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淺嶼 山西財經大學
國際新聞是指國家通過新聞媒體向國內受眾發布的有關國外各方面新近發生的事件及變動情況的新聞報道,國際新聞是跨越國家跨越文化的新聞,它反映了國際間的交流與傳播日益增強的趨勢。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全球化離人們日常生活的距離逐變近。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對國際新聞的需求逐漸加大,國際新聞的傳播也逐漸趨于全球化。[1]我國媒體在國際新聞報道是比較傾向于歐美國家的政治新聞,但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受眾的需求,不應當只局限報道發達國家,也應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報道比重,這樣才能更加突出國際新聞報道全球化的趨勢。
報道平臺多元化與內容多元化,隨著網絡技術和自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它逐漸成為大部分人獲取新聞首要的選擇,滿足了人們觀看國際新聞的要求,能夠讓受眾更自由的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收看簡潔化的內容。因此國際新聞的報道除了在傳統媒體上,也可呈現在媒體官方網站、社交平臺和移動直播平臺上。同時內容也應豐富多元,不只局限在政治領域。
一則新聞是否應當刊發,其是否具有新聞價值是重要的衡量標準。由于國際新聞報道面對這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傳統、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觀的受眾、因此要注意對新聞的價值化處理,謹慎的對新聞進行價值評價,既尊重差異又符合社會價值觀。
新華網設有寰球立方體、寰球觀察、寰球博覽、寰球圖解、外媒言論、高端訪談、記者專欄、華人頻道、亞太網等欄目來進行新聞報道。另外為新加坡、泰國、韓國、一帶一路設有專屬頁面進行報道。
《新華網》是國家通訊社新華社主辦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主力軍,在海內外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國際新聞版塊在網站的各大版塊中文章數排名第三、訂閱量排名第四,由此可見其重要性。
1.報道體裁多樣化
國際新聞版塊的新聞報道體裁呈現多樣化,消息、通訊、專訪、特寫、評論均有涉及。其中消息、通訊比重較大,特寫和新聞評論篇幅較少。新華網的日常國際新聞報道非常注重綜合運用網絡報道的特色,盡量做到文字、圖片、圖表、漫畫、音視頻、資料、論壇、博客疊加,以增加報道的厚度和力度。[2]通過對國際新聞報道的綜合與歸納,更好的服務于受眾滿足其要求。同時為了報道內容更具深度,新華網專門邀請研究國際問題的專欄作者、特約作者進行稿件的撰寫。由此可以看出新華網在報道時采用豐富的報道體裁和權威的報道內容來滿足受眾。
2.報道形式的進步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僅提升了國際新聞報道的時效,同時也提高了其傳播時效。現如今不再是通過記者寫稿發表來報道新聞,為了提高傳播的速度及質量,直播報道成為國際新聞的重要報道形式。使用移動直播報道能夠減少很多后期人為因素對新聞內容的影響,讓受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得新聞更加具有真實性和感染力。新聞網在設有視頻報道的同時也采用移動直播報道技術進行國際新聞的報道。如《來澳大利亞時裝周,感受澳式休閑風》(2019年5月13日)的直播中,記者帶領我們參觀會館與展品,并實時讓設計師向我們介紹自己的作品、設計理念等,給觀眾親臨時裝周的體驗。又如《南非迎來大選 非國大勝算幾何》(2019年5月8日)中,通過實時直播,受眾可以觀看到南非公民投票、計票的全過程,更加增強新聞的真實性與時效性。新華網根據受眾不斷變化、不斷加強自身創新能力,研究新興的制作手段,通過增加嘉賓訪談、跨國連線等報道形式,由此吸引更多的受眾。
3.注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
新華網在報道各國緊急突發事件時能夠及時準確地選取關注度高的角度為切入點,回答人們心中的疑問。如斯里蘭卡爆炸事件中,《斯里蘭卡系列爆炸死傷數百人 4名中國公民受傷》(2019年4月21日)的報道中及時的回應了4名中國公民在爆炸中受傷,已送往醫院救治,均無生命危險的訊息,能官方的回應大家所關心的問題。
通過對新華網國際新聞報道的研究發現,在內容方面新華網著重報道政治類新聞較多,題材較為單一,缺乏社會類新聞。為了突出報道的時效性,依托國外的新聞媒體為新聞信息來源,或雇傭專、兼職寫手進行撰寫,導致原創性缺乏。
加強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質修養,提升業務能力,提高記者的原創攥稿能力。同時拓寬報道范圍,不只局限在硬新聞,增加趣味性、貼近生活的社會新聞報道,讓受眾的視野得以拓寬。在報答突發事件或重大新聞時,不僅注重標題的選擇和稿件的深度,同時要選取有感染力的圖片配合新聞。一張好的照片,不僅可以美化版面,其強烈的視覺沖擊還可以增加新聞的現場感,甚至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