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重慶市江津區廣播電視臺
進入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傳播生態發生革命性劇變,區、縣級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瓶頸制約越來越突出,同時面臨上級媒體的多重競爭,生存發展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面對新變革、新形勢,近些年來,筆者所在的重慶市江津區廣播電視臺依托新技術、新媒體,充分發揮視頻優勢,利用微信、手機臺、央視新聞APP、戶外大屏等平臺進行全媒體直播,實現了在電視端、PC 端、移動端的立體呈現,取得了較好的收視效果和社會反響。
本文通過對全媒體直播的分析研究,發掘直播對媒體影響力的提升,幫助傳統媒體在融媒體時代更好地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隨著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傳播變革,傳統媒體的直播已經很難滿足用戶對信息的消費需求,全媒體直播是相對于傳統媒體產生的新興概念,是指將現有的媒介手段有機整合成一種立體傳播方式,它打破了傳統信息傳播的時間、空間限制,對媒體人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但更是對傳統媒體突破現有傳播格局、優化創新傳播方式有著長遠的促進作用。
萬事萬物都有自身的發展趨勢,全媒體直播就順應了互聯網、5G、VR(AR)發展的需求,全媒體直播的信息傳播突破了時空限制,最大限度滿足了用戶對內容的需求。
傳統的傳播方式沒有互動的概念,引入了互聯網平臺,用戶可以深度參與,表達自己的意愿、訴求、評價,傳播者也更有利于傾聽用戶的聲音、感受用戶的態度,互動及體驗,是未來信息傳播最有力的推動引擎。
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及探索,隨著新技術的運用有了更多的方式,讓人類的精神世界得以延伸。
江津區廣播電視臺是重慶市委宣傳部授牌的一級廣播電視臺,全臺按照副省級廣播電視臺硬件、播出標準進行建設,擁有高清轉播車、廣播級攝像機等硬件及全媒體矩陣。作為20 世紀80年代全國第一批縣級電視臺,在互聯網時代,受到的影響首當其沖,傳統電視人的未來之路在何方?近年來,全臺上下統一思想,以改革精神敏銳察覺到全媒體直播是傳統媒體當下及未來發展的一大利器,能夠最大限度發揮設備和人員的優勢,完全可以成為翻身立命的一大法寶。很快,由臺領導掛帥,記者、編輯、技術等崗位組成的直播團隊便搭建起來,經過不斷的磨合、訓練,目前,約20 人的直播團隊已經基本配合默契,多次參與(包括區外)春晚、中國東方愛情節、大型賽事、文藝活動等重大活動直播。
以2019年5月為例,江津中學、幾江中學兩個學校在一周的時間內分別舉行校園藝術節,這兩次活動通過全媒體直播產生了爆炸式增長效果,在手機臺、央視新聞APP 的收看人次均超過20 萬人次(當地常住人口約130 萬),并迅速吸引了年輕觀眾的目光,一改“電視是中老年人專用”的陳舊判斷。
直播過程還穿插一些知識問答,用戶還能獲得小禮品;通過設置評論區域,利用社交屬性,用戶發表觀點,增加互動性和用戶粘性,電視臺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力通過直播,形象直觀地展現,得到了學校、學生及家長、用戶的一致好評,稱贊“畫面精美、聲畫俱佳、猶如身臨其境,總體效果頗具大臺風范?!?/p>
與用戶高度評價一樣產生巨大效應的當屬商家了,過去,電視媒體受到巨大沖擊,經濟流量向互聯網平臺急劇流失,數次直播,通過電視屏、電腦屏、手機屏、戶外大屏形成密集宣傳效應,商家也對電視媒體重振信心,多家商業機構正在洽談宣傳合作事宜,全媒體直播帶來的效應立竿見影、不言而喻。進入9月份,僅僅一個月就開展直播十四場,人們也開始用更加肯定的目光來審視電視,傳統電視人的初心和使命感也更強了!
對區縣級媒體來講,做一次全媒體直播就是打一場硬仗,仍然需要考慮硬件設備、人員素養、安全播出等問題,從紀錄片敘事風格VCR、直播現場突發狀況的處置到機位科學設置、人員審美意識等等,全媒體直播正在從熟練向精益求精實現轉變,因此我們有信心、有理由相信全媒體直播將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方式,也將取得更好的多重效益。
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占據了信息技術帶來的先機,雖然在信息傳播上有短平快的快餐式選擇,但在信息多元化時代,新聞事實的真相一直是用戶的關注點,與傳統媒體的深度積淀和理性思辨來說,新媒體還有更多的提升空間,因此多數媒體人士形成了共識:現場直播是了解新聞事件最直接、最權威的路徑,這也是電視媒體繼續存在、發展下去的重要理由。
身處夾縫、愈發艱難的區縣級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只有發揮優勢、找準突破口,自覺融入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提升傳播力、影響力,才能在新媒體環境下重新奪回市場。
經過數十年的積累,電視媒體在電視人才、傳播技術有著獨特的優勢,加上視頻獨具的視聽優勢,區縣媒體因為文化、地緣的貼近性和本土特色,以及全媒體直播手段的實施,將傳播觸角延伸到了更寬的視界、延伸到了用戶的手上。
全媒體直播是對一家電視臺綜合實力的檢測和考驗,理念、攝像、技術、導播、后勤等等環節缺一不可,畫面美感、節奏把握、電影化剪輯等直接決定一場直播的質量水準,重慶市江津區廣播電視臺通過全媒體直播的開展,鍛煉了隊伍,樹立了電視臺的品牌和形象,提升了影響力,實現了“民生化、移動化、社交化”的目標,彰顯了傳統電視人在媒體融合過程中自我變革的精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