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袁國威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黑龍江省分公司
簡單來說,“術語是具有專業意義、表達和說明專業概念,用于認識和掌握科學、專業和技術對象及其關系的詞或詞組。”[1]“從認知術語學角度來看,術語是專業思想和思維的體現形式,是專業信息的載體和存儲形式,它在科學知識的概念體系中十分重要,它有助于我們理解和認知術語的構成及其表達的概念。”[2]“新聞編輯既要對新聞標題、主題和內容進行編輯,又要對新聞文字和圖片進行編輯,采取多樣化的編輯技巧,給受眾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3]因此術語在新聞編輯工作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知識的節點,是理論的靈魂。人們通過認知活動獲取的科學知識需要借助術語來確定、保存和傳播,術語的發展狀況直接反映科學知識的發展水平。因此術語除了具有普通詞匯的特點之外,還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但專業詞匯和普通詞匯并不是具有絕對界限的,術語在普通詞匯的基礎上產生,又具有自己的特點,二者之間經常發生相互滲透。因此準確把握術語的特點和使用規范是新聞編輯的專業性要求。
術語的功能也就是術語的作用,是指術語作為科學概念的表達方式在新聞報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會功能。以報刊為媒介的術語是保存、交流、傳播科技、生產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領域的信息,在報刊中主要體現為信息交流和知識傳播功能。無論是科技類、政經類、文學文化類還是科普類新聞,精準的術語表達形式都是準確傳遞新聞核心內容的關鍵所在。以簡潔凝練的語言形式實現新聞的準確性時效性是新媒體環境的新聞語言特點,然而這一特點必須在保證新聞內容所涉及的術語準確運用的基礎上才有效。
(二)科學認知功能。術語作為科學知識的體現和存儲形式,在使用中應遵循經濟原則、知識密集性原則和合適性原則,同時還應在交際中方便使用。在報刊編輯中,術語是一篇文章的靈魂,它所起到的歷史文化傳承與傳播功能十分重要。對于術語的編輯和使用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人們對術語的理解,進而影響相應信息的傳遞。
與普通詞匯不同的是,術語的產生不是自發的,而是自覺的,它是人們根據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創造出來的。因此“術語的構成是有意識的、經過深思熟慮的活動,它負有促進信息交流與傳播知識的社會責任”。[4]報刊語言中出現的術語大致分為三類:
1.在某一科學領域內被嚴格界定的專業術語。術語用于指稱科學概念,這類術語在報刊中多執行的是指稱概念和傳遞信息的功能,這時讀者對術語的理解通常是接近性的,科學術語對于非專業讀者來說的可讀性越高,越能提高讀者的知識水平,從而達到傳播知識的功能。
2.普遍應用于各個知識領域的一般科學術語。信息化社會新媒體的發展以及術語所涉及內容的普遍性,一些專業性術語在使用過程中逐漸滲透到一般交際語境,如冰點、芯片等。這類術語的規范使用可促進科學知識的推廣普及,提高讀者知識的專業化程度。
3.在一般標準語中用于另外一個意義,即術語用于轉義。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不斷增強,很多專業術語已成為公共社交語言的重要源泉,如克隆、格式化等,這時術語多執行的是修辭功能,術語的轉義使用包含語言外因素和語言內因素。通常情況下與同義普通詞匯相比,用于轉義的術語要表達相對更強的感情色彩。例如:
“要充分調動廣大干部積極性,不斷提升工作精氣神”。
——2016年3月7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精氣神是中醫學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指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形態、功能、變化、活力,被視為人體三寶。而這里的“精氣神”是指精神、志氣、神采。
“術語研究發達的國家,有這樣一道專門的工序或者行當,叫做‘術語編輯’,其任務之一就是負責出版物出現的術語合乎規范”。[5]
首先,在新聞報道中應盡量避免使用概念的縮略形式,也就是術語縮略語。對于已經公認的縮略語可以不加注釋直接使用。如:DNA、SARS、WTO 等。如 果這一概念是首次在報道中出現,應先使用術語展開形式或者加注釋,以避免歧義和理解偏差。
其次,科技術語的編輯應做到準確到位,對生僻的科技術語,在首次出現時應給出解釋。查找并遵循現有的已發布的國家或行業術語標準和推薦手冊,并且應貫徹協調一致的原則,否則不僅會造成術語使用的混亂。
再次,文化信息的傳遞是術語編輯和翻譯的基本原則。中國特色詞匯及文化概念集中體現了中國特有的事物和現象,漢語特有的表達形式負載了豐富的政治文化信息,尤其是在對外新聞傳播中外語缺乏相應的對應表達形式,應在保證原義準確的基礎上力爭遵循術語的要求,如沒有對譯形式則采取替換或解釋的方法,在編輯過程中應注意凸顯原語術語的內涵,避免望文生義。
最后,新聞報道中出現的術語應注意保持前后一致。術語形式的固定性和準確性是保證信息傳播和交流的基本要素,在新聞編輯中應注意使用術語規范且前后一致,以避免理解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