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妍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數字藝術系
2017年10月,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教作為教育事業之一,與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更加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更注重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和具有專業知識的技能型人才。
學校在課程的設置中,雖然每年會根據行業用人方向及需求進行相應的體系設置及修正,但人才培養畢竟有幾年的過程,行業的更新換代卻過于快速,學校人才培養層次和發展不相適應,不對接,導致兩者之間匹配出現斷裂的現象。
學校在校內課程的內容方面未能做到與時俱進,課程內容相對陳舊。教師隊伍結構單一,自身缺乏企業生產的經驗,無法將企業標準流程帶入教學環節,導致實踐教學環節各自獨立,沒有形成課程之間的緊密性。另一原因是因為前后期課程之間,教師在傳授知識時也存在斷節的現象。
科技時代,硬件設施的升級會帶動行業的調整與變化,隨著行業需求的高精尖發展,企業在生產中的最終目的是為取得效益,節省制作成本。大部分的企業已經無力去做人才的初級培養,這也導致企業將重心從最開始的培養人才轉至直接可用型人才的傾斜。剛畢業的學生,在制作的效率和作品的質量上都與商業標準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得他們在就業上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產業的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撐,人才的培養需要教育的推動。當前,我們在人才的培養上,依舊處于相對獨立的狀態,雖然有一些基礎的校企合作及學徒制模式的開展,但企業常常表現的較為被動,企業很少深入參與教學和管理過程,模式相對停留在學生實習、教育培訓的單向過程,具有暫時性和易變性。
普通模式下培養的學生,真正進入專業的訓練是在大二學期,三年畢業,又需要半年至一年的適應期,而產教融合模式下培養學生,企業直接參與,制定符合企業和社會用工需求的課程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案,讓院校在學生的培養時間進行前置,最大化的使用在校時間訓練專業技能,這樣縮短了企業對用工的培養周期,節約用工成本,加快人才孵化的速度,讓學生畢業就上崗。
教師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著學生人才的培養,孤立的教學內容在項目教學中不能進行有效融合。進行產教融合,教師通過企業的項目融入生產一線的商業標準進行項目實操,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打造真正意義的“雙師型”教師。
我院與各大中小型企業緊密合作,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立。在專業的設置上,也根據企業的需求進行相應的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從2018級開始,學生入校專業基礎教學統一授課,不分專業,學生在第三學期通過選拔進入工作室進行專業方向的學習。工作室采用企業的工作模式,學生在工作室中感受真實的工作環境,企業也為其提供了一系列的技術支持,將優質的項目資源帶入學院,轉換為專業人才培養上的教學資源、課程資源、實訓資源。并給校內教師提供短中長不同時間的駐企研修提升,讓校內教師將企業的標準帶入實訓教學中。
近年來,在高職院校的技能大賽中,教師學生積極參加。學生在技能大賽的訓練中,專業知識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綜合知識的運用得到了拓展,團隊合作意識得到了鍛煉。
項目化實踐教學,是培養工作室學生的核心,它將原來龐大又孤立的教學內容得到了融合,增強了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學生學習的更為系統化,綜合運用知識與技能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學生在校內接觸項目,熟悉項目制作流程,進行專項的系統訓練,與商業需求進行無縫銜接,提升學生的就業優勢,學生在學習中更有目標,自我的價值體現更突出。教師在項目化教學的過程中,也不斷的在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知識得以實時更新、補充,真實的項目化教學得以積累。
近兩年來,學院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提倡師生共創,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教師把教學與科研相結合起來,并與企業組成產學研的共同體,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項目化教學,促進了產教的深度融合,又激發了學生對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的同時又開闊了創新精神,迸發出更多的科研項目,既能達到師生共創的目的,又能推動橫向科研的發展。
2017年,我院成功申報為省級動漫文化科普基地,2018年,與企業共同在校內建立了虛擬現實工作室。基地與工作室的建立,帶動了更多的地方服務,縱多企業與我們談成意向合作,共建項目,促進地方文化的發展。
“產教融合”的模式建立,誕生了虛擬現實方向,與企業共同制定了虛擬現實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共育創新人才,打造綜合能力強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技能大賽的中,成績得到肯定,連續兩年獲得了省級大賽的承辦權。
我院動漫專業的產教融合模式還在探索與實踐中,雖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我們堅定著這一條路,會與企業一起著力于實訓的教學,孵化出符合專業的項目機制,不斷完善動漫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質量及水平,達到真實項目與教學融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