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婳婍 河南大學
技術的進步是推動媒介融合的重要因素,如果沒有技術大力支持,媒介發展寸步難行;反之,如果沒有媒介需求推動,技術進步也舉步維艱。因此,兩者關系相輔相成,互為依存,這也是媒體技術融合的內涵[1]。而在現實中已有不少技術融合的案例,例如現在的智能電視,不僅能看電視,還能上網和聽廣播,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將這些互不兼容的媒介內容放在同一平臺上進行傳播,并且保留了信息的多樣化形式,成功實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技術融合。
內容融合可分為內容生產、內容形式和內容整合。內容生產融合主要指的是內容的生產和傳播都在同一平臺上進行,例如現在所流行的微博,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和發布者;內容形態融合指的是數字技術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數字化的世界,讓文字、圖片、聲音等內容在原本相互獨立的媒體節目內容之間互相轉換;內容應用的融合指的是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獲得的信息量也是急劇增長,所以因此出現了數字終端的形式,受眾對信息的各種需求都很大程度的滿足了。
在數字傳媒時代,媒體戰略性的融合主要表現在為了實現內容生產、營銷、傳播等領域的資源共享,不同所有制的傳統媒體之間以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公平自愿的原則下,消除地域和部門的限制,從而達到目的。這種戰略融合的方式在當代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有很強的發展前景,報紙、廣播、電視、網站等之間就有很多合作的可能性。例如在2014年河南電視臺、東方今報以及映象網等傳媒單位進行整合,成立河南大象融媒體集團有限公司,一躍成為電視、網絡和廣播一體化的現代傳媒集團[2]。
1.受眾模式
對于受眾來說,媒介融合帶給他們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首先,媒介的融合讓受眾從“幕后”走向“臺前”。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只能作為一個被動接受的人,沒有選擇新聞的權利與自由。而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從被動到主動,不僅可以自己選擇新聞,也可以作為傳播者主動發送新聞,真正有了主動權與選擇權[3]。其次,當受眾對信息具有選擇權的時候,單一的媒介就滿足不了所有受眾的需求,受眾就出現了分流化。因此也導致不同的媒介根據受眾的教育程度,價值觀念及喜好偏愛等對受眾的進行不同的劃分,有針對性的打造媒介產品,以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需求。
2.傳播模式
媒介融合帶給電視新聞節目傳播模式最顯著的變化就是由單一的傳播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的傳播模式,但傳播模式的多元化對電視民生節目的發展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在新媒體出現之前,人們獲取新聞只能從傳統傳播模式中選擇,而電視新聞以其快速、畫面感強的特點往往成為觀眾的首選,擁有大量的受眾群體。而新媒體出現后,無論是個人、公司、還是政府組織,都可以在網上注冊網頁、申請微博、開通公眾號等自媒體,還能在評論中和受眾互動交流,對傳統媒體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新媒體的誕生也促進了電視等傳統媒體與自媒體合作,因為在新媒體時代一旦出現突發事件,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傳播的速度往往比電視等傳統媒體還要迅速,而與自媒體的合作可以盡最大可能彌補這個不足。當記者趕往事發現場后,可以在第一時間將事發情況上傳自媒體,既可以彌補電視傳播速度的不足,又可以引起其他自媒體賬號的轉發,增加電視臺及節目知名度,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1.需要從業者擁有較強的專業能力
對民生新聞節目從業者來說,如今的壓力不單單來自于傳統電視媒體,更多的來自于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同樣發布新聞,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迅速,雖然其中可能會摻雜假新聞,但對于新媒體來說,速度就是它最大的優勢。而對于電視臺來說,傳播的速度相比可能不占上風,要想占優勢,就要在傳播的質量上下功夫,因此新聞從業者的專業能力必不可少。新聞從業者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能擁有更強的專業能力,帶給觀眾更有分量的新聞,才能在新媒體的沖擊下依然保持創新,穩步發展。
2.復合型人才的缺失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統的從業者往往只熟悉電視節目的編排與制作,對于新媒體的了解知之甚少。如果想推動媒介融合的更加緊密,更加成熟,培養復合型人才是傳統媒體的重中之重。一個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如果連不能把它熟練使用,那錯過的機會與造成的損失將不可計量。因此,擁有復合型的人才對于電視臺來說,不僅能夠促進傳統媒體的更好發展,也能帶動新媒體的發展,讓節目在新媒體的浪潮中也能跟上時代發展,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一個節目的品牌理念就象征著一個節目的靈魂,所有的節目內容都為打造品牌理念服務。只有理念清晰正確,節目才會朝著正確的軌道前行。而《小莉幫忙》節目的口號“小莉幫忙,越忙越幫”,就間接地傳達了節目的理念,雖然后來也有新的口號“幫忙,我是認真的”,但始終沒有最初的口號深入人心。因為隨著節目的播放,小莉的幫忙內容與風格逐漸深入人心,不斷印證著品牌理念的始終如一,這也是其他節目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
除此之外,品牌視覺的打造也十分重要。《小莉幫忙》的片頭設計以紫色為主調,整體給人一種熱情、活潑的感覺。而品牌標志以白色為背景,搭配紫色字體及幫忙電話,巧妙地呼應了片頭,并搭配黑、藍、黃等環形裝飾,給觀眾帶來一種層次分明、一目了然的觀感,也加強了傳播效果。片頭和品牌標志也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改,追隨發展步伐,保持新穎獨特的風格。視覺包裝的另一個關鍵就是主持人和節目記者,為了塑造它們的形象,還特意在節目中為小莉招聘造型師,打造小莉的出鏡形象,設計統一的服裝。在節假日期間,還迎合節日特色,制作不同的專題活動,展現小莉們的風采。例如春節期間播出的《小莉拜年》,更結合當下流行的撕名牌活動,舉辦小莉撕名牌等特別節目展現記者風采;315消費者權益日前夕制作播出“買房有問題,小莉幫到底”等專題節目,從而體現出小莉們的專業性。
首先要增強節目趣味性、流行性。如今民生新聞節目越來越多,單純的依靠新聞本身已經無法吸引觀眾的興趣,尤其是年輕的觀眾群,所以表現形式的改變對于吸引受眾來說十分重要。因此《小莉幫忙》在改版后,在每個幫忙的事件前,都結合事件增加了一段小情景或小故事,小情景由求助者和小莉聯合呈現,小故事是在事件前放一段類似經歷的電影或小品,提升觀眾的趣味性,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
其次要增強受眾互動性。一個節目的出現,最終要面向的就是受眾,尤其是以民生為主的新聞節目中,觀眾的支持與互動更是節目成敗的關鍵。《小莉幫忙》最初與觀眾的互動,就是欄目的熱線電話,觀眾通過電話尋求幫助、提供線索;隨后又有了官方微博,大家可以上網留言進行求助與互動;后來又出現了官方微信,節目中可以掃二維碼或微信搖一搖進行互動,最近又開通了抖音等短視頻賬號,通過互動方式的與時俱進,受眾與節目的互動也越來越方便,互動性也逐步增強,這樣節目才能有更好地發展。
《小莉幫忙》作為一個民生幫忙類節目,節目中內容不免各種負面的求助內容,而作為一個新聞媒體的責任,就是要向觀眾傳輸正確的價值導向,宣傳社會的正能量。因此,《小莉幫忙》節目組也做了不少努力。
在每天的直播中,《小莉幫忙》大概可以播出九條幫忙節目,通過五天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每天至少有一條節目是正面宣傳好人好事或者公益救助。除此之外,每到夏天小莉們都會上街幫助貧困的果農賣滯銷的瓜果;每到中高考時都會及時幫考生解決困難,這逐漸形成了一種規律,也在無形之中樹立了小莉熱愛公益的形象。除此之外,最初節目中設有“公益起拍”環節,企業捐贈愛心商品,觀眾打熱線競拍,競拍所得善款捐給需要幫助的人;現在改版后與體彩中心合作,打造體彩助力計劃,專門成一個板塊,拿出一定資金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體現了小莉熱心公益、投身公益的決心與行動。
綜上所述,新媒體的出現雖然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傳播速度和傳播形式上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并不意味著新媒體將取代傳統媒體,相反傳統媒體可以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通過合作來彌補不足,從而煥發出新的生機。特別是在以《小莉幫忙》為代表的競爭激烈的民生電視新聞節目中,要想長遠發展,只順應時代潮流是不夠的,還要樹立正確的方針,選擇適合的方式,創新更好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中站穩腳步,創造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