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洪臣 梁永回 王貴 文成
[摘 要]為解決專業學位研究生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同質化問題,課題組根據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實際應用結合較緊密的特點,提出采用產學用一體化的培養模式,在充分調用企業生產優勢、高校學術優勢以及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實際應用能力基礎上,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關鍵環節進行了探索,該探索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產學用;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3-0077-03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側重理論和研究的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有本質區別,其是以具有特定職業背景的高級專門人才為主要培養目的。然而,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存在同質化培養現象[1],主要存有如下問題:首先,由于高校與企業聯系不夠緊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課程體系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類似,以理論課講授為主,實踐課程設置較少,實踐能力培養環節明顯不夠,研究生所學與實際企業所需有所脫節。其次,雖然有些高校與企業進行了合作,但企業項目檔次較低,僅僅是低水平的仿制,接觸不到技術的關鍵和核心部分,選題達不到學校培養研究生的目標要求,導致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研究深度不足,無法開展高新技術的研發工作[2-3]。 再次,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還存在教育定位不準、市場意識不足、管理滯后等多方面的問題[4-5]。另外,機械工程專業的應用性較強,該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課題與企業實際應用研發結合較緊密。據此,提出以解決企業實際難題為研究目標,構建“專業學位研究生與企業創新零距離”的培養平臺,采用高校導師與企業導師的協同雙導方式,對校企合作培養的產學用一體化培養模式進行探索,以期充分調動企業的生產優勢、高校的學術優勢以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進行三方合作,實現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筆者分別從專業學位研究的招生、課程培養體系、課題選取、指導方式以及有效評價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轉變招生模式
當前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模式與學術學位研究生招生模式基本相同,該招生模式以“理論分數+高校導師選拔”為主,重點考查研究生理論知識,考查形式也主要是高校導師根據自有課題研究擬訂考題或問題,對考生的職業興趣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則觸及較少。因此,在招生過程中引入企業導師對考生進行選拔頗有必要。企業導師可結合本企業技術研究現狀提出更符合實際應用的問題,從眾多考生中雙向選擇出更符合企業需要的應用研究人才進行目的明確的培養,采用“理論分數+校企合作選拔”模式,以實現考生與企業的預接軌。該選拔方式一方面增強了研究生、企業和高校三者之間的相互認知關系,另一方面避免了將研究生單純由高校“推”向企業的單向輸送過程,提高了企業對研究生的認可度。
校企合作選拔具體操作,基本思路是:(1)進入復試初期,高校對擬合作企業發出參與復試的邀請,兩者分別針對高校特色和企業應用特點進行命題,權重各占50%,其中高校導師針對個人研究領域提出偏重于理論的考題;(2)企業針對企業研究特點提出偏重于應用的考題,不僅對符合高校和企業應用要求的考生進行選拔,而且還針對考生的興趣按照企業的應用特點進行分類,將考生和企業進行預對接;(3)高校導師根據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與考生以及企業導師進行組對,對考生建立雙導師制,兩個導師分別針對符合要求的考生特點以及企業的研究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培養。
二、構建面向企業應用的課程培養體系
當前學術學位研究生的課程培養體系主要包括公共學位課、專業領域學位課和專業領域選修課,因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不同,其課程培養體系與學術學位研究生的課程培養體系應有本質區別,其應更偏向于應用型的研究培養。據此,提出校企共建課程培養體系,其中公共學位理論課仍然以高校培養為主導,而專業領域學位課和專業領域選修課則由企業根據自身研發需求與高校共同修訂,企業根據當前研發各個環節所需課程選入培養體系中,并根據企業或市場發展進行動態調整, 學習課程的選擇則由高校導師、企業導師以及研究生本人根據企業課題需求共同擬定。課程培養體系構建,具體構建思路如下:(1)高校按照國家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求將課程按照公共學位課、專業領域學位課以及專業領域選修課進行初步劃分并擬定課程培養體系的框架,其中專業學位課的設置主要體現出本校或本專業的綜合特色,而專業選修課主要針對企業的應用需求而設置;(2)課程體系的建設將以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應用性研究培養為核心,課程的設置既滿足普適性又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以達到專業學位研究生所學能為企業研發所用為目標;(3)高校導師偏重于修訂理論性課程,而企業導師則偏重于針對專業選修課的修訂,由高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分別針對自己所熟悉的領域對每門課程提出修訂意見,并進行討論,最終確定出每門課程的培養方案;(4)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學生培養效果進行調查,調查對象主要分為正在參與企業研究的未畢業研究生和已經畢業的研究生,對未畢業研究生主要調查課程培養體系是否滿足其參與企業研究課題的需求,對已經畢業研究生主要調查該課程培養體系是否滿足其職業發展的需求,并針對調查結果建立相應的反饋機制,定期對課程培養體系進行動態調整。
三、構建專業學位研究生課題庫
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題研究對其將來與市場是否接軌至關重要,而當前該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題研究主要還是由高校導師主導,課題研究內容和結論偏重于理論而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具有較大的差距。基于此種情形,提出高校與企業聯合構建研究生研究攻關課題庫,基本構建思路如下:(1)高校充分發揮其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主動出擊,建立與本專業相關企業的廣泛聯系,政府也充分發揮其搭建橋梁的作用,鼓勵建立校企產學用一體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基地;(2)企業根據其自身研究和生產需求提出可用于解決實際困難的研發難題,高校將這些研發難題匯總后根據自己學校研究生的培養專業進行對應分類,實現研究課題和研究專業的匹配對接;(3)高校導師與企業導師以及企業相關研發人員做充分交流,在企業提出的眾多課題中雙方一起提煉出既可解決企業實際技術難題,又與高校培養目標相符的攻關課題;(4)將滿足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需求的攻關課題匯總成課題庫,專業學位研究生從該課題庫中選擇合適的研究課題進行研究;(5)企業每年根據自己生產研發情況對該課題庫不斷提出新的攻關課題以供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選擇研究,并不斷淘汰已經研究過的課題或者已經過時的課題,保持課題的新穎性和適時性。
四、構建高校導師與企業導師的協同雙導機制
針對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不同學習階段及課題研究所遇到的不同問題,建立高校導師與企業導師的協同雙導機制,對專業學位研究生采用“1+2” 培養模式,即專業學位研究生在高校中學習理論課1年,在企業中全程參與課題研究2年,實現研究生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高校導師和企業導師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分工合作:(1)第1年理論學習階段,以高校導師指導為主,輔以必要的管理,企業導師指導管理為輔并定期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學習的基本動態,高校導師利用其自身的科研理論優勢指導專業學位研究生選定課題后的基本理論思路,為去企業進行實際研發預先做好充分的理論準備;(2)后2年的研究生學習和課題研究主要在企業中進行,以企業導師指導管理為主,協調好研究生與企業研發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重點指導學生在科研過程中所遇到的研發難題及實驗等方面的工作,并對其研發進展進行監督,高校導師則偏重于理論創新方面的指導兼顧指導研發所需的基本理論,并對其研發前景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3)高校導師、企業導師以及研究生三者之間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動平臺,充分利用現有的通訊優勢和網絡技術將地理位置的空間距離轉變為交流互動和課題探討的零距離。
五、構建合理有效的培養效果評價機制
當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學術學位研究生畢業要求基本一樣,主要還是以論文撰寫的形式作為其最終的評價標準,評價內容偏重于理論,而對于其研究成果的應用性和實用性則缺少合理的評價,該評價方式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明顯不符。基于此種情形,提出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以解決企業實際難題和研究成果為主要評價,以論文評價為輔的評價機制,主要思路是:(1)企業根據研究生在企業所提供課題研究中的表現進行合理評價,對基礎理論的運用能力、創新性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由課題組的主要成員進行多方面評價;(2)研究生在企業中的最終研究成果是評價其是否達到實際培養目標的主要依據,主要體現在是否達到了課題研究的最初目的,是否解決了企業所遇到的實際難題,其所研究的成果應主要以專利申請或成果鑒定、與舊產品相比所研發的新產品質量是否改進等形式提供;(3)高校和企業雙方共同組建答辯委員會,專業學位研究生將結合論文和研究成果對其研究過程與研究成果做出答辯,答辯委員會將根據論文撰寫、研究過程及研究成果進行綜合評定,而不單純以論文的形式為主要評價標準。
根據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是以應用性研究為主的特點,提出了采用產學用一體化的培養模式,探討了校企合作招生、課程培養體系設置、研究生課題庫構建、協同雙導指導方式以及培養效果的評價等關鍵培養環節,以期適應當代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需求。該培養模式的提出對實現高校、企業和研究生三方實現互利共贏,以及實現專業學位研究生與企業實際應用研發的平順接軌具有一定的實用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方岱寧.“雙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創新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8(1):43-45.
[2] 齊福剛,彭娟.工科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研究[J].高教學刊,2018(3):31-33.
[3] 徐科軍.校企合作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實踐探索[J].高教論壇,2018(1):102-105.
[4] 任金霞,周克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就業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專家論壇,2018(1):3-4.
[5] 徐科軍.校企合作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實踐探索[J].高教論壇,2018(1):102-105.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