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紙媒發展受互聯網沖擊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特別關注》創新工作方式,細化工作流程,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在雜志品質上狠下功夫,探索并建立了“查圖”“查飄”“查重”“查限”、優質稿件遴選制度等一整套產品質量控制體系。不僅保證了雜志內容的獨特性,而且保證了雜志質量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得益于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特別關注》抵擋住了網絡沖擊,一直保持穩定發展。
[關鍵詞] 《特別關注》 期刊質量 質量控制機制 內容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 G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9) 01-0043-03
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沖擊,近年來紙媒發展受到較大沖擊——報紙雜志發行量普遍出現斷崖式下跌,休刊停刊的消息時有耳聞[1]。
毫不諱言,中國名刊《特別關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好在《特別關注》編輯部采取多種方式有力應對,將這種沖擊減少到最低程度。截至目前,《特別關注》單期發行量在全國9000多種雜志中仍穩居第一。
紙媒市場一片哀鴻遍野,《特別關注》卻能獨善其身,背后原因值得探究。應該說,《特別關注》雜志社應對網絡沖擊的招數很多,涉及內容生產、市場營銷、質量管理、財務管理等諸多方面[2]。其中,關于內容生產和質量管理方面的做法,尤其值得研究、借鑒。
1 品控:堅持“四查”絕不放松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要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特別關注》與以往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比以往更加理性,更加執著地堅守產品質量。
為了保證雜志質量的總體穩定,編輯部在過去經驗管理的基礎上,近年來著力推行科學管理,建立了一整套產品質量控制體系。其中,包括異常嚴苛的“四查”(查重、查限、查圖、查飄)制度等。
查重。編輯部建立了最為嚴格的查重制度,對重稿實行“零容忍”。重稿不僅包括字句段完全一樣的稿件,還包括那些故事核一樣,但經過改頭換面的稿件。每月月底,編輯部都會安排人更新稿件查詢系統,把最新一期《特別關注》刊發的稿件上傳到查詢系統。編輯部工作人員可登錄這一查詢系統,輸入關鍵字就可進行文章檢索,一旦發現有內容相同的重稿或改頭換面的重稿,都會毫不留情地攔截。文字編輯如果沒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稿件是重稿,編輯部會按規定予以處罰。
查限。編輯部規定,同一本書(雜志、報紙),文字編輯可投稿多篇,但每期《特別關注》最多只能從中選發兩篇,超過部分必須拿下。對于書籍尤為嚴格,已選發兩篇文章的書籍,無論新舊都視同“廢書”,不能再從上面摘錄稿件。在編輯過程中,不論任何環節發現某本書(報、刊)超限,都會對稿件進行攔截。查限制度旨在從源頭上擴大稿件來源,避免讀者形成“從一本書上反復摘稿子”的不良印象,努力為讀者提供好的閱讀體驗。
查圖。在與網絡媒體和平共處的過程中,《特別關注》在內容產品方面堅持走差異化道路,堅持“人無我有、人有無優”的發展理念。為此,編輯部制定了“四小時內交原圖”等一系列制度:文摘編輯提交的稿件通過一審之后,必須四小時內提交稿件原圖——能呈現稿件來源原貌的掃描件或拍攝圖片。對于提交的原圖,編輯部相關工作人員會對原圖進行逐一甄別,避免在文章來源上弄虛作假,避免文字編輯從網上違規扒稿子。如果不能及時提交,必須作出合理說明,否則相關稿件不計稿費。
查飄。與“查圖”一樣,“查飄”也是《特別關注》應對互聯網沖擊而推出的一項獨特制度。所謂“查飄”,即從擬發稿件中任意選取一段文字(在實際操作中,一般從文章開頭、中間和結尾等處各任意選20字左右),復制到百度檢索框,然后進行百度搜索。當百度能搜到十篇及以上同樣或同類的文字時(編輯部內部俗稱“飄10”),稿件一律拿下不用。上傳“飄10”稿件的編輯,將按規定給予一定金額的處罰。這樣做的背后邏輯是:“飄10”的稿件肯定不用,如果編輯上傳這樣的稿件,意味著編輯、校對、一審、二審等相關流程都要再走一遍,浪費了有限的編輯資源。
2 選稿:優中選優“百里挑一”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蔡斯(Chase,R.B)等在《運營管理》一書中提出,顧客要求的核心服務是質量好、能滿足需要、運送及時以及價格有競爭力的產品。“質量好”排在第一位[3]。
《特別關注》的讀者看的是一篇篇文章,雜志質量是他們最看重的,他們不會因為編輯辛苦就忠于雜志,更不會因為編輯辛苦每期都去掏錢買雜志。對此,編輯部有非常清醒的認識,為此細化工作流程,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力求篇篇可讀、篇篇精彩。
在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過程中,《特別關注》編輯部推出的舉措有優質稿件遴選機制、選稿后再加工機制等。
從源頭把控質量。《特別關注》是文摘綜合類雜志,除《卷首語》和《特別報道》兩個欄目的稿件是原創之外,《家事》《國事》《天下事》《開心事》等絕大多數欄目的文章都是文摘稿件。編輯部嚴禁從網上摘編稿子,規定只能從書、報、刊三種紙質媒體上摘錄稿件,并建立了配套的核查機制。這樣就可從源頭上控制產品質量,通過內容的差異化來與網絡媒體形成錯位競爭。
編輯自由投稿。很多雜志實行欄目負責制,由某位編輯具體負責經營某個欄目,但《特別關注》是個例外:稿件一律由總編輯簽發,編輯人員沒有“自留地”。《家事》《國事》《天下事》等所有文摘類欄目都對文字編輯開放,文字編輯可根據選稿情況向各個欄目自由投稿,這樣有利于擴大稿件來源,豐富稿件類型,為總編輯簽發稿件提供更多選擇。
層層審核稿件。到了每月的簽稿日期,總編輯根據投稿情況,按照一定順序為各個欄目簽發稿件,即編輯部內部所說的“一審”。“一審”之后,還有“二審”和“終審”等編輯流程,“二審”人員包括總編輯、副總編輯、校對和特約編輯等,“終審”人員包括供稿的文字編輯、特約編輯、副總編輯、總編輯等。參加會審的工作人員可對擬發稿件表達“發”“可不發”“不發”等意見,供總編輯參考。
精細加工再提升。《特別關注》是文摘綜合類雜志,編輯部對來稿并非“一摘了之”,而是要在原稿基礎上做一些再核查、再壓縮、再提升,包括但不限于糾正錯別字、語法錯誤、刪改稿件、政治問題把關等。以二審編輯職責為例,編輯部要求:二審工作需“編審合一”,二審編輯要敢于“壓縮餅干”,擠出文章中的水分,為讀者奉獻優質的精神食糧;二審建立協調機制,即二審會,二審編輯根據二審會的工作安排,對擬發稿件進行精細加工,對相關差稿進行處置[4]。由于二審編輯職責重大,在工作流程中處于樞紐地位,是保證雜志質量的重要力量,因此對綜合業務能力要求非常高,編輯部常年聘請2—3位經驗豐富、具有高級職稱的高級記者(高級編輯)擔任二審編輯。一篇數千字的稿件,經二審精心刪改后只剩下幾百字,這樣的事在編輯部并不少見。
殘酷的競爭機制。從書(報、刊)上摘編一篇稿件,通常需要經歷選稿、掃描、錄入、整理、編輯、上傳等諸多環節。以一名編輯月交稿300篇為例,意味著前述程序需要走300遍。借用“粒粒皆辛苦”之語,文字編輯可謂是“篇篇皆辛苦”。《特別關注》編輯部文字編輯總數保持在8人左右,每期投稿總數長期穩定在2500篇左右。能順利走完“一審”“二審”“終審”等編輯流程并最終見刊的稿件總數有多少呢?不到120篇。換句話說,每期平均上稿率不到5%。對于運氣不好的編輯來說,往往達不到5%的平均水平。
常懷敬畏之心。雜志每期投稿約2500篇,而每期上稿不到120篇,其余沒上的2000多篇稿件怎么辦?這些稿件中有極少數成為幸運者,經打磨之后得以刊發,其他則進入“廢品庫”棄而不用。《特別關注》創刊18年,發刊220余期,進入《特別關注》“廢品庫”的稿件累計有數十萬篇,總字數有數億字之多。進入“廢品庫”的文章并非真的是“廢品”,這些稿件均是公開出版物公開發表的作品,質量一般不差,其中不乏名篇佳作。之所以棄而不用,原因很多,概括起來就是不符合《特別關注》既定的編輯規則,這些規則包括:“兩度”規則(人性的溫度、思想的深度),“兩點”規則(冷點里面找熱點、熱點里面找冷點),“兩未”規則(道人所未道,察人所未察),“三人”規則(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動人心弦),“三點”規則(進入點、記憶點、啟發點),等等。數十萬篇“廢品”棄而不用,可惜嗎?說不可惜是假,畢竟每篇文章的背后都凝聚著編輯人員的心血。這些“廢品”能湊合著用嗎?不能。
作為一本一出生就走市場的刊物,《特別關注》一路走來并不容易。在市場中摸爬滾打近20年的“關注人”深知,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必須敬畏讀者,敬畏市場,必須對自己狠一點,絕不能糊弄讀者[5]。
注 釋
[1]張新雄.精準營銷 創新模式:以《特別關注》雜志的發行實踐為例[J].新聞前哨,2015(12):83-85
[2]陳永和.《特別關注》擁抱終端模式探析[J].新聞前哨,2008(7): 86-87
[3][美]蔡斯(Chase,R.B)等;任建標等譯.運營管理(原書第11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8-13
[4]《特別關注》編輯部.“特別”鑄就品質:《特別關注》18年創造傳奇[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09-11
[5]易飛.憨的智慧:《特別關注》15年傳奇 [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15:61-69
(收稿日期: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