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瑾 西安音樂學院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精神文化水平都有了極大的提高,使得社會對音樂表演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升。加上近年來高校擴招及高等教育日益國際化,音樂表演人才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在這種情況下,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必須要積極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大膽開展特色化實踐教學,致力提高學生的音樂表演核心素養,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音樂表演應用型人才,以適應現在精神文明建設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同時也提升自身的素質,有更長足的發展。
第一,人才培養目標缺乏準確定位。從當前高校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實際來看,在培養目標方面,還缺少差異化、細分化的目標定位,不管是高職院校,還是綜合性院校及高師院校等,其音樂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都是大同小異的,即培養音樂表演技能人才和專業文藝團體音樂表演人才。
第二,人才培養規格不夠全面。很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對于人才的專業技能比較重視,但對于人格品質、職業素養等的教育相對輕視,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技能達標,但卻缺乏強烈的合作意識、團隊協作能力等。在課程教學上,教師往往比較注重課程的完整性教學,對于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培養應該多下功夫,否則往往只是“紙上談兵”,遇到實際困難,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就又還給老師了,根本解決不了實際的困難,所以很難快速適應崗位需求,也限制了自身的職業發展。
第三,人才培養缺乏創新模式。目前,各大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都是雷同的,在培養目標、教學模式與方法、課程設置及教學管理等方面,都缺乏特色,同質化比較強。教學的內容跟實踐沒有體現出本專業該有的特點,導致學生缺乏音樂表演的競爭力,不能在人才流動加劇的市場的大形勢下脫穎而出。
高校要對音樂表演專業人才需求情況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研究,根據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完善和優化,使之契合社會行業需求和崗位能力素質要求,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知識和表演技能,提升其綜合素質。在正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導向下,高校音樂表演專業要以能力和素質教育為核心,結合社會人才需求及學校、學生發展實際,科學制定中長期人才培養方案。一方面要為培養能夠適應市場的人才打好基礎,并強化其專業技能,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學質量及特色,在實踐能力中能發揮出專業的特長。此舉能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與職業發展能力,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高校音樂專業要積極踐行“院團合作、演學結合”的人才培養理念,立足實際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同時,還要積極借鑒國內外和校外音樂表演實踐教育成功經驗,對實習基地進行優化。對于校外實習基地,要成立實習基地建設指導委員會,建立“感情深厚、深度融合”的長效合作機制。制定合理的實習目標、計劃、過程管理策略等,以全面提高學生演藝實習的效果與質量。高校也要從財務上加大對實習基地的經費投入,作為學生的實習投資,還可以減輕劇團的經費壓力;同時,劇團也要按照真實的情況來對學生進行培訓,通過頂崗實習和資源整合,使實習學生能在實習中真正實現知識內化、技能和素質提升,盡快獲得崗位職業能力。
從學校內部來說,高校音樂表演專業要在教學實踐上,建立分類指導、分開教學的人才培養教育體系,除了教學專業知識與音樂表演技能外,還要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與音樂表演相關的其他各門課程,例如音樂表演活動策劃、節目編排、舞蹈創編、教育與管理及傳媒技術等,通過這些課程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與思維,提高其自身綜合實踐能力。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較多的各類比賽與演出機會及活動策劃與組織活動,通過教、學、演一體化,來提高學生的舞臺表現力、心理素質、活動組織策劃能力以及組織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學生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可以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和音樂表演質量,增強音樂表演的信心,使音樂表演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高校還要根據音樂表演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增大實踐教學所占比例,積極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來組織、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與有經驗的老師們共事交流及參加美育專業培訓,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氛圍中得到歷練與提高,培養鍛煉更多音樂表演專業卓越人才。
綜上所述,在新的時代形勢下,高校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時俱進地對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種實踐資源,不斷提高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水平,造就一批道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應用型音樂表演人才,推動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