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勇軍 石慶華 黃山 商慶銀 曾研華
[摘 要]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正處于轉型期,生產方式正由傳統的一家一戶向企業(合作社)發展,如何適應形勢、整合資源,強化高校、地方和企業(合作社)的合作,探索出一條穩定而有效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對于全面提高農科類大學生的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江西農業大學以“科技驛站”建設為依托,通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改革課堂教學方法以及完善考核機制等構建了“基于‘科技驛站建設的農科類大學生培養模式”,有效地促進了農科類大學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科技驛站;農科類大學生;培養模式;探索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3-0137-03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教學過程和教學管理的最終目標。加強產學研合作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方向[1-2],也是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以及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舉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均十分注重“合作教育模式”,教學過程中強調以市場需求為根本,注重職業或崗位所需能力的培養;德國實行“雙元制”教學模式,通過學校與企業合作實現企業的實踐和高等學校的理論教學密切結合的目標;而英國、韓國的高等農業教育則推崇“三明治”模式,即第一年在校內學習農業基礎知識,第二年去企業或合作農場實習,第三年返校進行以創業計劃為主的教育。農科類專業是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盡管我國長期以來十分重視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探索,但在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方面仍停留在項目合作等表面性、淺層次的領域[3],缺乏長期而有效的深入合作,這就影響了農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正處于轉型期,生產方式正由傳統的一家一戶向企業(合作社)發展[4],如何適應形勢、整合資源,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社)在人才培養中的優勢,強化高校、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社)的合作,探索出一條穩定而有效的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新模式,對于全面提高農科類大學生的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江西農業大學作物學科系統開展了“基于‘科技驛站建設的農科類大學生培養模式”的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該模式的構建可為新時期我國農科類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科技驛站”運作模式的構建及優勢
“科技驛站”是由高校、政府部門和企業(合作社)等共同建設的產學研合作機構,有固定的場所和人員,實行共同投資、合作管理、利益共享的合作方式。其中,高校提供智力及技術支持,負責“科技驛站”的總體規劃設計,提供項目經費支持,安排教師及學生長期駐點,開展技術試驗,為企業(合作社)及當地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指導,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等;政府部門搭建平臺,負責“科技驛站”的選址,提供部分資金與項目支持,為師生起居及正常開展生產科研活動提供便利,負責“科技驛站”的日常管理;企業(合作社)規范運作,負責提供生產資料,包括大型農機設備、生產用地等,并負責組織人員進行生產過程的實施,積極推廣先進生產技術等。通過“科技驛站”的建設,實現以基地為依托、以項目為紐帶、以企業(合作社)為“二傳手”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示范與推廣相結合”的產學研合作模式與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三統一”。比如江西農業大學通過與上高縣人民政府、上高縣匯農種植業專業合作社合作在江西省上高縣泗溪鎮曾家村委會建立了江西農業大學產學研合作與人才培養上高科技驛站。
“基于‘科技驛站建設的農科類大學生培養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通過派遣高校教師長期穩定地深入生產第一線,在“科技驛站”生活工作,不斷從生產中發現農業面臨的新問題,收集農業生產的第一手資料,能豐富教師的專業教學內容,拓寬教師視野和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特別是能夠讓青年教師站在生產一線,提高他們指導生產實踐的能力。二是通過教師現場講解和現場體驗,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對先進生產技術的認知和掌握,提高專業課程教學效果。三是通過讓學生參與農業生產,真刀真槍地干,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其動手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精神,使他們畢業后可以快速投入工作,縮短實習期。四是通過派遣學生到“科技驛站”學習與生活,有利于加強學生與企業(合作社)、地方政府及當地農民的溝通與交流,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盡早接觸和適應社會,促進農科類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科技驛站”建設中農科類大學生的培養機制探索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實踐教學
長期以來,國內高校對實踐教學都十分重視[5],但受教學安排不合理、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薄弱、教學經費投入不足、富有經驗的實踐教學教師缺乏等的影響,重視實踐教學更多地停留在口號上,真正的實踐教學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加強。“科技驛站”作為集項目、人員和生產條件為一體的綜合體,在教學條件、師資隊伍和生產條件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可充分利用平臺已有的項目資金、駐點師資隊伍以及企業(合作社)的生產條件等,切實保障實踐教學落實到位。根據當前農業產業的發展形勢以及企事業單位對農科類大學生知識的要求,項目組對江西農業大學農科類大學生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優化:一是著重提高了實踐課的比例,增加“作物栽培學”“耕作學”“作物育種學”“作物保護”等課程的實驗實習教學課時,努力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二是增設“作物生產調研”“專業綜合實習”“創新實踐”等課程,并將這些課程安排在“科技驛站”進行,讓學生在學前能對知識內容有所了解,學中能對知識內容充分掌握,學后能對知識內容進行吸收應用,全面提高教學效果。三是優化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課時分配和時間安排,保證從大三開始每一學期都有時間到“科技驛站”進行實踐教學,同時于四年級上學期在“科技驛站”安排一個較完整的作物生長季節進行為期4個月的畢業實習,通過生產實踐鞏固專業理論知識,使學生一畢業就能立即投入工作。
(二)實行大學生導師制并建立學生黨員臨時黨支部,加強對學生的管理
“科技驛站”的建設主要在校外,為了強化教師對大學生的管理,保障學生正常的學習工作及人身安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研究生和本科生均實行導師制管理。研究生在入學時配備一名導師,本科生一般在第一學期結束前配備導師,并配備一名在讀的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作為導師助理?!翱萍俭A站”還聘請當地農技人員作為學生校外第二導師以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形成教師、農技人員、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多層次的人員隊伍。導師團隊根據試驗安排輪流進行駐點,保證作物生長的整個季節都有學生在“科技驛站”學習生活,在作物生產的關鍵環節如播種、育苗、移栽、施肥、打藥、收獲等所有導師均需到場,安排學生進行教學實習與實踐,以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在“科技驛站”除需要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實習外,還需開展一兩項創新實踐,并據此撰寫畢業論文。在“科技驛站”學習和生活期間,每位學生需每周向駐點老師及導師匯報一次學習和工作進展情況,以便指導教師能及時發現問題,提高指導的針對性。
為了充分發揮大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科技驛站”還設立了學生黨員臨時黨支部,定期召開支部會議,研究學習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統一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教學模式一直以講座式、填鴨式教學為主,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一般是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思考的動力及與教師溝通與交流的機會,教師所講也許并不是學生最想掌握的,因此教學效果較差。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充分利用“科技驛站”這一平臺,項目組設計了“基于問題的農科類專業課程教學模式”,通過組織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前到“科技驛站”進行生產調研和參加生產活動,了解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分析農業生產的技術瓶頸,在此基礎上提出專業和生產問題,帶著問題進課堂。通過“提出問題—探明原因—找出解決方案”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舉一反三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通過提高學生對提問題的興趣,強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教學和學習效果;通過強化實踐和實物教學,盡量把教學內容安排在田間地頭,加深了學生對抽象問題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相關理論的掌握;通過改教師講臺講授為師生田間討論,拉近了師生的距離,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實踐表明,在“科技驛站”開展現場教學時學生提問的比例遠遠高于在課堂上開展理論教學時的,這就極大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完善考核機制,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為了強化“科技驛站”建設中對學生的考核與評價,項目組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構建了比較完善的考核機制,形成了由教師、地方農技人員及管理人員、農戶、學生等參與評價的考核體系。評價內容除了學生的日常表現如出勤率、準點率、生活習慣等外,還包括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獨立開展試驗研究的能力、創新思維、溝通交流能力、吃苦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對生產知識的掌握程度、取得的成果等,并合理確定了各項指標的權重參數等。然后將這些表現與獎學金掛鉤,對表現好的學生進行獎勵,對表現較差的進行懲戒,對多次表現不好的學生進行誡勉談話。而對取得重要成果如發表高水平論文、獲批項目、取得各種獎勵和專利等的學生,由學科參照學??冃Э己宿k法進行獎勵。同時,對基于“科技驛站”建設的農科類大學生培養模式運行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與改進,促進農科類大學生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
三、“科技驛站”建設中農科類大學生的培養效果及科研產出
江西農業大學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了“基于‘科技驛站建設的農科類大學生培養模式”,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通過到“科技驛站”進行調研、學習和實踐,提高了對農科專業的興趣和加深了對農科專業的了解。調查發現,入學時只有30%左右的學生表示將來愿意從事農業行業,而到“科技驛站”學習和體驗以后,許多學生真正了解了農業行業的良好發展勢頭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到畢業時有60%左右的學生表示將來愿意從事與農業有關的工作。從畢業學生的綜合素質來看,在“科技驛站”鍛煉的學生對農業生產、農村政策以及農業企業(合作社)均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對農業生產中的作物生長發育規律、病蟲害發生途徑與防控策略、肥水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知識了解得更透徹,自信心明顯提升,與他人交往的能力顯著增強,在求職、升學和創業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江西農業大學產學研合作與人才培養上高科技驛站自2013年創建以來,先后培養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11名,所培養的博士、碩士就業率為100%。
以“科技驛站”為依托開展的各類科研與試驗先后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其他各級各類項目10余項。研究形成的“雙季機插稻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2014-2016年度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以及2016年度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以“科技驛站”為平臺的技術示范帶動了一批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帶動了江西省水稻生產的發展,同時也培養了人才,科研隊伍中1人獲得第十八屆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轉化獎。
四、結語
農科專業是理論性與實踐性均較強的專業[6],如何根據社會和產業發展的需要建立起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但長期以來,在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方面仍停留在表面性、淺層次的領域,缺乏長期穩定有效的合作機制,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江西農業大學提出的“基于‘科技驛站建設的農科類大學生培養模式”為處于農業生產轉型時期的產學研合作和農科類大學生培養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促進了產學研的深度融合,促進了農科類大學生培養質量的提高,促進了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得到了江西省委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為新時期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鑒和參考。但目前“科技驛站”建設項目的數量還較少、規模還偏小,還需要進一步在全省乃至全國高等農業院校進行推廣應用,才能發現其不足之處,從而進一步加以改進和完善。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書華,楊有振,衛博. 課程設置、人才培養質量與產學研合作教育研究[J]. 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1(4):1-8.
[2] 王小虎,王樂樂,李曉輝. 產學研合作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J]. 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0(5):173-175.
[3] 徐元俊. 協同創新:提高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能力[J]. 科學管理研究,2013(3):30-33.
[4] 沈尤佳. 糧食危機與農業生產方式:糧食生產中的集體化、資本化與合作化[J].中國農村觀察,2011(4):27-34+44+96-97.
[5] 張兄武.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基于專業人才分類的視角[J].高等農業教育,2015(9):52-55.
[6] 朱建軍,葉舒,張曼曼. 依托產學研實訓基地培養時尚農業專門人才的探索與實踐:以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 高等農業教育,2016 (1):113-115.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