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朦朦
[摘 要] 基于對2014—2018年全球數據新聞獎獲獎作品的內容分析,歸納全球范圍內數據新聞的互動敘事特征與策略,以期為數據新聞的互動敘事實踐提供借鑒與指導。研究發現:數據新聞的報道選題主要集中在社會公共領域,越來越多的新聞作品混合運用靜態圖表、信息圖、時間軸、交互地圖、交互表單、動圖、視頻、音頻等展現形式;80%以上的新聞作品處于低級交互與中級交互的互動水平。在此基礎上,本研究提出主線索引導模式、間斷性過渡模式和多線程觸發模式3種數據新聞互動敘事模式,指出盡管數據新聞的互動敘事背后仍然隱藏了作者預設的敘事線索與結構路徑,但互動敘事為讀者提供了參與整個數據新聞意義建構的可能性。
[關鍵詞]數據新聞 互動敘事 全球數據新聞獎 內容分析
[中圖分類號] G23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9) 01-0092-07
1 引 言
數據新聞實踐濫觴于2009年《衛報》開設的“數據博客”。此后數據新聞實踐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包括以《衛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為代表的西方主流新聞媒體以及“新華網”“人民網”、財新傳媒“數據可視化實驗室”、搜狐“數字之道”、網易“數讀”、新浪“圖解天下”、騰訊“數據控”等國內數據新聞的先行者都積極推動數據新聞實踐的持續發展。2012年,由全球編輯網絡(Global Editor Network)和歐洲新聞中心聯合創立的全球數據新聞獎(Data Journalism Awards)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對數據新聞作品的評選,至今已評選7個年度。數據新聞正成為如萬維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所言的“未來趨勢”[1]。
數據新聞的產生與發展有其特定語境,有學者將其總結為全球范圍的“數據公開”、信息超載下的真相稀缺、新聞業集約化和專業化發展以及風險社會的決策4個方面[2]。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圖景中,數據新聞成為回應變革的全新的文化建構和表征方式之一。于是,傳統新聞生產理念逐漸讓位于以數據處理、分析和呈現為主的可視化、交互式新聞生產方式。
2 文獻回顧
數據新聞在實踐領域引發的革新同樣延續到學術與教育領域,主要表現為新聞教育的變革以及學者對相關議題的研究[3],數據新聞相關的學術研究漸成顯學[4]。
2.1 數據新聞
目前研究者廣泛認可并使用的數據新聞概念來源于《數據新聞手冊》的定義:“用數據處理的新聞” [5]。但是,一千個研究者心中有一千個對數據新聞的理解。縱觀現有數據新聞相關研究,大致可以總結出4種理解數據新聞概念的視角:一是從新聞內容呈現形態的視角理解數據新聞;二是從新聞生產流程的視角理解數據新聞;三是從新聞行業發展趨勢的視角理解數據新聞;四是從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視角理解數據新聞[6]。盡管不同學者對數據新聞的概念賦予不同含義,但綜合來看數據新聞具備兩條共識性的特征,即以數據為基礎挖掘新聞故事和以可視化形式呈現新聞內容[7]。因此,國內早期的數據新聞研究者方潔將數據新聞的概念概括為“基于數據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呈現的新聞工作方式”[8]。而數據的分析處理以及呈現表達分別代表了數據新聞的“計算主義”和“敘事主義”兩種范式[9]。
2.2 數據新聞敘事
目前數據新聞敘事的主要維度大致可以總結為時間維度(歷時敘事下的變動與趨向)、空間維度(共時敘事中的分類與比較)、社會網絡維度(復雜網絡中的關系揭示)和數據關系維度(變量間的相關性探索)等[10]。當然,也不乏其他學者對新聞敘事個性化的概括。如孟笛[11]將數據呈現嵌入新聞敘事的基本模式概括為線性模式與延伸模式、利基模式與類比模式、組合模式與網狀模式;瑪麗·琳恩·楊(Mary Lynn Young)等[12]根據數據新聞的讀者參與度將敘事模式區分為解釋型敘事(explanatory)和探索型敘事(exploratory)。數據新聞的敘事研究主要聚焦于數據新聞的“可視化”特征,對其視覺敘事、圖像敘事等著墨頗多。奈特(Knight)依據數據可視化難度來依次排列數據抽取(number pullquote)、靜態地圖(static map)、列表和時間軸(list and timelines)、表格(tables)、曲線圖或圖表(graph or chart)、動態地圖(dynamic map)、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和信息圖(infographic)[13]。但是,這往往忽略了數據新聞的另一個顯著特征——“交互性”。有研究者認為數據新聞大大提升了傳統新聞的交互性能[14]。
2.3 數據新聞互動敘事
與傳統內容生產不同的是,數據新聞代表了一種可視化數據產品。其既可以按照線性敘事進行組織,也可以是互動式的,接受求證(verification)、提問(new questions)和替代性解釋(alternative explanations)[15]。有學者認為可以將新聞可視化產品分為互動參與型和非互動型兩種[16]。通常互動新聞可以通過傳播內容的互動和呈現方式的互動兩種途徑來實現[17]。2014年一項針對《紐約時報》網站的研究表明,即時性、互動性和參與性已經成為網絡新聞的新價值要素[18]。在對數據新聞互動性特征的研究中,不同學者對其程度與分類有不同的主張。瑪麗·琳恩·楊(Mary Lynn Young)等[19]將數據新聞的交互性分為查閱(inspect)、連接(connect)、選擇(select)、過濾(filter)、摘要(abstract/elaborate)、探索(explore)、重構(reconfigure)、敘述(narrate)8個層次,并通過對加拿大地區數據新聞案例的分析指出查閱和過濾是最為普遍的兩種互動策略。阿德博耶加·奧喬(Adegboyega Ojo)等[20]將互動性劃分為靜態、交互、有限交互、搜尋/過濾/選擇等類別。韋伯和拉爾(Weber & Rall)[21]從低到高將交互性分為低級交互、中級交互和高級交互3個類別。低級交互類似于楊所提出的查閱,即通過鼠標點擊等獲得圖像、聲音等回應;中級交互相當于楊的選擇(select)與過濾(filter),是指用戶能夠按照預設的路徑進行選擇來獲取信息;高級交互則屬于楊劃分的探索(explore)和重構(reconfigure),是指用戶自主設置內容框架、自主選擇瀏覽路徑,進行探索性的信息獲取方式。在此基礎上,有學者對數據新聞的互動敘事模式進行了歸納與總結,張超[22]認為數據新聞的交互敘事可以分為“基于數據庫的探索敘事”和“基于游戲的體驗敘事”兩種。而賽格和赫爾(Segel and Hear)等[23]從敘事主體偏向作者還是讀者的程度將互動敘事模式總結為作者主導型、讀者主導型以及混合型3種方式,其中混合型又具體劃分為“錐形高腳杯模式(Martini Glass structure)”“交互性幻燈片模式(Interactive Slideshow)”和“深入挖掘故事模式(Drill-down stories)”。
依據上述文獻梳理,本文試圖以數據新聞的互動性特征作為分析重點,探討其互動敘事策略,并將之與數據新聞報道主題、展現形式等基本元素相結合,分析其間可能存在的關聯性。
3 研究設計
全球數據新聞獎是由谷歌公司贊助,全球編輯網絡和歐洲新聞中心聯合創立的旨在全球范圍內評選優秀數據新聞作品的獎項。本研究選取全球數據新聞獎官網所公布的2014—2018年獲獎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共計得到獲獎作品59項。鑒于研究需要通過全球數據新聞獎官方網站提供的作品鏈接跳轉至作品頁面對其進行內容分析,因此通過事先測試作品鏈接的可訪問性,在樣本中剔除了鏈接失效、無法訪問的數據新聞作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剔除因團隊獎項或個人系列作品獎項等難以確定具體作品的樣本,最終得到研究樣本35項。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方法對研究樣本進行編碼,以每一件全球數據新聞獎獲獎作品作為分析單元,從報道主題、呈現形式、交互程度、敘事模式4個方面對其進行編碼。其中,交互程度的劃分具體指:無任何交互設計的靜態布局編碼為1;低級交互指用戶通過點擊預設的按鈕或拖拉時間軸等獲得相應信息展示,或者用戶可以通過提供的外部鏈接獲取更多信息,編碼為2;中級交互是指用戶可以輸入指令或關鍵詞進行信息篩選與檢索,編碼為3;高級交互是指使用游戲設計或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數據新聞互動方式,編碼為4。敘事模式按照交互程度和敘事主體劃分為2個類別,前者分別為解釋型互動敘事、應答型互動敘事、探索型互動敘事和體驗型互動敘事,與交互程度相對應;后者分別為作者主導型互動敘事、用戶主導型互動敘事和混合型互動敘事。具體編碼內容及參考來源如表1所示。
4 研究發現
4.1 數據新聞的基本特征
(1)數據新聞的報道主題
從對樣本的編碼結果來看,數據新聞的報道涵蓋多元主題,其中社會性、公共性事務的報道在絕對數量上處于領先(見圖1)。其次,數據新聞的關注議題主要包括政治、戰爭、犯罪、醫療等領域,報道議題對公共性、全球性議題的傾向性主要源于兩個可能因素:一是全球范圍內開放數據運動呼吁政府公開公共領域相關數據,使得公共領域相關議題數據新聞的基礎數據可獲取性增強[24];二是社會公共議題與普通公眾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一定程度上能夠引發公眾對數據新聞的關注并參與到數據新聞的互動中。總體上看,數據新聞的議題選擇是后續互動敘事策略能夠實施并產生效果的基礎性條件,無論是政治類選題對公職人員、司法權力的監督,經濟類選題關注收入不平等、就業障礙等,還是社會類選題對婦女等特殊群體的關注[25],都一定程度上在選題層面為互動敘事策略的實施進行了鋪墊。
(2)數據新聞的呈現方式
從編碼結果看,較高比例(71.43%)的數據新聞作品使用交互時間軸、表單、地圖等進行新聞報道。這在楊等人[26]的研究中也得到印證。在其研究中,交互地圖被認為是最為廣泛應用的數據新聞可視化方式。本研究的編碼結果中發現更多的數據新聞作品混合使用如靜態圖表、信息圖、交互時間軸、交互地圖、視頻、音頻等多元形式,而非采用單一的呈現形式,交叉使用多種呈現形式的數據新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讀者的沉浸與卷入程度,使讀者的“臨場感”更為強烈,但呈現形式的繁復也可能造成“選擇困難”和“視覺壓迫”。
(3)數據新聞的互動特征
通過參考韋伯和拉爾(Weber and Rall)對交互層級的劃分標準,本研究通過編碼獲得了35份數據新聞作品的交互程度分布情況,從樣本數據中可以看到大多數數據新聞作品的交互程度處于低級交互和中級交互水平(兩者相加占88.57%,見表3)。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交互性”已經成為數據新聞的一種共識性特征。在本研究的分析樣本中,低級交互通常表現為點擊或移動鼠標來獲取信息的可能性。例如在《移民檔案》(The Migrants Files)這一數據新聞作品中,用社會網絡展示了獲得歐盟移民政策安全研發預算的3家公司的合作關系。讀者用鼠標點擊每家公司的圖標即可獲得對應的關系網絡。而中級交互主要表現為基于數據庫的信息檢索。讀者可以通過輸入對應的地區、人名等進行篩選和過濾。例如在《如果敘利亞內戰發生在你的國家會怎么樣?》(What if the Syrian civil war happened in your country?)中,讀者可以輸入所在地區,頁面會提示“start the war”選項模擬敘利亞內戰發生在所選地區時產生的傷亡數據。
盡管交互性被大多數數據新聞作品所采納,但從樣本數據所反映的情況來看,包含游戲設計等高級交互的數據新聞作品還十分有限。樣本中唯一一項具有類游戲化設計的作品是《你適合什么運動?請參加我們的60秒測試》(Which Sport Are You Made For? Take Our 60 Second Test)。它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讓讀者填寫個性特征、興趣愛好等信息,并最終推薦與讀者的信息特點相符合的運動形式。與交互程度所對應的是,現有數據新聞作品的敘事模式多以作者主導的解釋型、應答型敘事為主。盡管數據新聞所具有的互動特點授予讀者參與個性化再敘事的權利,但這種敘事多以混合型為主,是作者構建敘事框架,讀者在限定條件中的應答型、探索型敘事,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用戶主導”。
4.2 數據新聞互動敘事的模式
基于上述數據新聞的基本特征分析,互動性作為數據新聞的主要特征在呈現方式、交互程度等層面得到驗證。同時,在以敘事主體劃分的敘事模式中,超過半數(54.29%)作品為作者與讀者共同參與數據新聞敘事的混合模式。本研究基于賽格和赫爾對互動敘事的劃分,并結合對35項作品的內容分析,將數據新聞互動敘事的模式總結為主線索引導模式、間斷性過渡模式和多線程觸發模式3種。
4.2.1 主線索引導模式
主線索引導模式是指由作者通過設置前情提要、提出問題假設等形式展開敘事鋪墊,在作者引導敘事之后設置交互選擇進入開放式的讀者主導獲取新聞故事階段的一種互動敘事模式(見圖2)。從本文分析的樣本來看,主線索引導模式是最為普遍使用的互動敘事模式。例如在2018年全球數據新聞獎年度最佳數據可視化(Data visualisation of the year)作品《生活在難民營》(Life in the Camps)中,作者以一段難民營航拍影像疊加文字的方式展開敘事:“在泥濘的山坡上擠滿了臨時搭建的小屋……健康專家說,孟加拉羅興亞難民區過度擁擠的居住環境、糟糕的衛生條件以及有限的醫療保健服務是一個‘巨大的災難。這是對營地生活的詳細觀察。”隨后,讀者可以通過滑動頁面來獲取有關難民營的詳細情況。盡管這種模式給予讀者自行探索新聞故事的可能性,但在讀者主導的交互環節仍然存在作者預設的敘事路徑和結構,因此有學者直言這種交互的可能性是一種“選擇的幻象”[27]。
4.2.2 間斷性過渡模式
間斷性過渡模式是指數據新聞的整體敘事由不同的“敘事塊”構成,讀者的交互行為發生在不同“敘事塊”的連接處以推進敘事的發展或串聯不同敘事片段的一種互動敘事模式(見圖3)。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樣本的數據新聞作品中,間斷性過渡模式通常與主線索引導模式形成一種相互嵌套的互動敘事方式:在作者主導敘事線索進入讀者主導階段時,可能嵌套了間斷性過渡模式來激活讀者的互動行為;也可能在不同的敘事塊中嵌套了主線索引導模式,以推進該敘事塊的互動敘事。例如《移民檔案》中首先以作者主導敘事開篇,但整個作品被切分為“新聞(Newsletter)”“金錢追蹤(The money trails)”和“計算死亡人數(Counting the dead)”3個敘事塊。讀者可以選擇跳轉至任意敘事塊完成閱讀。《被剝奪的家》(Homes for the Taking)講述了未能及時交付留置權財產稅的產權所有者被剝奪產權的故事。整個作品由若干個由文章、視頻、圖片墻、圖表構成的不同敘事塊組成,讀者點擊不同敘事塊即進入一個獨立的敘事空間;單獨的敘事塊又嵌入了主線索引導模式,以作者鋪墊敘事開始,并輔之以展示哪些地區因未支付留置權財產稅而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互動地圖。
4.2.3 多線程觸發模式
多線程觸發模式是指在沒有作者預設引導敘事線索的前提下,讀者直面整個數據新聞的全部元素,并通過頁面中的多個入口進入新聞故事的不同路徑完成探索性發現的互動敘事模式(見圖4)。例如在《犯罪與腐敗舉報網絡》(Crime and Corruption Reporting Network)中提供了一個包含塞爾維亞所有公務員財產狀況的數據庫。讀者并未被預設進入特定的入口或按照一定路徑瀏覽內容,而是可以通過數據庫的不同查詢搜索框進入不同的信息頁面,一步步深入直到窮盡數據庫提供的某一單一線程的所有信息為止。這種模式下讀者觸發的互動敘事路徑難以被明確預計,因此讀者獲得極大賦權可以自由探索所需信息和內容;盡管數據庫背后仍然存在“無形的主體”預設了線程的數量及可供選擇的入口。
圖4 多線程觸發模式示意圖
5 小 結
本文通過對2014—2018年全球數據新聞獎的35項獲獎作品的內容分析探討了數據新聞的報道主題、呈現方式和交互程度等基本特征,指出數據新聞在社會公共性領域的選題傾向性是能夠觸發讀者“共情”效應進而使之關注并參與數據新聞互動敘事的前提。在數據新聞的呈現方式上,越來越多的新聞作品混合運用靜態圖表、信息圖、時間軸、交互地圖、交互表單、動圖、視頻、音頻等多種展現形式。呈現方式的多元混用一方面豐富了數據新聞的可視化表達,但同時也可能引發視覺信息過載。目前,大多數數據新聞作品都明確將交互性作為典型特征在新聞敘事中加以應用,但是80%以上的新聞作品都處于低級交互與中級交互的互動水平。現有的數據新聞作品在游戲化設計等更高維度的交互方面還十分有限。盡管有數據新聞作品在嘗試輕量型游戲化交互設計,但這種嘗試中的讀者仍然如瑪麗·瑞恩所言游離在故事世界之外,進行“外在/探索模式”[28]。已有學者指出互動數字敘事存在三種發展路徑,即基于文本的敘事、基于音視頻元素的敘事和復雜的敘事設計為特點的實驗形式,未來的數據新聞形態勢必朝著這三種路徑的交叉形態發展,融合文本、音視頻元素和復雜敘事設計的游戲化新聞將成為數據新聞互動敘事的主要形態[29]。
基于對數據新聞作品基本特征的內容分析,本文總結了3種數據新聞的互動敘事模式,分別為“主線索引導模式”“間斷性過渡模式”和“多線程觸發模式”。不同的模式對應作者與讀者共同建構新聞故事的方式。無論是哪種模式,數據新聞的互動敘事都為讀者提供了半開放性文本,使得讀者參與到整個數據新聞的意義建構閉環中。與傳統新聞報道以純文本形式鋪成新聞故事情節發展不同的是,數據新聞以不同的互動模式幫助讀者有選擇地進入新聞現場,營造一種“缺席的在場”的可能性。盡管數據新聞的互動敘事背后仍然隱藏了作者預設的敘事線索與結構路徑,似乎羅蘭·巴特所言的“作者之死”并未成為現實,但是讀者在數據新聞互動敘事中的選擇可能性已經使得新聞故事的意義超越了原有的“告知”功能,而具備融合論證、問責、監督、體驗、參與等多種功能的可能性。
注 釋
[1]Arthur C, Analysing data is the future for journalists, says Tim Berners-Lee[EB/OL].[2010-11-22].http://www.guardian.co.uk/media/2010/nov/22/data-analysis-tim-berners-lee
[2]張超,鐘新. 新聞業的數據新聞轉向:語境、類型與理念[J]. 編輯之友, 2016(1):76-83
[3]Hewett J. Learning to teach data journalism: Innovation, influence and constraints[J]. Journalism, 2015, 17(1):231-232
[4]袁滿, 強月新. 我國數據新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2):130-135
[5]Jonathan Gray,Liliana Bounegru,Lucy Chambers.The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M].California: O'Reilly Media,2012:6
[6]曾慶香,陸佳怡,吳曉虹. 數據新聞:一種社會科學研究的新聞論證[J].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7, 24(12): 79-91, 128
[7]吳小坤. 數據新聞:理論承遞、概念適用與界定維度[J].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7(10):120-126
[8]方潔. 數據新聞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2
[9]金庚星. 論數據新聞學兩大范式的可通約性[J]. 中國報業, 2017(12):16-17
[10]張超. 數據新聞復雜敘事的四個維度[J]. 電視研究, 2018(2):38-40
[11]孟笛. 數據新聞生產特征及敘事模式:基于數據新聞獎提名作品的實證研究[J]. 當代傳播(漢文版), 2016(6):23-26
[12]Mary Lynn Young, Alfred Hermida & Johanna Fulda,What Makes for Great Data Journalism?[J].Journalism Practice, 2018,12(1), 115-135
[13]Knight, Megan.Data Journalism in the UK: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Form and Content[J].Journal of Media Practice ,2015,16 (1): 55–72
[14]任瑞娟,白貴. 數據新聞的理論與實踐:模式、發現與思考[J]. 新聞大學, 2015(3): 65-72
[15]Segel E, Heer J. Narrative Visualization: Telling Stories with Data[J].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 Computer Graphics, 2010, 16(6):1139-1148
[16]戰迪. 新聞可視化生產的敘事類型考察:基于對新浪網和新華網可視化報道的分析[J]. 新聞大學, 2018(1):9-17
[17]孟笛. 開放理念下的新聞敘事革新:以《紐約時報》數據新聞為例[J]. 新聞界, 2016(3):61-65
[18]Usher, N. Making News at The New York Times[M].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4:186
[19]Young M L, Hermida A, Fulda J. What Makes for Great Data Journalism? A content analysis of data journalism awards finalists 2012–2015[J]. Journalism Practice, 2018, 12(1): 115-135
[20]Ojo A, Heravi B. Patterns in Award Winning Data Storytelling[J]. Digital Journalism,2017(5):1-26
[21]Weber & Rall. Between data visualization and visual storytelling: the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graphic as a hybrid form, 2012 Annu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C]. Phoenix, Arizona, 2012:1-37
[22]張超. 數據新聞的交互敘事初探[J]. 新聞界, 2017(8):10-15
[23]Segel E, Heer J. Narrative Visualization: Telling Stories with Data[J].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 Computer Graphics, 2010, 16(6):1139-1148
[24]Knight, Megan. Data Journalism in the UK: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Form and Content[J].Journal of Media Practice,2015,16 (1): 55–72
[25]許向東. 數據新聞:新聞報道新模式[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7:169-170
[26]Young M L, Hermida A, Fulda J. What Makes for Great Data Journalism? A content analysis of data journalism awards finalists 2012–2015[J]. Journalism Practice, 2018, 12(1): 115-135
[27]劉濤. 西方數據新聞中的中國:一個視覺修辭分析框架[J].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6(2):5-28
[28]Marie-Laure Ryan. Beyond Myth and Metaphor:Narrative in Digital Media[J].Poetics Today,2002(4):581-609
[29]徐麗芳,曾李. 數字敘事與互動數字敘事[J]. 出版科學,2016,24(3):96-101
(收稿日期:2018-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