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芳 趙雨婷
[摘 要] 指出改革開放40年是我國出版學高等教育的高速發展期;從本科生、碩博士研究生培養和非學歷教育入手,多層次、多角度地梳理武漢大學出版學高等教育發展歷程;研究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在專業設置與定位、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與專業教學、教材建設與出版科研、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實踐探索,并分析其與出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關系。
[關鍵詞] 武漢大學 編輯出版學 出版發行學 出版業 人才培養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 G2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9) 01-0011-07
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中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隨后幾年中,我國出版發行事業發展迅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猛增。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武漢大學“圖書發行管理學” 專業應運而生,填補了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出版學專業建設的空白[1]。發展至今,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建設已經走過36年的歷程,形成了涵蓋本、碩、博學歷學位教育和短期培訓、博士后培養等多層次、多規格、多模式的較為完備的出版高級專門人才培養體系。
1 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發展歷程
任何一個專業的創建都必須考慮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并在不斷滿足社會需求的過程中得到發展[2]。出版學專業也不例外。與社會對出版人才需求及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規約相一致,武漢大學出版學本科專業經歷了“圖書發行學專業—出版發行學/編輯學專業—編輯出版學/數字出版專業”等多次專業名稱的變更,出版學專業研究生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發展過程。
1.1 本科專業發展沿革
20世紀80年代,我國處于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體制轉型時期,出版生產力得以迅速釋放,出版業得到快速發展[3]。這一時期,很多編輯沒有專業背景,出版營銷人才也出現較大缺口,培養出版專業人才迫在眉睫[4]。1982年2月8日,中共中央書記處開會討論出版工作時指出,要大力提高圖書發行隊伍的素質[5]。時任新華書店總店總經理汪軼千先生在與京津地區的高校接洽無果后,找到以開放兼容的辦學理念著稱的時任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雙方一拍即合,武漢大學和新華書店總店開始密切合作。1983年,教育部以(83)教計字第044號文批復同意武漢大學設立 “圖書發行學”本科專業。新專業設在當時的圖書館學系“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下,并于同年9月開始招生[6]。1987年,由原圖書館學系升格的圖書情報學院將“圖書發行學”專業更名為“出版發行學”,以反映培養目標擴展到為出版發行全行業輸送高層次人才的狀況[7]。同年11月,經原國家教委批準,武漢大學在中文系下增設“編輯學專業”。次年,該專業面向全國招收第二學士學位學生。1993年教育部頒布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編輯學”和“圖書出版發行學”并列為二級學科專業,分屬文學和歷史學一級學科;同時指出,在保證專業基本要求的同時,高校可根據人才需求變化及時設置或調整專業方向[8]。根據這一目錄,武漢大學“出版發行學”專業改名為“出版發行管理學”專業,并在此基礎上成立“出版發行學系”。1998年,教育部要求全國所有出版發行管理學、編輯學等出版學相關本科專業根據新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統一更名為“編輯出版學”專業[9]。據此,武漢大學合并原編輯學專業和出版發行學專業,成立編輯出版學專業,并改系名為“出版科學系”。
進入21世紀,信息傳播技術的深入發展開始顛覆用戶的閱讀習慣。出版社紛紛開始數字化轉型升級;同時,以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為代表的老牌信息技術企業和初創科技公司紛紛涉足數字內容產業,掌握數字內容的生產制作、發行營銷同時又熟悉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備受青睞[10]。根據這一社會需求的變化,2011年5月,武漢大學正式申報新增“數字出版”本科專業。次年2月14日,教育部簽發文件予以批準。自此,武漢大學出版學本科教育分編輯出版學和數字出版兩個專業分別招生,培養專業人才。
1.2 研究生專業發展歷程
碩博士研究生是未來有能力解決綜合性重大科技和社會問題的儲備力量,也是學科和行業科研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研究生教育包括出版發行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出版專業碩士和出版發行學博士研究生教育等層次和種類。
武漢大學出版發行學研究生培養可追溯到1987年掛靠在圖書館學專業下以“文獻與出版”為研究方向招收的第1位碩士研究生。1999年武漢大學院系調整,圖書情報學院和新聞學院合并為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11],出版學研究方向的碩士生培養又掛靠到新學院的傳播學碩士點下。隨著社會和行業發展對高水平、高層次出版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1998年武漢大學開始在圖書館學博士點下招收以“近現代出版業”為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隨后,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也隨后開始掛靠在其他一級學科下以出版學相關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這種“借雞生蛋”的出版學碩士和博士生培養一直持續到2002年教育部特批武漢大學在“圖書館、情報與檔案學”一級學科目錄下自主備案設立“出版發行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點才得以改變。至此,武漢大學第一次正式以“出版發行學”專業方向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結束了長期以來掛靠在其他專業辦研究生教育的歷史,填補了我國出版學專業教育沒有獨立碩士點和博士點的空白[12]。隨著出版單位轉企改制進程加快、國際化競爭加劇,單一的學術型碩士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需求,201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設置出版碩士專業學位[13]。2011年,武漢大學作為首批14家獲準招收出版專業碩士點的高校之一,面向社會開始招收出版專業型碩士,以更好滿足行業發展對高層次出版專門人才的迫切需要。
現在,武漢大學出版發行學專業碩博士生分別按編輯出版學基礎理論、出版管理與營銷、新媒體與數字出版、版權與版權產業、出版史與出版文化5大方向進行培養。相比于授權點設置初期分編輯、出版和發行學3大方向培養,現在碩博士生培養范圍更廣泛、研究方向更專深。
1.3 成人教育和非學歷專業教育
20世紀中期法國著名教育思想家、成人教育專家保羅·朗格朗(Paul Lengrand)提出終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思想。他認為急劇變化的社會、經濟、政治等背景使得各國勞動力必須通過再教育才能滿足社會需要[14]。199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主席令9屆第7號令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包括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鼓勵高等學校采取多種形式積極發展高等教育事業[15]。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最早的非學歷教育可追溯至1984年隨第2屆圖書發行管理學本科生一起招收的65名干部專修科學員。此后大約10年間,武漢大學共培養了349名干部專修科學員。
1989年8月,武漢大學圖書發行學專業首次招收函授學員(12個省、直轄市書店職工)440名[16]。1993年2月,新華書店總店以(93)總研字11號向全國各省市新華書店發出《關于武漢大學圖書發行學專業(成人大專脫產班)1993年招生的通知》。至此,成人大專脫產班代替過去的干部專修班。1993年,武漢大學與云南省新華書店合辦函授大專班。2001年,武漢大學編輯出版學專業開始招收本科函授生(三年制專升本)。此后,武漢大學與用人單位先后建立了武漢大學湖北省新華書店函授站、武漢大學云南省新華書店函授站等多個函授教育輔導站(簡稱“函授站”),專業為編輯出版學,學制2.5年,旨在培養掌握一定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達到普通高等學校同層次、同專業畢業生水平的函授本科生。但是近年來,隨著出版發行行業高學歷人才比例的提升以及武漢大學人才培養重心的轉移,函授教育處于收縮狀態。
在知識爆炸的當今社會,周期短、針對性強、見效快的非學歷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幫助參加培訓的出版從業人員更新理念、增長知識、補充最新技能,并最終提高工作能力。因此,培訓班近年來開始成為武漢大學出版科學系非學歷教育和服務行業的重心[17]。2012年,武漢大學開始承擔原新聞出版總署專項業務培訓工作,開辦“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研修班”并持續至今。2017年,武漢大學和北京印刷學院承擔原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字出版千人培訓計劃” 試點培訓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此外,武漢大學還積極承接中央和地方出版管理部門和出版企業的人才培訓任務。迄今為止,為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化學工業出版社、廣東新華傳媒、原云南新聞出版廣電局、廣西新聞出版廣電局分別舉辦了1—14屆不等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培訓班,極大地促進了企業與學員的業務能力和素質。
經過36年的建設,武漢大學已經形成了涵蓋本科(含主輔修和雙學位)、碩士、博士階段學歷學位教育和短訓班、博士后培養的較為完善的多層次、多模式專業人才教育和培養體系。到目前為止,信息管理學院培養的各級各類出版學畢業生已達8000余人,為我國出版發行業的繁榮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2 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探索
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是由多要素組成的系統工程,其中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是各項工作開展的基礎和依據,師資隊伍為專業發展提供保障,課程體系為人才培養提供實施路徑,教材建設、科研工作和教學活動相生相長,國際交流與合作則能進一步提升人才的眼界和格局。
2.1 專業設置與定位:面向行業最緊迫的人才需求
武漢大學出版學相關的本科專業名稱經歷了“圖書發行學專業—出版發行學/編輯學專業—編輯出版學/數字出版”等多次轉變,專業設置與培養目標則始終以社會不同時期對出版人才的需求為導向進行定位與調整(見表1)。
其中,圖書發行學專業設立初期主要是為滿足新華書店系統對圖書發行人才的需求。當時新華書店在國內幾乎唯一地肩負著通過圖書發行工作宣傳黨的思想、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艱巨任務;但當時職工文化水平偏低,越來越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圖書消費需要對發行工作的要求,加強圖書發行戰線的人才培養與教育迫在眉睫。因此,根據國家對出版發行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武漢大學和新華書店總店密切合作,于1983年開始建設我國的第一個圖書發行學專業。至1993年,武漢大學通過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共培養2673人,占全國高校培養各類發行人才總數的50%以上[19]。全國新華書店的干部和職工大專以上人數由1987年的3.9%上升到1991年的9.12%,領導和業務骨干的文化層次明顯提高[20]。在武漢大學帶動下,1985年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20多所高校陸續開設出版學相關專業[21]。
1980年代后,我國出版社數量增加,年出書品種和數量迅速增長,單一新華書店系統已無法滿足圖書發行的市場需要[22]。1986年,全國圖書發行工作會議制定《關于推進圖書多種購銷形式的試行方案》[23],我國出版社自辦發行起步。出版社紛紛開始成立發行部、營銷部等,但這些部門往往缺乏專門的營銷人才來策劃經營圖書。次年,武漢大學敏銳地將“圖書發行學”更名為“出版發行學”,將人才培養目標擴展到“能在圖書發行機構和出版部門從事圖書進銷等經營業務”的專門人才。應該說,武漢大學側重出版發行、營銷和策劃人才培養的專業定位符合當時及以后我國出版行業對商業經營人才的需求。這是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進入21世紀,包括出版發行企業在內的內容生產制作和發行企業普遍經歷著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壓力。在此背景下,武漢大學經教育部批準,于2012年新增數字出版本科專業,并將培養目標設定為培養數字出版領域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復合型即科技與文化、理科和文科融合;高級專門人才,指畢業生服務于數字內容產業,并專精于其中一兩個重要工作崗位[24]。2016年開始,武漢大學數字出版專業的首屆畢業生走向數字媒體產品經理、產品銷售、市場營銷、媒體技術、版權運營、數據運營等崗位,獲得數字內容企業和傳統出版企業的廣泛歡迎。
2.2 師資隊伍建設:規模與結構并重
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出版學教學、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教師專業水平、研究能力和職業素養直接關系到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武漢大學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建設教師隊伍。
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成立初期師資匱乏,為此一方面直接向發行行業“借用”授課教師,另一方面積極培養專門的師資隊伍。1984年,新華書店總店委派北京市店、湖北省店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給圖書發行學專業1983級學生講授“出版概論”“圖書進銷學”課程[25]。這是武大出版學專業聘請的第一批兼職教師。同時,在專業負責人孫冰炎副教授的帶領下,初期選留了3位圖書館學專業優秀應屆畢業生到圖書發行學教研室任教。此后,教研室陸續選留圖書情報學以及圖書發行專業的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留校,并在新華書店總店支持下到新華書店總店和湖北、湖南省店等進行1個月到半年不等的行業調研和崗位實踐,有效提升了教師們對出版發行實踐的了解。2006年以后,武漢大學出版科學系開始有意識地選留和引進有技術背景人才,以應對出版行業和出版學教育的數字化轉向。
現在,武漢大學出版科學系已擁有一支規模適度、結構較合理的專業師資隊伍:共有專職教師15名,分別來自圖書館學、情報學、管理學、法學、計算機科學等不同學科;兼職教授和業界導師20多名,分別來自政府、企業、高校等不同機構,實現產、學、研結合共同培養人才的目標。這樣一支規模適度、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為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3 課程體系與專業教學:理論與實踐并重
課程體系直接關系到如何構建學生知識結構、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等問題。出版學專業課程體系是由出版學專業教學中的諸多課程構成的有機整體,并隨培養目標變化而變化。
多年來,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始終堅持根據培養目標設置課程,兼顧學科體系的課程體系建設原則。1980年代,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課程服務于培養目標,設置了出版學概論、發行學概論、編輯學概論、圖書營銷學、出版社經營管理、發行企業管理、書業經濟學等課程。整體來看,這一時期出版學專業開設的課程偏重于營銷、管理等經營管理類課程,以滿足出版學專業人才立即投入市場的迫切需要。同時也組織學生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新華書店進行社會調查和畢業實習,以便在最短時間內學到專業知識并服務于行業。
目前,武漢大學出版科學系本科生分編輯出版學和數字出版兩個方向進行培養。兩個專業方向培養目標不同,課程設置也存在較大差異(表2所涉培養方案執行到2018年)。專業課程是體現專業特色的課程,其中編輯出版學專業的課程在幾乎涵蓋出版工作各個環節的基礎上,較強調對出版經營管理和歷史文化的掌握;數字出版專業的課程則在要求了解出版一般知識的基礎上,側重計算機技術、數據分析能力、軟件應用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課程,通過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可強化對課程所學知識的應用和反思,實現學校和社會的無縫連接。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實行教學實習、假期實習和專業實習三級實踐教學體系。多年來,武漢大學與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華書局、化學工業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華中數字出版基地、斗魚TV網絡有限公司等十幾家機構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服務于學生社會實踐。
2.4 教材建設與出版科研:夯實專業基礎,引領學科發展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工具,是專業建設的基礎,專業科研則可促進教學質量提高。教材建設、科研和教學相生相長,都能提升教學質量,并最終促進專業發展。
出版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1931年11月,中國文獻學家楊家駱先生在所編《圖書年鑒》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出版學”概念,并闡述了建立出版學科的設想[26]。但直到1980年代初期,出版學專業相關教材都極度匱乏。為了滿足教學和專業建設的需要,武漢大學在調查和科研基礎上編撰出版了《圖書發行學概論》《圖書營銷學》《圖書發行自動化》《圖書發行會計學》《圖書發行應用文寫作》《圖書學》《讀者學》《圖書發行企業管理》《世界書業導論》等10余種專業教材 [27]。在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教師歷年所編著的教材中,《比較發行學》被列入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發行學專業統編教材,《圖書發行教程》被列入教育部“八五”規劃教材,《出版學基礎》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編輯出版學導論》《圖書學》《出版法教程》《中國出版史》等被納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這些教材被許多高校的編輯出版學專業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出版學專業各個層次的教學需要,為出版學專業發展和出版學學科理論建設做出了貢獻。
科研項目促進教師科研能力提高,科研產出則可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進專業發展。早在1991年,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陳光祚教授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隨后與武漢大學出版社合作研制成功我國國內首部正式出版的電子圖書《國共兩黨關系通史》 [28]。近年來,武漢大學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動態數字出版關鍵技術及標準規范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自科基金項目、原國家新聞出版總局項目和企業委托的橫向項目等100余項。
2006年5月,武漢大學開始承辦湖北省編輯學會會刊《出版科學》。2008年,刊物成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CSSCI)來源期刊;2011年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目前,該刊已成為全國出版學、編輯學和發行學研究的重要學術平臺,為武漢大學乃至全國出版學專業發展、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2.5 國際合作與交流:拓寬師生視野
加強與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高校的聯系與交流是提高教育水平、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專業的重要環節。
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與國外的交流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5月武漢大學原圖書情報學院副院長傅敬生應邀參加中國新華書店代表團訪問日本。近年來,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教師和學生到國外交流、訪問的頻次愈來愈高;國外出版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學生也頻頻訪問武大。如今,武漢大學出版科學系已經和美國佩斯大學、美國紐約大學、德國紐倫堡-埃爾朗根大學、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英國斯特靈大學、荷蘭萊頓大學、韓國惠泉大學等國際知名的出版學高等教育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除了師生互訪外,合作研究活動也日益深入。
主辦和參與國際學術會議對于構建跨地區、跨文化的多元學術對話,了解國際發展動向,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建立與國外大學、機構、企業的合作關系,提升專業、高校的學術地位和水平都有積極影響。為擴大武漢大學出版學科的學術影響,拓寬出版學專業師生視野, 2006年11月武漢大學聯合佩斯大學主辦首屆“數字時代中美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 [29],至今已成功舉辦5屆,在學界和業界獲得了良好口碑。
3 小 結
改革開放40年是我國出版學高等教育的高速發展期,出版學專業教育的發展為推動我國出版業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了重要力量。武漢大學作為我國出版學高等教育的引領者,憑借立足社會需求的專業定位、規模與結構并重的師資隊伍、理論與實踐并舉的課程體系、出色的教材建設和出版科研以及活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出版業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促進了我國出版業的發展。所謂“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培養滿足社會和行業需求的出版人才,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仍是武漢大學出版學專業艱巨而長遠的任務。
注 釋
[1]吳平. 數字化環境下的編輯出版學教育[J]. 出版發行研究,2001(2):21-23
[2][16]黃凱卿. 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圖書發行管理學專業的建立與發展[J]. 圖書情報知識,1990(3):16-17,59
[3]方卿, 劉銀娣. 我國出版高等教育30年[J]. 出版發行研究,2008(10):19-23
[4][24]徐麗芳,曾李,張力.我國數字出版人才需求與本科專業建設初探[J].中國編輯,2017(1):54-59
[5]傅敬生, 喬好勤. 圖書發行學專業教育的回顧與前瞻[J]. 圖書情報知識,1993(4):60-64,71
[6]吳永貴. 武漢大學出版科學系30周年的回顧與反思[J]. 出版科學,2013, 21(5):6-10
[7]黃先蓉, 陶莉. 我國編輯出版學教育的發展趨勢[J]. 出版科學,2004(6):19-23
[8]國家教委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等文件的通知[EB/OL].[2018-12-09].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56483
[9]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頒布)[EB/OL]. [2018-11-28].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3882/201010/xxgk_109699.html
[10]出版人才需求向數字化轉型(1)[EB/OL]. [2018-11-28].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2-07/30/content_359926.htm?div=-1
[11]1953年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并入武漢大學后新建武漢大學圖書館系。1984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更名為圖書情報學院。1999年武漢大學院系調整,圖書情報學院和新聞學院合并為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原圖書情報學院出版發行學系與原新聞學院廣告系合并為廣告與出版系。2001年圖書情報學院分離出來,并更名為信息管理學院,設出版科學系,沿用至今。
[12]羅紫初,方卿.出版探索:紀念武漢大學編輯出版學專業創建廿周年校友論文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1-9
[13]易群. 我國出版專業碩士教育的現狀及發展思考[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7:8
[14]An Introduction to Lifelong Education[EB/OL].[2018-12-09].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118876.pdf
[15]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EB/OL].[2018-12-09].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412
[17][19][25]方卿,徐麗芳,黃先蓉. 30而立,武漢大學出版學教育30周年文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15-46
[18]表格信息依據武漢大學出版學教師黃先蓉《武漢大學編輯出版學專業二十年》一文和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官網信息整理而成;圖書發行管理學和出版發行學隸屬原圖書情報學院,編輯學隸屬原新聞學院中文系,編輯出版學和數字出版隸屬現信息管理學院。
[20]喬好勤,黃凱卿.1983—1993武漢大學圖書發行管理學專業10年[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58-69
[21]黃先蓉. 我國編輯出版學教育的歷史沿革及其創新走向[J]. 出版發行研究, 2001(10):32-34
[22]于殿利.“出版社自辦發行”:一個歷史的過渡[J].中國出版,2001(1):149-150
[23]喬好勤,黃凱卿.1983—1993武漢大學圖書發行管理學專業10年[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121-126
[26]張志強.20世紀中國的出版研究[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15-17
[27]喬好勤,黃凱卿.1983—1993武漢大學圖書發行管理學專業10年[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77-81
[28]徐麗芳,劉錦宏,叢挺.數字出版概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35
[29]張美娟. 數字時代的出版產業與出版教育:首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 出版科學, 2007, 15(1):16-19
(收稿日期:201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