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所謂新聞采訪報道二次傷害,是指事件當事人或其親屬在已經受到事件傷害的基礎上,由于新聞媒體及其工作人員的不當新聞采訪報道方式對事件當事人造成的再一次的精神或者物質上的傷害。
不恰當的采訪方式中尤其以災難性或者案件新聞采訪中采訪方式的不當會加劇受害者及其家屬的傷害程度。其一,采訪暴力,事件發生之后許多記者不斷對受害者家屬進行連環發問并且將家屬幾近崩潰的鏡頭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報道中,毫不顧及受害者家屬的隱私權;其二就是冷漠的采寫新聞,將所謂的新聞價值凌駕于人性之上。再者就是對當事人進行轟炸性采訪,對受害人反復采訪曝光讓受害人反復回憶事件的經過,對受害人的傷口不斷進行撕扯等。
其一,過度追求細節刻畫以及涉及到兇殺或者災難事件中過于場景化的描述,大量運用文學手法事無巨細的描述案件過程。此類報道不僅僅是對死者及其家人的二次傷害同時還有可能對潛在的犯罪分子以“行為示范”的效果。其二,報道的內容含有明顯的主觀傾向,媒體對報道內容及報道對象進行一個先入為主的定性進而引導輿論走向。其三就是影像刺激,尤其案件新聞報道中媒體登載犯罪或者施暴現場的照片會再次刺激到當事人。
媒介競爭日趨激烈的媒介生態下,注意力經濟紅利、流量為王,流量變現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自媒體平臺必須通過抓住用戶痛點來吸引點擊率,直接表現就是自媒體一定程度上迎合觀眾低級趣味進而喪失了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
獵奇以及窺私欲支配下受眾更傾向點擊獵奇的、有強沖擊力的圖文報道。再者信息過載與注意力有限這對矛盾下受眾似乎更愿意接受簡單化、圖像化的信息呈現模式,媒體為了爭取到流量不惜踐踏新聞倫理,造成了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態勢,進入了尼爾·波茲曼所說的“娛樂至死”的時代[1]。
記者采寫新聞時為了“拔得頭籌”,將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操守和職業倫理拋在腦后,在新聞倫理和新聞實務的權衡中為了獲取高點擊率將新聞價值凌駕于人文關懷之上[2]。在開展新聞采、編、播過程中的越軌極易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這是導致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二次傷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避免采訪報道的二次傷害,至關重要的是高度重視新聞傳播的科學性以及規律性。這就要求國家監管、媒介自律與他律、受眾監督等各方面通力合作。
網絡自媒體迅猛發展,但是大部分的網絡平臺沒有采訪權,充當的是信息的聚合與分發者。所以處于探索階段的自媒體平臺采編隊伍絕大多數入職門檻低,未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缺乏媒介素養以及職業道德。提升編輯準入門檻,聚合全能記者編輯,加強崗前專業培訓。人才競爭必定是媒體競爭力的制勝法寶。
上升到國家層面來講,我國要進一步加強新聞報道方面法律建設,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的大環境下,加快推進新聞報道步入“法制化”軌道,將新聞報道納入到“依法治國”的大政方針中,制定具體規則,加大懲處力度,使得新聞采訪報道在法律準許的框架中展開[3]。
縱觀當下的媒介生態,如何在注意力經濟主宰下的傳媒市場中突圍事關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如何長期的吸引受眾僅靠一時的“引人入勝”是遠遠不夠的,科瓦奇在新聞的十大原則中提出這樣一個概念“裸體與吉他”街頭的脫衣表演短時間內可以吸引到一批看客,但是街頭吉他表演,或許第一天聽眾寥寥,但日積月累聽眾可能駐足的越來越多,這主要取決于你的曲目是否豐富,水平是否精湛。同樣的道理,如果媒介輕視受眾,把一些重要的原則看成是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媒體一定會為自己的自負買單。所以媒介要充分權衡好新聞價值與價值獲得的手段,加強自律企業方能長青。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采訪報道極易造成“二次傷害”,深入分析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采訪報道出現的“二次傷害”,最根本的原因是媒體及記者編輯道德缺失,盲目追逐流量以及媒體缺乏法律約束所致。為了有效解決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的“二次傷害”,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重點要抓媒體道德建設、法律約束、完善傳播機制上下功夫。將新聞報道的“二次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