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低碳藝術是一類能激發陶冶型自由情感的審美客體,是以客觀真實或主觀真實為主要特質,以直觀真實、超現實真實為基本輔助,在與審美主體互作中能夠激發陶冶型自由情感,從而促進審美主體身心雙重健康的藝術。[1]與低碳藝術相對應的是一類可以激發受眾產生沉浸式自由情感審美客體——高碳藝術。
從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的綜藝節目在摸索中快速前進。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自制綜藝不斷涌現。目前,我國網絡綜藝作品呈現著數量多、種類多樣的特征,雖然越來越多的優質節目受到受眾的關注,但是仍然存在眾多同質化現象嚴重的低俗綜藝。比如,一些節目打著創新的旗號,其實卻“換湯不換藥”存在著明顯的內容同質化問題。又如,一些綜藝節目一味地追求形式創新,卻不經內容上的推敲,致使節目內容缺乏底蘊和內涵,甚至由于其傳播的低俗內容而對觀眾造成誤導。
《曉說》,是2012年3月高曉松開始主持的網絡脫口秀節目。這檔帶有著“高曉松”式風格的節目,涉及的內容廣泛,大多是史實類的、觀點性的話題,高曉松會在節目中發表自己對于核心主題的犀利觀點,剖析運用流行的詞匯,揭示不為人知的內幕,節目選題和節目觀點上的創新吸引了一大批受眾。
與《曉說》不同的是,愛奇藝于2016年出品的網絡綜藝節目《姐姐好餓》從開播以來一直受到網友的詬病。該節目邀請兩岸三地人氣最高的男明星們參與錄制,搭配臺灣地區女主持人小S,基本內容為由小S與節目嘉賓以做菜的方式進行比拼,期間穿插著訪問和游戲環節。但其具有隱含意義的節目名稱故意給網友造成一定的遐想,博得噱頭。2016年12月20日,廣電總局發布通知嚴抓網絡自制通知,隨后《姐姐好餓》被要求全網下架,進行整改。
事實上,綜藝節目雖然被稱之為節目,但其本質上除了要為受眾起到娛樂、放松的功能,但更多的是提供教育意義,寓教于樂,這是網絡綜藝節目應該承擔起的社會責任和擔當的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要把滿足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互聯網技術還未發明之前,受眾主要是通過收看電視來進行獲取信息或是娛樂教育的,因此那時的電視是“家庭的電視”。而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年輕受眾更愿意選擇通過互聯網進行休閑娛樂,因此網絡綜藝節目的定位是否準確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在鎖定受眾之后,節目創作團隊需要依據受眾來設計“低碳”內容,即對受眾有所啟示、教育、構成真正意義上審美的內容。也就是說,網絡自制綜藝必須充分滿足新生代受眾的娛樂需求,因此網絡綜藝節目不應只局限在“純娛樂”的綜藝模式中,更不能靠眾多大尺度的場面和充滿噱頭的話題來吸引受眾,而需要對于節目傳遞的內容、觀念進行真正地考量和定位,既要適應本節目的受眾群體,同時還需要對其產生一定的審美感受。例如,《曉說》這一網絡綜藝節目中,運用脫口秀的方式對于某一話題進行敘述,同時發表觀點,這一過程就是受眾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受眾思考、辯論的過程,
低碳藝術就是在文本構成上以客觀真實為特質,以直觀真實、超現實真實或主觀真實為基礎條件,在與審美主體互作中能夠激發陶冶型自由情感,從而促進審美主體身心雙重健康的藝術文本,其中客觀真實是構成低碳藝術文本的充要條件。一個低碳藝術文本客觀真實的實現有兩條基本路徑:一是基于直觀真實或超現實真實;二是基于主觀真實。[2]因此,從這以觀點上來看,我國網絡綜藝需要保證其真實性,折射出人性的真實。盡量保證網絡綜藝內容的真實性就成了打造良好網綜的觀點做法之一。這也就需要創作團隊在策劃節目模式、流程和實際拍攝時盡量去除掉設計的內容,體現節目嘉賓、觀眾的真情感、真性情的情感。
目前我國的網絡綜藝節目在內容上兩極化現象顯著。首先,電視綜藝的“泛娛樂化現象”嚴重影響了網綜,甚至在網絡綜藝節目中更為淋漓盡致。其次,不少綜藝節目文化逐漸重視優秀文化和人文底蘊的傳播。例如,這兩年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注重人文內涵的節目。是否網絡平臺是否也可以自制這類注重文化傳播、文化教育的知識類、文化類的綜藝節目為了需要專業人士思考的問題。這需要網絡綜藝策劃人員對我國文化進行多方面的了解,同時還需要提高創作團隊的原創能力,能夠將我國傳統文化與文化教育現狀同我國綜藝節目的模式結合起來,進行可行性范圍的創新。
現如今,無論是傳統電視節目還是網絡自制節目,都應秉住初心,力圖以優質的內容吸引受眾,走出長期依靠引進海外節目的刻板思維,提高創新能力,將休閑娛樂與優秀文化進行融合,從而打造出一檔又一檔的給予受眾陶冶型自由情感享受的“低碳”網絡綜藝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