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 崔瀟宇
[摘 要] 紙幣自宋代“交子”始,在元代社會生活中已極為常見,其貨幣史意義和作用吸引廣大學者高度關注。但作為特殊印刷品,元代紙幣在中國印刷術外傳中的獨特作用卻未能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元代紙幣印制集古代先進印刷技術于一身,其在元代政權勢力與經濟活動的強力推動下在域內大規模使用和傳播,幾乎覆蓋其政權所轄的全部區域,并遠傳至非洲和歐洲部分地區。本文通過透視元代紙幣及其印制技術,從印刷和出版角度探討其在中國印刷術外傳中的積極作用和獨特貢獻。
[關鍵詞] 元代紙幣 印刷技術 外傳 獨特貢獻
[中圖分類號] G23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9) 01-0121-05
因金銀銅等金屬貨幣的沉重和不便攜帶,“弓馬天下”的元統治者十分重視紙幣的印造與發行。元政權穩固后,積極推動紙幣大規模印制。元世祖1260年,印制“中統鈔”,統一幣制,此后各種支付和計算均以此為憑,紙幣逐漸滲入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為取代金銀等的一般等價物。紙幣印制過程中,集前代先進印刷技術于一身,并不斷改進技術以滿足紙幣大規模使用與流通的需要。元紙幣及其印制不僅為廣大領域提供了豐富的印刷品實物,同時不斷改良革新印刷技術,為印刷術在中亞和西亞的傳播,及遠傳至非洲和歐洲部分地區奠定技術基礎。
1 元代紙幣是最早進入歐洲視野的中國印刷形式
“紙幣是歐洲旅客所接觸的最早的中國印刷形式”[1]。“在古騰堡出生前四世紀中,已經有一種印刷品(紙幣),它們的發行不是以百萬、而實際上以萬萬計,散布及于中國的每一村落……曾使歐洲的旅行者發生很大的興趣,其中至少有八位曾留下文字的記述”[2]。這句話不僅說出了紙幣作為中國古代印刷技術的集大成者,最早進入歐洲人視野,同時也肯定了紙幣在印刷術外傳中的先行地位,紙幣成為中國印刷術向外傳播的重要媒介。
1.1 元代政府大規模印制紙幣,建立最早的純紙幣流通體系
13世紀初,蒙古崛起。成吉思汗帶領強大的蒙古騎兵東征西討,領土日擴。公元1260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多次發動西征戰爭,勢力深入中西亞以及部分東歐地區。為便于物質流通和商賈貿易,解決金銀貨幣流通不便問題,忽必烈改行紙幣,設置完備的管理、印造、發行、兌換機構,統一幣制。因此,元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唯一不使用金屬貨幣、第一個發行“不兌現紙幣”[3]、以紙幣作為唯一法幣流通的王朝,建立中國乃至世界貨幣史上最早的純紙幣流通體系。
元代紙幣稱“鈔”,曾有述“鈔始于唐之飛錢、宋之交會、金之交鈔”。比較來說,唐“飛錢”是借據的轉化,宋“交子”“會子”等與金“交鈔”是區域性貨幣,元代紙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種全國統一的貨幣,形制、圖紋、文字等對宋金紙幣多有繼承。元代紙幣為長方形,面值愈高其形愈大。上部自右及左印有“XX通行寶鈔”,正中為數額,下方則是印鈔單位、職官名稱、發行年份及偽造者處死等警告語,加蓋紅色印璽后才可在市面流通。早期的“中統鈔”主要用棉質紙印造,后期的各種紙幣多用桑皮紙印制。
在統一幣制之前,蒙古國有區域曾吸取宋、金的紙幣印制方法,發行小額紙幣。1227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統治時期,投降于元的金人何實在博州(今山東聊城)印制會子。1236年,元太宗窩闊臺首次以中央政府名義印制紙幣,“詔印造交鈔行之”[4],但只在一定區域內流通。元世祖忽必烈推行全國同一貨幣制,“世祖中統元年,始造交鈔,以絲為本……是年十月,又造中統元寶鈔”[5]。面值分十文、一百文、一貫等不同面值共9種。1287年,忽必烈印行“至元寶鈔”,面值加增五文和三百文兩種,共11種。1309年,元武宗海山印行13種的“至大銀鈔”。1350年,元順帝印行“至正交鈔”。
1.2 元政府在域內強制推行使用紙幣
元代紙幣印制數量巨大,“每年紙鈔印行的總數一定在三千七百萬單張以上”[6]。相較其他印刷品而言,元代紙幣用途極為普遍和廣泛。元朝域內移民眾多,一些遠從北方、西域甚至歐洲來華的人士也齊聚于此,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接觸紙幣印刷品。
元政府采取有力的行政命令強制在域內使用紙幣,“交鈔可以權萬貨者,法使然也”[7]。并且奉行一套行之有效的紙幣管理制度,最早頒布世界貨幣史上最完備的幣制條例《至元寶鈔通行條例》。因此元代紙幣可以長期通用,其中“中統鈔”流通時間最長,期間幣值和物價一直保持穩定,百姓“視鈔重于金銀”。
元代地租、丁銀及其他各項捐稅,都可繳納紙幣。1263年明文規定“諸路包銀,以鈔輸納”[8]。1296年規定夏稅收米絹等物,以紙幣折算繳納,“糧一石或輸鈔三貫、二貫、一貫,或一貫五百文,一貫七百文”[9]。據載,1292年歲入“中統鈔”二百九十七萬八千三百五錠,1329年歲入“中統鈔”高達九百三十萬錠,可以看出各種捐稅以紙幣代實物激增。元代的各項開支如俸祿、糧餉、賞賜、開支、貼補、賑災等,均以紙幣支付。
在日常生活中,百姓持紙幣“交易百貨”,購入自己所需的任何物品。紙幣也可用于償還債務,1291年元世祖詔令“凡負斡脫銀者,入還皆以鈔為則”[10]。男女婚配也須紙幣做彩禮,“佃客男女婚姻,……需求鈔貫布帛禮數,方許成親”[11]。元代紙幣滲入社會生活中的各個細微之處,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極為廣泛的印刷品。
1.3 域外商隊來元交易時必須兌換并使用紙幣
元朝國內交通發達,以大都為主要交通樞紐,聯通世界各地,西通欽察和伊利汗國,東連高麗和日本,北達察合臺和吉爾吉斯諸部,南至越南和緬甸等國,東亞與歐洲之間的直接交往得到恢復和加強。元朝對外貿易繁榮,歐洲各國商人往來不斷,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使臣、旅者、僧侶東來交流,絡繹不絕。
外國商人交易過程中必須使用紙幣,很多商人還將紙幣帶回本國。按元法律,外國商人首先須將攜來的金銀及商品賣給官府易為紙幣,再用紙幣購買所需物資販運回國。意大利人裴格羅梯曾記,元政府將商人所帶之銀收入府庫,“另給商人鈔紙,鈔皆黃紙所制成,其上蓋有國主之印”[12]。海路貿易同樣“以鈔易銅錢,令市舶司以錢易海外金珠貨物”[13]。一些通商大埠海外貿易繁榮,“中統鈔”和本地貨幣有對應的兌換比率,并可自如地作為現金通用。
紙幣直接激發了元代經濟的蓬勃發展,同時本身也吸引了活躍于絲路貿易中外國商人的注意。相較西方商人攜帶大量金銀珠寶來說,紙幣不僅可以發揮一般等價物作用,而且便于攜帶、自由靈活、方便貿易。外國人士自元歸國后在其著述中對于元朝紙幣的材質、大小、文字、幣值、兌換流通等情況,各自發表過準確敘述。異域人對元朝紙幣印刷品興趣濃厚。外國商旅將元代紙幣印品帶回國內或留作紀念或品鑒把玩或供親友觀賞,是符合邏輯的,元代紙幣是域外最早見到的中國古代印刷品之一的判斷是可以成立的。其必定使域外有識之士對這種印刷品的相關技術產生濃厚興趣。
2 元代紙幣及其印制集先進技術于一身,為印刷技術遠傳奠定基礎
紙幣印制是我國古代印刷技術中的特殊出版印刷技藝,是不同時期傳統印刷術最高技藝的代表。它是最早的金屬制版應用者,也是最早的套色印刷使用者,更是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實踐者。宋金兩代印刷技術精湛,而元朝紙幣印制沿用并革新前朝先進技術,紙幣印制并流通長達百年。印刷技術的革新,為日后中國印刷術的遠傳奠定技術基礎,在中國先進印刷術的啟發下,欽察汗國和伊利汗國等元朝親緣國家,開始運用中國印刷術嘗試效仿印制紙幣甚至是其他印刷物。
元代紙幣印刷沿用宋金兩代技術,雕刻單版黑墨印刷,再通過正背兩面印紅色官印來進行防偽。元代初期紙幣印刷多用木質印版,因印刷質量提升、印刷數量增長,木質印版逐漸被金屬印版取代,其中堅硬耐用的銅版是重要印刷材質之一。金元印制紙幣時,根據不同字體大小、材料在銅版上留有凹槽,后嵌入不同的活字。這是一種常見的紙幣印制方法。今天所出土的大量元紙幣,皆以銅鑄雕版印成,再植以銅活字構成整個版面,印在灰色桑皮紙上。“版面包括鈔名、面額、字料、字號、印造及發行機關、獎罰條令、發行年月等。印版上字料、字號上面各留出凹空,以備印鈔前以銅活字補入其中,仍以《千字號》中的字編號。所用銅活字數量相當之大,當數以萬計”[14]。1909年,吐魯番出土中統元寶交鈔貳貫文省鈔票,鈔面上印有“寓”“育”兩個銅活字。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文物管理所藏1287年發行的至元通行寶鈔貳貫現鈔,鈔面上可見字料上有活字“劭”,字號上的活字為“口”。這類13—14世紀銅活字印刷實物不勝枚舉。雕版印刷技術與活字印刷技術結合使用,是元代紙幣印制的一大特點,也是對中國古代印刷技術改良提升的一大貢獻。
元代紙幣印制還普遍使用更為先進的套色印刷技術。宋太宗淳化、至道年間便開始利用套色印刷技術發行交子,兼具防偽性與藝術性,率先為南宋、金、元等時期的紙幣印刷奠定基本模式。元代套色技術在前代基礎上又有新的創造和革新。元代是一個講究工藝的時代,不僅可以造出“妍妙輝光”的紙,甚至掌握了在一張紙上印出多種不同顏色套版印刷的方法。1304年出版的《金剛經注》一書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套色印本,文字和插圖是用紅黑兩色印成。政府大量投入印行的元代紙幣,其印刷采用當時最先進與復雜的套色印制工藝,“雙面雙色”印刷的套色印制水平和印制數量規模遠超前代。
元代紙幣印制極大推動了印墨制作技術的改進和升級。傳統觀點認為中國直至清代才有油性印墨,但從元紙幣印制實踐來看,中國早在元代已經掌握制作接近油性印墨的制墨技術,否則難以很好地完成金屬制版的紙幣印制。元代紙幣前期印刷以木質版為主,后因印制數量和質量的要求,逐漸過渡到銅質合金的金屬版。從印刷角度來看,當水性印墨涂在印版上,只有木質印版能夠完整地將其轉印到紙上,金屬制版因不具吸水性,很難將水性油墨轉印到紙張上,更不可能印出如紙幣上的清晰文字和復雜圖案。油性印墨較水性印墨而言具有較好的黏膩性和依附性,可與金屬印版的印刷完美結合。元代紙幣印制量大,流通百余年,其對印制油墨的改進升級是對中國傳統印刷技術的又一突出貢獻。
3 元代紙幣及其印制技術傳至中西亞等地,直接推動中西亞親緣汗國印刷實踐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時期。全國領土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由大汗直接統治,這部分地區“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15];另一部分主要位于西亞與東歐一帶,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在此先后建立起欽察汗國[16]、窩闊臺國[17]、察合臺汗國[18]、伊爾汗國[19]四大汗國。
元朝國情復雜,經濟情況各異,維系與各分封諸王關系的賞賜制度主要以紙幣形式進行。各個汗國每年以朝貢形式向大汗進奉特產和珍寶,大汗用高于進奉價值的紙幣等進行回賜,即“賜金、銀、鈔、幣有差”[20]。“江南戶鈔, 至元十八年,分撥永州六萬戶, 計鈔二千四百錠。”[21]各汗國之間相互獨立,卻又服從大汗統一管理,經濟與文化交往交流較以往范圍更廣、方式更多。從現今國家地域劃分來看,當時元朝的紙幣印刷品每年大量向伊朗、伊拉克、俄羅斯等西亞和中歐一帶輸出,成為搭建元王朝與歐亞大陸友好往來的主要印刷媒介物。紙幣不僅僅是貨幣意義上承擔支付手段的一般等價物,同時也是承載印刷與出版意義上的杰出印刷品。中國境內紙幣發行制度對當時的伊利汗國和欽察汗國產生了直接影響,紙幣印制知識自然地傳播滲透到中亞、俄羅斯等不同文明中,其中欽察汗國與伊利汗國汲取元代紙幣印制實操經驗,率先開始進行紙幣印刷實踐。
欽察汗國學習元朝制幣經驗,在中亞地區初步實踐“蓋印制幣”技術,這種技術還遠傳至俄羅斯。諸汗國中,欽察汗國勢力范圍廣闊,與元朝的交往首要通過朝貢和頒賜來展現。元朝皇帝賜給欽察汗國的紙幣由汗國使臣帶回本國,紙幣及其印刷技術經由欽察汗國為俄羅斯人所知。一些俄羅斯工匠間接從蒙古人身上學到印刷術,吸取了蒙古帝國部分印制紙幣的經驗,改變了過去用整塊皮進行貿易的習慣,采取經政府加蓋戳印的皮片作為貨幣。這是元代紙幣印刷中“蓋印制幣”技術在中亞及東歐部分地區的初步實踐。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接近欽察汗國屬地的威尼斯和布拉格,均成為歐洲最早推行雕版印刷的地區,俄羅斯人在中國雕版印刷術的遠傳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中轉和媒介作用。
伊利汗國照搬元朝紙幣印制形式,試圖舉國發行紙幣。伊利汗國雄踞中亞,首都是帖必力思(伊朗西北境,今稱大不里士)。元政府對伊利汗國進行冊封和頒賜,雙方關系緊密。統治者為解決國家經濟問題,效仿元朝印刷發行紙幣,試圖借此將財富集中于政府,擺脫財務困局。1283年,蒙古杰出學者孛羅曾向伊利汗國統治者詳細呈報了至元寶鈔的印制及發行辦法,將紙幣印刷知識帶到中亞。1294年5月,伊利汗國開始在首都印制紙幣。當時伊利汗國已熟練掌握中國造紙技術,有大量紙張制作工坊,制作的紙張平整美觀,質量上乘。紙幣版式設計和內容基本仿照元朝紙幣,以木刻雕版進行印刷,進行單張雙面刷印,之后加蓋印章,填寫官方信息,最后裁切成紙幣。這也是伊利汗國第一次使用雕版印刷術。帖必力思地處中、西亞政治中心,許多國家的商人僧侶云集于此進行商貿、宗教、文化等活動,紙幣流通范圍擴大,印刷知識傳播到中亞以及歐洲諸多未接觸到紙幣的國家。拉施特丁1311年于《史集》里記述了伊利汗國發行紙幣的經過,這是最早系統而詳盡地記錄了中國雕版印刷的方法,描述了中國雕版印刷技術的細節。雖然伊利汗國紙幣的發行因引發震蕩而告失敗,但是這次印制實踐在中國印刷術外傳史上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中亞地區第一次使用中國雕版印刷術,試行中國紙幣制度,阿拉伯人由此獲取了印刷知識,認識到中國印刷術的價值。
元代紙幣在周邊地區可作為現金通用,高麗、印度、日本等曾效仿發行紙幣。“遣馬速忽、阿里齎鈔千挺,往馬八兒國購奇貨”[22]。在東南亞等地區,“中統鈔”與本地貨幣之間有相應的兌換比率,可與當地貨幣混用。“民間以六十七錢折中統銀(鈔)一兩”[23]。“法以貝子代錢,流通行使,每一萬準中統鈔二十四兩,甚便民”[24]。高麗、日本、印度杜拉杜克王朝等不僅允許國內通行元代紙幣,而且效仿“中統鈔”發行本國紙幣。高麗國內“宜令古今有司,參酌古今依倣會子寶鈔之法,置高麗通行楮貨印造”[25]。13世紀末葉,日本足利幕府曾仿效元朝試用紙幣。
元代紙幣是中國古代先進印刷技術的集大成者,率先帶領中國印刷技術走向諸多域外國家。
4 元代紙幣及其印制技術啟發歐洲印刷思想,為古騰堡西式活字技術開辟道路
元代紙幣在古代歐亞大陸之間的貿易交易過程中,無聲無息地扮演著啟迪歐洲印刷思想的重要媒介角色,為中國印刷術的外傳做出了獨特貢獻。紙幣作為體現元代先進印刷技術的官方印刷品,通過在元的歐洲商旅團隊,伊利汗國、埃及等制幣實踐或其他傳播方式陸續傳入歐洲,對歐洲等地印刷活動的產生與發展,發揮著獨特而巨大的作用,也給古騰堡西式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發展以巨大啟發。
“1250—1368年間是中國與歐洲經濟、技術交流與人員往來的活躍時期,也是中國技術涌入歐洲的時期”[26]。元代紙幣印刷品的大量輸出,商人、工匠等密切的思想交流,歐洲人有諸多渠道獲取中國印刷技術的基本流程和知識信息。
根據13—14世紀歐洲多位訪元旅行者的文獻記錄,紙幣印刷品率先進入歐洲視野,特別是元代紙幣的活字“植字”技術為早期古騰堡研制金屬活字開辟新路。15世紀上半期,古騰堡開始研究活字印刷技術,并在短時間內快速發明西式活字技術。古騰堡時代的活字與中國12—14世紀金屬活字類似,皆是字身留孔,以鐵線將活字穿聯成行,防止印版上的活字晃動。“鐵線固字”是古騰堡受中國活字印刷影響的直接證據之一。在中國現成的金屬活字技術基礎上,古騰堡利用自己的技術特長發明西式活字,帶領歐洲印刷術快速迭代,迅速實現其近代轉型。
5 結 語
綜上所述,元代紙幣及其印制的思想、技術和形式在中國印刷術的外傳過程中具有獨特貢獻。元代紙幣的全疆域大規模印制發行,不僅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的標志性事件,也是中國古代出版印刷史和出版傳播史上的節點性事件。元代紙幣既是歐洲人眼中見到的最早的中國印品實物,又蘊含著最先進的出版印刷技術,更重要的是元代紙幣印制技術既有雕版印刷技術,又有“銅活字”“植字”“鐵線固字”等活字印刷技術,其對中國古代出版印刷技術的世界性傳播及啟迪西式活印思想和技術,的確具有積極而獨特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元代紙幣發行后期,由于超發嚴重,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也成為元政權迅速垮臺的主因之一。
注? ?釋
[1][2][6] [美]卡特著;吳澤炎譯.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90-96
[3]“在不兌現紙幣的條件下,準備金的作用與兌現紙幣條件下的準備金是有所不同的,它不是作為隨時兌現的準備。而是以準備金來限制紙幣的無限發行,以金銀作為基金,隨時拋賣,回籠貨幣,維持紙幣的購買力,抬高紙幣的信譽。”儲麗琴.元代紙幣管理思想探析[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6(1):60
[4] [明]宋濂撰.《元史》卷二本紀第二
[5][9][13] [明]宋濂撰.《元史》卷九十三志第四十二、四十三
[7][明]王圻撰.《續文獻通考》卷十八錢幣考
[8][明]宋濂撰.《元史》卷五本紀第五
[10][明]宋濂撰.《元史》卷十六本紀第十六
[11][元]佚名撰.《元典章》卷五十七刑部第十九
[12] 張星烺編注.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7:316
[14]潘吉星.中國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史[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3
[15][明]宋濂撰.《元史》卷五十七志第九
[16]欽察汗國,西到多瑙河下游,東到今額爾齊斯河,南到高加索、咸海、里海、黑海,北到今蘇聯保加爾地區。
[17] 窩闊臺國,今新疆北部及阿爾泰山一帶。
[18] 察合臺汗國,阿姆河以東到天山一帶。
[19] 伊爾汗國,今伊朗、伊拉克、敘利亞一帶,西到地中海,北到高加索,南到印度洋。
[20][明]宋濂撰.《元史》卷二十九本紀第二十九
[21] [明]宋濂撰.《元史二百十卷》卷九十五志第四十四
[22][清]屠寄撰.《蒙兀兒史記》卷八忽必烈可汗本紀第六下。齎(jī ),持也,同“赍”。
[23][元]汪大淵撰.《島夷志略·交趾》
[24][元]汪大淵撰.《島夷志略·羅斛》
[25][明]鄭麟趾撰.《高麗史》七十九卷志第三十三
[26]潘吉星.論中國印刷術在歐洲的傳播[J].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4):72
(收稿日期: 201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