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男 包頭廣播電視臺
現如今隨著網絡、廣播等各種媒體的激烈競爭,電視新聞想要立于不敗之地,除了必須具備的信息準確性、時效性之外,編導還要注意整個節目的編排方式。
電視新聞的播出方式是依照時間先后排列順序播出的,給觀眾的是一種限定性收受行為,而不同于報紙有可選擇性,所以電視新聞的編排次序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頭條新聞的選擇。它在內容上應是老百姓最關心的事實,在形式上應做到聲音與畫面有機結合,內容與手段相互匹配。對觀眾來說,頭條新聞直接影響到觀眾收看新聞節目的興趣。
《頭條新聞論》一書提出,主題升華有十種技巧:第一種是由小范圍事物上升到全省全國、全世界的范圍,這是由小及大升華頭條主題,如《在這里我們寫下“中國信心”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志》;第二是由某事物升華到成就事物的人的贊美上,這是由物及人為升華主題;第二是由個體的點升華到全部或部分相關的事實內涵概括的面,如2014年8月20日中央電視臺國際新聞《單個黑人犯罪整個種族背罪》、南方周末報的頭條《派出所能否進省人大捉拿上訪者》,這是由點及面升華頭條主題;第四是由事件現象升華到哲理的闡述;第五是由平淡升華到奇特;第六是由陳舊材料增添新由頭新角度的升華;第七是由表象升華到事物內涵或深層;第八是由“不利”“虧損”“欠薪”等的抑貶升華到“新貌”“贏利”和討薪人格等的褒揚,這是由抑及揚升華主題;第九是由冷門升華到熱點話題;第十是由事例升華到規則、定律,如“三流企業出產品二流企業出技術一流企業出標準”這是國際流行的一句話,在我國,企業界的競爭也同此理,如《平果鋁,創出標準走向世界》的頭條報道,主題升華的同時,標題還要具備新聞性、重要性、顯著性、貼近性和趣味性。
頭條新聞還必須強調時效,過時的報道失去了新聞性難以做頭條。同時,頭條新聞還要注重寫作細節,以細節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寫細節要選能突出深化主題的、有特色的細節,要精寫簡寫,新聞細節還必須以事實為準,不能虛構,這是新聞的基本準則。
電視新聞節目的編前語往往只一兩句話,起一種提示的作用。編后語是在節目播出之后,由編輯隨之配發的簡短評論。它一般代表著整體編輯思想及言論。它的最大的特點是依事說理,所以在編后語中,要對所播發的新聞事實進行說明、評價并標明編者的見解和態度,要憑借新聞敏感能夠對蘊涵有新思想、新觀念或有典型指導意義的新聞事實進行剖析,加注點評,加深新聞節目的思想深度,反映編輯意圖,加大媒介引導輿論的作用,使觀眾對新聞事件予以極大關注,并加深對新聞的理解,匡正認識,啟迪心智。
編后語的言論一般是直截了當、態度鮮明、語言精練。例如,獲得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的 2009年7月22日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的節目。在《內地新疆高中班學子回鄉宣講促民族團結》新聞后,編后語以獨家解讀,彰顯了主流媒體的權威性。
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技巧,一定程度體現在對整體節目編排節奏的把握上。合理地編排可以產生富有韻律的節奏,否則整檔新聞就會顯得雜亂無章,不具有美感,而僅僅為各種信息的簡單疊加。
在對新聞節目的編排過程中,編輯不但要慎選關鍵的節目頭條,同時還要注重信息之間的合理搭配。單條消息過長或多條長消息的簡單組接往往會造成受眾收視疲軟,在一定的編播時間內還會降低信息量;但是若以大量短消息高密度組接,雖然信息量得以提高,卻又會造成節目節奏過于緊密,信息過載,導致受眾收視疲勞。因此,節目編排除了要從新聞內容方面進行考量,還要從節目編排節奏方面進行控制,從而保證整體節目編排張弛有度,主次結構協調,呈現出和諧美、韻律美,還有節奏美。總之,要綜合調動電視手段,使新聞節目的編排富有節奏感,讓觀眾感到波瀾起伏、張弛有度。
美國傳播學者特德·懷特還在他的書中提出了峰谷技巧和節目總體構成中的節奏概念。其總體思路是:必須把編排的節目想象成一系列的山峰和峽谷,高低不平,錯落有致。選擇頭條要使節目從高峰開始,可是在若干條之后,新聞的重要性以及受眾對它的新鮮感開始逐漸下降,節目便處在了低谷狀態,這時要設法通過對比或相關組合的方式形成轉折,使節目再上巔峰。這樣,就使節目的編排具有節奏感,特別是將畫面新聞、口播新聞、字幕新聞等多種形式巧妙配合,使節目自然流暢,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
綜上所述,在新聞媒體競爭激烈的今天,電視人必須充分發掘新聞節目編導手段,遵循科學的編排理念和規律,進一步加大對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技巧研究,使新聞編排真正成為新聞節目提高收視率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