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豪 張莉 川北醫學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歷經數千年實踐積累創造而來的寶貴文化財富,充分展示著中華民族自強獨立、堅忍不拔的民族特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社會思想也處于高度變革期,各種思想理念交織碰撞,相互影響。大學生作為新時代思想活躍者,對外來事務反應敏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處于塑造期,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新時期,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當代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而深挖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思想精髓,發掘溫潤雋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堅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要緊跟時代主旋律,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工作核心。要結合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解決文化育人核心模式構建,要解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在做好學生專業教育的同時,更要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加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認知,引導學生樹立仁愛、守誠、崇義、尚德的思想理念,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將學生培養成為政治合格、技術出眾、文化搶眼的新型復合型人才。
要探索傳統文化育人新模式,清晰實施思路。不斷深化傳統文化育人深度思考,把握文化育人規律,多管齊下,凝聚文化育人合力。要不斷引入立體化、多樣化的高雅傳統文化融入文化育人環節,豐富傳統文化育人內涵。大力倡導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使之成為當代大學生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和意志品格的重要源泉。
要整合傳統文化資源,搭建傳統文化展示平臺。要將傳榮文化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之中,就需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教學之中,浸潤中華典故,尋根文化始源。要將富含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如地方非物質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要在校園內廣泛搭建傳統文化活動展示平臺,在讓喜愛傳統文化的學生有展示舞臺的同時,也能使更多的學生有領略傳統文化風采的機會。
通過結合經典書籍開展主題教育,解讀典故,提高大學生探尋傳統文化興趣。以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為例,該學院開展古夢悅享·我的中華魂——古籍悅讀打卡活動,以《習近平用典》立德篇、修身篇、篤行篇、信念篇、創新篇為核心內容,線上以兩微一端和易班平臺為載體,學生利用新媒體宣傳手段發表自己精讀日志,活動主管教師精選部分學生優秀讀書日志進行平臺宣傳;線下于圖書館、教室、寢室定期開展線下解讀經典故事會,學生互相分享交流學習進度。經過三個星期活動,對線上線下優秀讀書學生進行表彰,活動的成功開展,引領了大學生探源經典出處的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筑牢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基。
結合傳統節日,開展共慶佳節主題教育活動。現今各級黨委、政府都在大力提倡過好傳統節日,品味傳統文化,要充分利用好此契機,結合各傳統節日文化蘊涵,在節日共慶的同時,開展相關主題教育活動。如清明節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先烈紀念活動,洗禮學生精神,重塑學生理想信念,再造浴血拼搏、堅忍不拔品格;端午節紀念活動可以融入民族文化元素,開展快樂式、體驗式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體會佳節,親近文化,激發中國夢;中秋節、重陽節活動可以納入敬老、互尊互愛理念,引導學生珍惜身邊人、身邊事;春節、元宵節等節日可以以網絡平臺為媒介組織學生遙晴佳節,共寄相思。各傳統佳節可以廣泛開展征文、攝影、演講、健步行等主題活動,吸引學生廣泛參與,傳播文化內涵,加深學生對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認同感。
傳統文化進校園,傳統文化進網絡,豐富思政教育新形式。傳統文化進校園,將結合地域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大學通識教育,納入大學生日常活動,通過活動競賽等多樣形式,豐富傳統文化教育載體,創新活動方式,更好、更方便的向學生宣傳社會主流文化思想,洗禮學生心靈。傳統文化進網絡,是以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習慣的方式,將傳統文化中的火花進行升華,使其能夠立足現實,體現新時代新方式,提升思政政治教育手段廣度。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觀落細落實,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和蓬勃的清楚朝氣。
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面向未來的嘗試。校園文化引入優秀傳統文化,在開展學生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加強學生的修身教育,加強自我修養,提升學生自我形象,繼而強化學生理想信念,通過知識、技能、涵養培訓,鍛煉學生藝術表現能力和生活能力,充分展示學生風采。在完成了學生修身、信念教育的基礎教育后,可以嘗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以發展論壇、觀影、研討會等形式,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進行思維碰撞、頭腦風暴,提升學生創新思想,努力實現學生全方位發展。
傳統文化育人要注重教育形式的創新。當前社會思潮碰撞較為激烈,大學生作為思維活躍者,容易接受新的思潮,在可選擇范圍較寬的同時,更具趣味性、實用性、創新性的文化傳播手段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接納。在網絡時代,豐富文化載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傳播手段,如開展線上閱讀打卡、線下現場競賽活動形式,廣泛開展知識競賽、講座及佳節慶典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創新活動方式,以浸入式教學方式向同學們宣傳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育人要注重古今結合,提高思政教育溫度。在引導學生走向傳統文化學習的同時,要鼓勵學生閱讀古典經籍,在對傳統文化解讀、傳統節日慶典的過程中將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火花進行綻放、生化,貼近學生學習與生活,要與當今時政熱點、學生關心關注的切身事相結合,使傳統文化能夠立足現實,在新時代中發掘新內涵和新精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熱度與溫度。
傳統文化育人要做小做精,提升思政教育成效。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同時,要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要讓傳統文化教育充滿蓬勃的青春朝氣。傳統文化的宣傳推廣要充滿故事性與趣味性,從小處入手,以符合學生學習習慣的方式開展融入教育,提高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教育實處。
傳統文化育人要堅持全員動員、全過程育人。文化育人是一項較為艱巨、繁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合力,長期堅持,要用優秀的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來影響、引領青年學生。需要專業教師、輔導員乃至學校公寓管理人員的長期投入,寓教于樂,融入生活,把傳統文化育人工作滲透到廣大青年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循序漸進地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活動、接受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經過五千年的錘煉,已然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之本,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將傳統文化融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在培養學生繼承、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養成愛國心、強國志、愛國情,開拓時代創新精神的過程中都具有非凡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