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茂秋 重慶市豐都縣融媒體中心
媒體的概念是深入人心的,電視廣播的傳播信息的媒介都屬于媒體,而新媒體的定義則是相對這些而言,不僅包括全部的傳統媒體形式,還具有互聯網、手機等電子化傳播媒介,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如今的社會,信息傳播速度十分迅速,隨著互聯網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可以很方便地上網獲取時訊,消息的傳播不再拘泥于單一的形式。新媒體發展到今天,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號等多個媒介已漸漸成為社會消息傳播的主要平臺,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發展將會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新媒體有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符合當下快節奏發展的社會。當今的人們僅憑一部手機便可在早晨用餐時了解到新聞時事;豐富的社交APP也讓人們借助手機完成交互;取代了信息發布的局限性,人們可以隨手發布朋友圈和微博,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分享出來,取代了之前有組織的媒體新聞傳播,具有鮮明的信息化時代特點。
新聞的報道,其意義在于真實地還原事件的場景,傳遞給群眾信息,這是其存在的價值。但黑心記者對此基本素養肆意踐踏,污染了傳統媒體的環境,蒙騙人民也罪無可恕。新聞記者歪曲事實隨意報道的做法時有發生,這不僅違背了新聞真實性的要求,更將自己記者職業的素養拋于腦后,為了私人的蠅頭小利拋棄良知,欺騙人民欺騙自己,這都是由于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途徑單一導致的。消息在報紙電視廣播上傳遞需要時間,而在撰寫新聞稿時黑心記者就有極大的操作空間,有很多手段去歪曲事實,影響極其惡劣。
如上述黑心記者的操作方法,其職業素養缺失,利用“輿論監督”向社會牟利。記者編寫對企業不利的新聞,強加莫須有的罪名,逼企業用錢收買,贖回自己的信譽,這種行為必須嚴厲地制止,不僅讓新聞行業蒙羞,更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此必須大力培養新聞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從其思想上進行端正,促其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才能在社會的轉型中守護媒體的社會公信力,為社會傳遞出正面健康的媒體形象。
個別記者思想意識十分偏激,一味地想賺錢,將人們感興趣的新聞類型進行無限夸大,即使是未發生的事情都捏造得像真的一樣,只為博得人們的關注,達到獲利的目的。新聞炒作雖能喚起公眾的關注度、有力宣傳“互助之美”,但卻在另一方面虛構了事件的真相,貶損了新聞真實性,也讓媒體的公信力岌岌可危。
這是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職業素養培育的必然要求,是從事一切新聞工作的思想前提。新聞行業,就是要將時事以最完整的姿態展現出來,還原其真實性,只有這樣民眾才能通過新聞報道來獲取最新的信息,得知社會的發展情況,與自身所處環境也能作出比對,從而制定出更明確的發展目標。新聞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記者必須具有這方面的職業素養,報道新聞時必須嚴格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對于沒有定論的事件,不能隨意報道,必須通過專業的渠道,比如尋訪當事人,與當地政府警局溝通等等方式,確定發生事件屬實之后,才能撰寫新聞稿,做到新聞的準確性,這一點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要經得起檢驗。
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各式各樣的資訊充斥著我們的眼球,面對種種誘惑,新聞從業者更需端正自己的態度,以堅定的信念,本著公平公正的方針,樹立起良好的職業素養,做好記者的本職工作。記者的報道具有導向性,務必注重個人感情色彩的添加,將新聞如實報道,一旦態度出現偏差,極易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和不必要的恐慌。比如各類時政消息,如報道前日的中美貿易戰新聞時,新聞記者的語氣應該是自信的,是積極的,籍此能讓群眾感受到國家的堅定和強大實力;報道四川宜賓5.8級地震這一則消息時,應懷著低沉的語氣,這是對傷亡者的尊重,也是對天災人禍的控訴,新聞行業起到了其應有的導向作用。著重強調的一點是,新聞記者在報導過程中不得隨意透露公民個人信息,充分尊重其個人隱私權,這是行業的素質規范,每個記者都要遵守。只有做到了這些基礎的要求,職業素養才能談及發展的話題。
記者的新聞報道出了偏差,是要負責的。為此記者必須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對所見所聞要能合理地分析不因外界干擾而耽誤判斷,這是記者的核心素養要求。領導談話類的新聞,報道時務必領會其綱要,對要報道的事情或者人物進行深刻分析,在報道時要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進行實事求是的報道,不能帶有主觀臆斷的部分,否則極易誤導民眾,干擾其自主判斷。在報道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體現出新聞信息的社會價值。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的發展下,新聞記者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需要其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用正確的方法開展新聞報道工作,確保報道內容的真實性,同時還要做到公平公正,才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