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摘 要:由于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間的地域差異逐漸縮小,建筑和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特征的趨同和地域環境特色的流失成為不可忽視的現象。城市地域環境的自然條件與社會文化的更新是動態發展的過程,而在這種動態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地方性歷史文化,在當地人群中能形成強烈的文化認同感、歷史延續感、場所歸屬感,而延續這種集體記憶的地域性環境藝術能夠塑造城市的文化符號,使人們增加對城市情感的認同。文章以濱水區景觀作為研究對象,以地域文化設計為觀察視角和切入點,分析城市濱水景觀的自身地域性內涵、文化意義以及空間設計手法,并將富順沱江中段作為具體研究案例。
關鍵詞:富順;地域文化;濱水景觀;空間設計
城市濱水區與城市發展密不可分,它是城市不斷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濱水區的萌芽、發展、衰敗、復興,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城市建設歷史的縮影。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的迅速發展帶來了對城市文化娛樂區的需求,濱水區重新受到關注。濱水區與城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自然保留了城市建設的歷史印記,也印刻著當地居民的集體性文化記憶,具有很強的文化價值。綜上分析,濱水區往往是一個城市中景色最優美,也最能體現一個城市歷史和地域特色的地區,同時局部珍貴的土地資源,在提供公共活動空間,吸引公眾等方面有先天的優勢。因此,濱水區的開發和重新利用成為潮流是必然的趨勢。
一、相關研究概述
(一)國內相關研究
我國是一個濱水城市眾多的國家。在古代,城市憑借發達的漕運交通而發展,伴隨著商貿經濟的繁榮,城市規模不斷升級。然而伴隨工業革命帶來的變革,自20世紀中期水運交通逐漸被陸路交通取代,并且開發過度和水體生態的迅速惡化使濱水區逐步被荒廢。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許多城市的規劃者都逐漸意識到了濱水區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國內相繼出現一批規模較大的濱水地區開發項目,并且隨著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和隨之而來的產業轉型,第三產業的興起,對城市公共空間、自然空間和戶外活動的需求逐年上升,城市濱水空間的優越性和開發潛力日益凸顯。盡管在理論方面有一些進展,但由于我國現代濱水景觀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開展較晚,其設計實踐不可避免地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局限,許多地區在規劃濱水區景觀時仍過度重視實用主義因素,忽略其作為城市開發共享空間的意義,缺乏對人性化設計和心理需求的關注。
(二)國外相關研究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方便出現濱水區的公共空間,19世紀工業革命影響了城市的空間格局,濱水區的面貌也開始轉變。西方發達國家也經歷了工業化導致環境惡化帶來的濱水區迅速衰退,但隨后環境意識的覺醒使濱水區在西方發達國家第一次復興。20世紀80年代前后,大批歐美國家相繼開始對城市濱水區進行重新開發改造,1981年,美國華盛頓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組織,命名為“濱水區中心”,這個組織創建的宗旨是希望可以對濱水資源配置的優化提供一個最佳的實現方法,使濱水資源的社會效應得到一個可以長期發展的前景。“濱水區中心”的組織負責人從1981年就開始對全世界的濱水區域的開發進行大量的實踐考察,到現在為止,這個組織每年都會組織評選全球最好的濱水項目,并因此收集了大量的實際案例,其中最為重要的雜志出版物為《濱水區世界》。
二、城市濱水景觀地域文化概述
(一)濱水區定義
“濱水”一詞一般指同海、湖、江河、運河等水域瀕臨的陸地邊緣地帶。韋氏字典是這樣解釋濱水的:“即臨近河流、港灣等的土地資源?!倍?881年版的牛津英語詞典是這樣解釋濱水區的,即與河海、湖泊相鄰的土地或建筑。濱水地帶一般指穿過城市的河流湖泊等水體與城市可利用土地相接的可利用土地區域,包括海岸、湖泊、自然河流與運河的岸線等城市港灣地帶。一般由水域、水際線、陸域三部分組成。水域部分與陸域部分是有機共生的整體,在設計濱水區時,不僅要考慮二者各自的環境特質,還要考慮二者的相互作用,以及物質條件之外的文化、歷史層面的因素。
我國根據具體情況,通常將濱水區范圍界定為:從水際線到陸地上第一個街區之間的寬闊而豐富的范圍。一個城市的濱水地帶往往與城市中的不同地區相連。從土地使用功能來看,與濱水地區相連的城市用地可以是中心商業區(CBD)、以居住功能為主的一般市區、城市邊緣區或者郊區,一般多位于城市中心地帶,展現著一座城市的最有代表性的形象。城市濱水地區的開發在拉動城市經濟、塑造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味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地域文脈理論
從廣義上說,“文化”是指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文化包括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與成就,包括物質性的文化資源,如人類史跡遺址,歷史建筑與街區,園林景觀,各類文物資料,具有重要價值的歷史農地、水利工程等。綜合“地域”和“文化”的概念,可將“地域文化”的概念簡單總結為:隸屬于當地最本質的文化特征。
通過地域文化,傳達、繼承和發展對生活的認識和看法,這也重視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兩個基本特征,即延續性和發展性。延續性是指地域文化作為社會性的遺傳從一代傳到下一代,帶有一貫的特點。發展性是指地域文化本身是不斷形成和發展中的動態演變的文化,時刻自我更新。只有了解一個場地原生地段的地域文脈,把握場地的歷史底蘊,才能使場地的靈魂得以延續。
三、富順濱水景觀地域文化
不同的城市歷史、自然環境及文化土壤的差異,會形成不同的城市文化和風格,這就是城市景觀。富順臨沱江而建,沱江干流富順河段境內流長87千米,總水面32平方千米。
富順作為“千年古縣”旅游資源豐富,主要有“一城(縣城及環城景區)、一江(沱江)、一山(青山嶺)、一鎮(獅市鎮)、一溝(五條溝)”,縣城區內分布有文廟、西湖、劉光第墓、五府山、鐘秀山、千佛寺、讀易洞、謝持故里、鐘鼓樓、文光塔、鎖江塔及其下面的天然石佛、牌坊等眾多景點。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知縣鐘鉉重整廟壇,興建學校,砌石泮池。明成祖永樂年間始稱“文廟”。此后,富順文風日盛,教育事業發達,入學中舉者逐年增多。有明一代,赴京會試,中進士者達139人,占四川省進士總數的十三分之一,因而獲得“才子甲西蜀”,“富順才子內江官”的美譽。富順西湖位于縣城中心,是一座人工修飾的天然湖,南大北小,形似平放的葫蘆,素以荷花聞名。西湖原是鐘秀、神龜、五府、瑪瑙諸山雨水匯流的自然洼地。早在宋代即已疏鑿,砌石為堤,遂成湖泊,“湖闊六七里”。經歷代培修點綴,先后修建有西湖廳、湖光亭、凌波亭、吹香亭、春風亭、醒心亭、渙樂亭、景濂亭、浩然臺、超然臺。富順千佛寺(又名千佛巖),位于富順縣城瑪瑙山中巖,始建于唐朝懿宗咸通年間,距今已有1 1 0 0 余年,巖上鑿巨佛一尊,宋朝真宗和孝宗分別親書賜名普覺院和中巖寺。1 9 8 8 年,經國家批準對外開放,寺院香火興旺,規模不斷擴大,至今已恢復和建成了圓通殿、千佛殿、云會堂,殿宇宏敞,氣勢雄偉,金壁生輝,是文物保護和旅游的勝地,寺內豆花齋和素席更是遐邇聞名。文光塔位于富順縣城東一公里的同心山上,始建于明朝,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培修,塔高38米,為七重樓閣式八楞形磚盤繞至頂,是典型的明代風格的風水塔。塔名含“文章興盛,光耀四方”之意,被視為富順的“文筍”。
在文化特征上,城市的本土文化帶給市民的是不朽的記憶,而記憶的延續卻在隨著城市發展的進程日益破裂。濱水景觀帶的設計則將使這一系列令富順人民自豪的文化(“才子之鄉”“千年古縣”“豆花之城”)留存并發揚。
四、案例綜合評價
(一)富順地域化濱水景觀空間分析
沱江水系是大自然賦予富順人民的寶貴財富,為富順鹽業的發展和運輸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富順城市發展史上有著深刻的文化烙印,而亟需解決的問題是空間功能合理規劃。整個濱江帶周圍的現狀:河岸被當垃圾庫;空地被用作私人菜園;沿岸茶館遍布;等等。沱江中段作為緊鄰老城區唯一的大型公共空間,并未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二)富順濱水景觀空間的意向表達
由于地處老城區,作為老城區唯一大型的公共活動空間,其應發揮應有的作用。
1.“千年古縣”情感的傳承與再現
川南穿斗式民居的傳統建筑,白墻黛瓦是最突出特色。河岸的景觀空間中運用川南穿斗式民居建筑做公廁等公共建筑。細節上做一些景觀小品,將天車、縣標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加入設計之中。
2.簡約大氣的現代文化意向融合
以理性、實用主義的精神針對市民的需求對城市地塊集約化規劃,將空地與現有商業空間進行重新規劃,摒棄大興土木的建設,模仿自然式園林,簡化古典園林的繁復裝飾形態,以簡潔的形態設計花壇、草坪、廣場,相對通達便捷的步行道路。將軟質與硬質景觀相結合,開敞的公共綠地、石材鋪地、帶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小品等共同構筑豐富而立體的景觀層次。以河流流向為脈絡發展,沿岸景觀帶有虛實結合、動靜相生、開合有致、收放自如等特征,串起不同類型空間環境的同時也完成了自身序列的起承轉合。
五、結語
景觀是某一特定區域自然和人類活動的歷史記錄,每一處景觀都有其特定的時序性。通過了解其居住模式、城市形態、建筑風格、構筑細部和其他規劃設計的特性,可以對一個地區的本土文化脈絡得到較為完整的解讀。濱水景觀的發展與社會歷史與發展緊密相連,可持續發展的濱水景觀建設與社會發展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優質的濱水景觀不僅從生態和自然的角度修復城市的景觀風貌,同時與場地文脈相和諧,挖掘出城市地域文化的精髓并集中展示,令場地獲得生命力和自覺性。
參考文獻:
[1]張胤儼.濱水景觀帶的設計分析[J].現代園藝,2017,(22).
[2]王藝鴻.高雄愛河濱水景觀設計分析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3]西蒙茲,俞孔堅.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4]季蕾.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D].東南大學,2004.
作者單位:
四川輕化工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