源。有些偏遠山區的教育本身就與發達地區有較大差距,教育資源無法及時更新,導致各種全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推進工作滯后,將會阻礙這部分地區教育的進步。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21世紀,教育要打破傳統教學理念和方式,以創新與實踐相結合引領時代發展。在教育公平層面,教育研究者要革新理念,樹立顛覆性信息化創新意識。國家和政府應加大對信息化資源的重視和宣傳,在開拓產品方面敢于投入、善于投入、科學投入,鼓勵教育研究者開闊思路,不斷創新,努力尋求革命性突破,促進社會公平的進步。
在教育公平視域下要持續引進信息化建設的新力量,重視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各地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教育公平得以實施的重要物質前提。學校要盡量把3 G技術、云計算、慕課等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教育公平的技術基礎,推進學校信息化設施的升級和更新,保證學校基礎信息化資源達到較高的水平。
學校要在教育公平視域下加強信息化應用能力建設。首先,教師要參加多層次、開放性教育技術培訓,及時掌握信息化基礎設施的使用方法,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與教學效率。其次,學校要鼓勵教師探索并改革信息化教育與信息化教學,將多媒體、電子書包以及虛擬課堂等信息化技術應用到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去。第三,學校應鼓勵教師走出去,積極探索研究。在信息融合的大環境下,教育信息技術應用建設的模式是通過數字電視、互聯網、衛星以及移動通訊等途徑加強教育資源的共享,促進教育朝著均衡、公平、健康的方向發展。同時,還應做好學校教育信息化的質量檢測評估等工作,提升學校信息化應用的建設力度,推動城鄉、區域及學校現代化教育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