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譯 南京藝術學院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媒體傳播具有了更加良好的發展空間。5G、4K、VR等各種傳播媒介技術的使用更加縮短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新媒體作為傳統媒介的延伸,不僅僅刺激了信息數據的交流,同時也為大眾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另一方面,藝術的發展從來都是與技術的進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藝術觀念與形式的進步,催生了技術進步的需求;技術進步帶來的可能性,激發著藝術觀念與形式的創新。[1]新媒體環境的發展,不僅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生產,也對藝術消費市場的繁榮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美國傳播學者威爾遜認為,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是某個社會中所有人的文化。并且認為:在人類歷史上,每個社會都擁有它自己的通俗文化。由于今天的通俗文化都是大眾化生產的,并且是借助于大眾媒介而大批量傳播的,因此誕生了另外一個詞匯,即大眾文化(Mass culture);在他看來,大眾文化就是指“我們的文化中的那些大眾化產生的,并且/或者通過大眾媒介共享的一切東西”。[2]從壁畫到文字的誕生,從紙張的發明到信息化的發展,大眾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是和傳播媒介的發展緊密結合的。
信息化時代新媒體環境下的大眾文化已經逐步走向碎片化,從最初接觸的QQ到微博,從百度貼吧到知乎,再到抖音、小紅書。在新媒體時代下,通過互聯網這一傳輸紐帶,從國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從附近的人到世界各個角落,龐大的信息流通過各種新媒體途徑傳送到每個受眾的面前。而且在快餐時代的影響下,人們快節奏的生活、越來越浮躁的心理,使得很大一部分受眾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理解消化印刷信息和傳統文學。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微博、抖音、小紅書這一類APP順理成章地快速崛起并被大眾所熟知。通過這一些新興的傳媒手段,受眾可以利用一切碎片時間去接受信息和知識。新媒體環境下大眾文化的碎片化簡化了受眾獲得信息的途徑,降低了認知的成本。但同時,在信息碎片化獲取的過程中,受眾得到的往往只有事實和結果,卻沒有學習到真正重要的邏輯框架。
信息化時代新媒體環境下的大眾文化已經逐步走向市場化,書籍、電影、戲劇等等的文化類型和經濟風向密不可分。文化產品作為一種影響受眾思維的特殊性“商品”,也具有它的商業目的。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就是大眾文化市場化的一個縮影。根據電影票房統計專業平臺貓眼的數據來看,2018年我國電影的總票房超過了600億元人民幣,連續十年實現了穩步增長。國內電影市場的發展離不開新媒體環境的發展,微信、豆瓣、微博、貓眼這類新媒體平臺為爆款電影的產生提供了良好的傳播途徑。以《我不是藥神》為例,影片上映之初排片率僅為9%,觀眾觀影之后的高評價,促使各家影院加大排片量,最終獲得了近31億票房。由此可見,大眾文化的市場化,促使社會公民可以選擇適合個人胃口的文化藝術產品,文化藝術消費的需求也刺激了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
信息化時代新媒體環境下的大眾文化已經逐步走向娛樂化,在大眾文化市場化的背景下,文化產業已經逐漸擺脫固有的枷鎖,富有歷史性、批判色彩的文藝作品越來越少,休閑性、娛樂性的文藝作品呈現出井噴趨勢。在互聯網的普及和各種傳播媒介逐漸繁榮的新媒體時代,受眾有機會直接參與到文化產業之中。近年來,愛奇藝、芒果TV、騰訊視頻等視頻平臺學習日本韓國的綜藝節目,推出了本土化的選秀網綜如《創造101》、《偶像練習生》。在短短幾個月之間,各大視頻平臺制造出了國內最火爆的男團女團,徹底炒熱了“偶像元年”概念。其實這種偶像養成類的節目并不是為了挖掘偶像,而是去發現最有熱度的選手。這一切評判標準都是由大眾投票來決定的,這種完全把決定權交到粉絲手上的賽制,讓粉絲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成為了一個節目的主體,這也是這類節目爆火的主要原因。從十幾年前各大衛視舉辦的選秀到近幾年各個網絡平臺制作的網綜,這一類綜藝節目的誕生充分闡釋了大眾文化“娛樂性”的特征。娛樂化已經成為了新媒體時代下大眾文化不可缺少的特性。
信息化時代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重新定義了大眾文化碎片化、市場化、娛樂化的同時,也促進了藝術消費的發展。在傳統意義上的藝術消費只存在于上層社會文化中,具有明顯的階層特點,為少數精英階層所獨占。而在現在大眾文化語境下,藝術消費則顯現為一種大眾文化趨向。[3]在各種傳播媒介技術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藝術消費群體變得空前的龐大。以前文為例,《創造101》、《偶像練習生》這類網絡綜藝節目的推出,聚集了大量的粉絲。這些粉絲為了使自己的偶像“C位出道”,從線上投票到包攬城市廣告牌、LED屏幕,“偶像效應”轉化為“粉絲經濟”就是新媒體環境下藝術消費的一種分支。
當代藝術的發展與大眾文化產生了一種密不可分的聯系,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過程中會關注大眾審美的需求,通過藝術作品滿足消費群體的愿望,以達成藝術消費目的。以影視行業為例,由于網絡播放平臺的普及化,觀眾可以在手機、電腦上隨時隨地的觀看影片,由此延伸出“網絡大電影”這一種區別于院線電影、電視電影的新形式。類似于院線電影追求票房,網絡電影追求的是播放平臺的點擊量。相較于傳統院線電影數月甚至數年磨一劍,網絡電影從策劃、拍攝到投放的時間都十分緊急。在這種情況下,制作方會采用“大IP”、“小鮮肉”等一系列方法來獲得點擊量。“大IP”指的是通過將網絡文學改編為影視劇,如《鬼吹燈》、《盜墓筆記》,這類文學作品往往有龐大的網民讀者基礎。“小鮮肉”也是藝術消費市場的一股風潮,影視作品中這類明星的參演會促使點擊量飆升。新媒體時代下藝術消費的增長一方面促進了文藝產業的市場化發展,但另一方面來說,對文化藝術創作本身造成了一定的傷害。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往往會注重藝術作品的商業性,而忽略了藝術作品的內涵,造成一種本末倒置的情況。
新媒體環境下各種傳播媒介的融合,對于大眾文化與藝術消費來說,是一場狂歡。大眾文化的碎片化、市場化、娛樂化,使得每一個受眾都可以切身參與到文化藝術產業之中,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點。無數的受眾通過各種媒介平臺推動著整個藝術消費市場走向新的高峰。根據國家統計局對文化藝術產業企業的調查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長超過百分之八,實現穩步增長。但對于文化藝術本身來說,新媒體環境的發展削弱了文藝創作的廣度和深度,過分追求藝術消費的目的,會造成文藝作品的同質化、低俗化。在追求文化藝術產業市場化的同時,關注藝術作品本身所傳達內涵和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也是新媒體環境下我們所需要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