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超
[摘 要] 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轉型是當前國內外出版學界的研究熱點。從數字內容資源、數字學術出版平臺、開放獲取出版三個方面闡述英國大學出版社數字學術出版轉型趨勢。在內容資源上,英國大學出版社重視數字產品的開發和服務,采用數字學術內容生產方式和知識組織方法,運用元數據和知識鏈接等方式,提高數字學術內容資源的可發現性。在平臺服務上,英國大學出版社構建和優化了一系列數字學術出版平臺,這些平臺具有平臺集聚效應,形成了模塊化生產網絡和數字學術出版價值網。在學術傳播方式上,英國大學出版社提倡開放獲取出版,采用金色和綠色兩種OA模式。英國大學出版社在學術圖書開放獲取上形成了作者付費、圖書館補貼、出版社資助等商業模式。在用戶驅動模式下,我國大學出版社應當借鑒英國大學出版社數字學術出版轉型的經驗,建立數字學術出版平臺,開展學術知識服務。
[關鍵詞] 大學出版社 學術出版 英國數字出版 轉型
[中圖分類號] G23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9) 01-0099-07
1 英國大學出版社概況
英國是享譽世界的高等教育強國,擁有168所高等教育機構。其中,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在全球有著極高聲譽。2018年6月,QS全球教育集團發布的第15屆世界大學排名顯示:在全球排名前10位的高校中,英國有4所;在全球排名前100的高校中,英國占據18所,僅次于美國。英國高等教育產業化趨勢明顯,學術研究實力在世界上備受尊崇。然而,英國開辦大學出版社的高等院校并不多。據統計,英國在2004年僅有17家大學出版社[1] 。20世紀90年代以來,迫于經濟壓力和商業出版社的擠壓,英國大學出版社漸趨陷入困境。在此期間,開放大學出版社被麥格勞希爾出版集團收購,赫爾大學出版社和諾丁漢大學出版社停辦。進入21世紀后,隨著開放獲取(Open Access,OA)運動的深入,英國涌現出一批致力于開放獲取的大學出版社。學界將這些專注于出版高質量學術專著和期刊、推行開放獲取政策的出版社稱為“新型大學出版社(New University Presses,NUPs)”,以區別于牛津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等老牌大學出版社[2]。據英國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JISC)調查,2017年英國有19家新型大學出版社,預計2021年英國會有多達27家新型大學出版社[3]。 2015年以來,在學術專著銷量下滑、大學鼓勵學術專著開放獲取出版、商業出版社提高期刊訂閱費用等因素影響下,英國成立了六家完全開放獲取的大學出版社,分別是:倫敦大學學院出版社、卡迪夫大學出版社、威斯敏斯特大學出版社、白玫瑰大學出版社、金史密斯出版社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出版社。這些大學出版社依托大學圖書館,致力于人文社會科學(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SS)學術專著和學術期刊開放獲取出版。作為一種新的學術出版模式,圖書館出版進一步推動了英國新型大學出版社的發展。其中,倫敦大學學院出版社是英國第一家完全開放獲取的大學出版社,已出版48種學術專著和8種開放獲取學術期刊,涵蓋歷史學、人類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學科。
從出版歷史和出版規模來看,英國大學出版社之間差異明顯。就創辦時間而言,劍橋大學出版社和牛津大學出版社分別創建于1534年和1586年,歷史最為悠久。利物浦大學出版社和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出版業務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他大學出版社多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成立。從出版規模來看,牛津大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是當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兩家大學出版社。目前,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380種學術期刊,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300余種學術期刊,其他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期刊均不超過50種。若按出版規模對英國大學出版社進行分類,牛津大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是大型出版社,愛丁堡大學出版社和利物浦大學出版社是中型出版社,其他出版社均是小型出版社。
2 數字學術內容資源的開發
在數字時代,英國大學出版社在數字學術內容資源開發方面主要有以下特征:出版內容側重于人文社會科學,重視工具書數據庫等數字產品的開發,推出數字人文產品和服務;采用新的數字學術內容生產方式,重視對數字學術內容資源的知識組織;運用元數據和知識鏈接等方式,提高數字學術內容資源的可發現性。
2.1 出版內容側重于人文社會科學
英國大學出版社以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和期刊出版為主。作為世界排名前十位的著名綜合性高校,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然而,牛津大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側重于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圖書出版。牛津大學出版社將學術圖書分為藝術與人文、法學、醫學與健康、科學與數學、社會科學五大門類,其中三類是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劍橋大學出版社的學術圖書門類設置更為具體,在劍橋大學出版社的29個學科門類中,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有18個。英國中小型大學出版社更是專注于人文社會科學出版,政策出版社出版的9種期刊均為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阿伯丁大學出版社的4種期刊也集中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依托所在高校的學術資源,英國大學出版社在出版物學科選擇上有所側重,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出版領域。利物浦大學出版社的中世紀研究和猶太研究主題,愛丁堡大學出版社的伊斯蘭與中東研究和蘇格蘭研究主題,阿伯丁大學出版社的民俗研究主題,埃克塞特大學出版社的英國西南地區研究主題,均有著鮮明的學科特征和地域特色。
2.2 重視數字產品的開發和服務
在數字學術專著和數字學術期刊出版之外,英國大學出版社重視工具書數據庫等數字資源的開發,推出數字人文產品和服務。數字產品是近年來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的重點。目前,牛津大學出版社開發了389種在線學術數據庫,涵蓋藝術與人文、法學、醫學與健康、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學科領域。其中,藝術與人文學科126種、工具書87種、法學51種、醫學與健康103種、自然科學35種、社會科學48種。這些數據庫包括牛津國際法數據庫(Oxford Reports on International Law)、牛津格羅夫音樂數據庫(Grove Music Online)等經典數據庫。面向數字人文研究的服務是英國大學出版社新的知識服務生長點。隨著數字人文服務與研究的深入,劍橋大學出版社開發了美國歷史統計在線(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HSUS)等數字人文產品。
2.3 采用數字學術內容生產方式和知識組織方法
在數字技術推動下,英國大學出版社開始采用新的數字學術內容生產方式,重視對數字學術內容資源的知識組織。在數字學術內容生產上,大學出版社按照章節或條目進行工具書在線數據庫等數字學術出版物的組稿。這種“組塊”的模塊化內容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學術內容的生產效率,可以在數字平臺上及時上傳和更新,方便學術內容的傳播。劍橋元(Cambridge Elements)正是劍橋大學出版社為作者提供的新型學術生產方式,其篇幅為2萬至3萬字,且能在稿件接受后的12周內在線出版。出版社采用知識聚類、知識重組等多種知識組織方式來組織數字出版內容資源。牛津大學出版社在線出版的《約翰·福特全集》(The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Ford)即是采用知識聚類組織法,將約翰·福特的作品采用人物聚類的方式加以類集和序化,供學術研究人員在線閱讀和檢索。知識重組是對相關知識客體中的知識因子和知識關聯進行結構上的重新組合,形成另一種形式知識產品的過程[4]。牛津藝術史書目在線(Oxford Bibliographies in Art History)即是采用知識因子重組的方法,對藝術史相關的知識因子進行序化,形成在線書目系統。
2.4 提高數字學術內容資源的可發現性
出版高質量的內容只是出版社向讀者提供數字學術出版服務的開始,學術內容的可發現性和可用性對讀者來說至關重要。英國大學出版社運用元數據、知識鏈接方法和語義技術,實現了學術內容資源的知識鏈接和深度聚合,提高了數字學術資源的可發現性,便于學術研究者獲得多學科的高質量的學術知識。
英國大學出版社最大程度運用元數據來提高數字學術內容資源的可發現性。元數據是描述一個資源對象的屬性,以便對它進行定位、管理、發現與獲取的數據[5]。就圖書而言,元數據的著錄信息主要由題名、主要責任者、關鍵詞、出版者、相關資源、權限管理、版本信息、MARC記錄等內容構成[6]。元數據可用于數字學術出版以提高學術內容的可發現性。英國大學出版社分開存儲學術圖書的插圖等具體元數據信息,讓學術圖書最小的信息內容都可以被檢索和使用。牛津大學出版社開發的牛津指數(Oxford Index)正是利用元數據,為學術研究者提供精細化檢索服務。牛津指數創建了高質量的元數據,并將元數據標準化。在元數據和標準化分類的基礎上,牛津大學出版社索引卡(Index Cards)提供了摘要、關鍵詞等書目數據,增強了數字學術內容的可發現性,讓學術研究者可以通過主題檢索到所需的知識元。
基于元數據,知識鏈接方法和語義技術在大學出版社數字學術出版中得到廣泛使用。出版社運用知識鏈接方法將元數據自動鏈接到圖書館系統、數據庫商等第三方信息源,在大學出版社與第三方平臺之間建立起知識關聯,極大地提高了學術內容的可發現性。牛津學術專著在線(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OSO)為用戶提供智能化知識鏈接方式。讀者不僅可鏈接到所在研究機構的圖書館系統,還可以鏈接到Worldcat數據庫,發現該書在世界各地圖書館的館藏情況。牛津學術專著在線采用數字技術對數字學術圖書參考文獻做了智能處理,每條參考文獻均可鏈接到數據庫,便于讀者發現新的知識。劍橋大學出版社也采用知識鏈接方法,運用開放鏈接(OpenURL)和基于DOI的開放式參考文獻鏈接系統CrossRef,將參考文獻鏈接到JSTOR等數據庫,實現學術資源的跨平臺鏈接。同時,劍橋大學出版社也將引文鏈接到劍橋大學圖書館系統和谷歌學術等平臺,方便學術研究人員直接從圖書館和學術搜索引擎獲取學術資源,提高學術內容的可發現性。正是劍橋大學出版社豐富的知識鏈接功能,劍橋元等數字學術出版物才能實現社交媒體、教學資源、數據庫等多種內容資源的鏈接,為學術研究人員提供文本、視頻、音頻等多種格式的內容資源。此外,語義技術能夠將數字學術內容中的關鍵數據進行語義標記,通過自動化鏈接將標記關聯到其他內容,進而提高學術內容的交互性和關聯性。基于語義技術,英國大學出版社提升了學術內容的檢索效率,讓學術研究者獲得良好的研究體驗。
3 數字學術出版平臺的構建和優化
數字技術的進步使得數字學術出版平臺作用凸顯。平臺的可訪問性和檢索系統的優化成為大學出版社面臨的新問題。在用戶驅動的環境下,數字出版平臺能夠增強學術內容的可發現性。出版社基于數據集成、數據和文本挖掘、語義等技術構建數字學術出版平臺,能夠使數字學術內容更容易被用戶檢索和發現,也能讓學術內容增值,產生新的知識。近年來,英國大學出版社構建和優化了一系列數字學術出版平臺。按照平臺功能和文獻類型,可將英國大學出版社數字學術出版平臺分為一站式學術資源發現平臺、數字學術專著平臺、數字人文平臺、在線工具書平臺、在線教育平臺等類型。一站式學術資源發現平臺主要有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牛津指數(Oxford Index)和劍橋大學出版社的劍橋核心(Cambridge Core);數字學術專著平臺以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University Press Scholarship Online,UPSO)最為典型,政策出版社的政策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Policy Press Scholarship Online,PPSO)、愛丁堡大學出版社的愛丁堡學術專著在線(Edinburgh Scholarship Online,ESO)、利物浦大學出版社的利物浦學術專著在線(Liverpool Scholarship Online,LSO)、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的曼徹斯特學術專著在線(Manchester Scholarship Online,MSO)均是其子平臺;在數字人文平臺上,劍橋大學出版社優勢明顯,主要平臺有莎士比亞縱覽在線(Shakespeare Survey Online,SSO)、美國歷史統計在線等;牛津大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的在線工具書平臺較為全面,主要平臺有牛津工具書在線(Oxford Handbooks Online,OHO)和劍橋手冊在線版(Cambridge Handbooks Online,CHO);就在線教育平臺而言,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法律在線教育平臺(如Law Trove)在學術界影響較大。英國大學出版社構建的數字學術出版平臺具有平臺集聚效應,形成了模塊化生產網絡和數字學術出版價值網。
英國大學出版社構建的數字學術出版平臺具有平臺集聚經濟效應。牛津指數和劍橋核心分別是牛津大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打造的集聚學術期刊、學術圖書、工具書等資源的學術資源發現平臺。牛津指數和劍橋核心為用戶提供與搜索引擎類似的簡化界面,用戶通過一次檢索即可發現出版社的數字學術資源。牛津指數擁有超過200萬項內容、30萬個頁面,打破傳統數據庫的壁壘,實現學術期刊、學術專著、工具書等資源的鏈接和聚合。劍橋核心整合了劍橋學術期刊在線(Cambridge Journals Online,CJO)、劍橋學術專著在線(Cambridge Books Online,CBO)、劍橋歷史在線(Cambridge Histories Online,CHO)、劍橋指南在線(Cambridge Companions Online,CCO)和莎士比亞縱覽在線等數字平臺,是劍橋大學出版社數字學術期刊和數字學術圖書等數字學術內容資源的聚集平臺。對于學術研究而言,學術圖書和學術期刊是互補性的學術產品,學術研究人員在利用數字學術圖書資源的同時,也需要檢索數字學術期刊數據庫。數字學術出版平臺能夠同時為數字學術圖書用戶和數字學術期刊用戶提供服務,形成雙邊市場(Two-sided Market)。數字學術圖書用戶數量的增加,也會提高數字學術期刊的平臺效用,從而讓整個數字學術出版平臺用戶增多,實現規模效應。牛津指數、劍橋核心等一站式數字平臺將出版社的數字學術圖書、數字學術期刊、工具書等學術資源整合起來,為學術研究人員提供集成化、一站式的學術服務。這種集成化的數字平臺擴大了數字學術出版服務的規模,節省了平臺構建、內容整合等環節的成本,實現了平臺內學術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形成數字學術平臺經濟效應。
英國大學出版社數字學術平臺實行模塊化運作,形成了模塊化生產網絡。以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為例,目前,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集成了牛津學術專著在線、芝加哥學術專著在線(Chicago Scholarship Online,CHSO)、康奈爾學術專著在線(Cornell Scholarship Online,CORSO)、愛丁堡學術專著在線等25個數字平臺的學術資源,平臺資源仍在不斷增加之中。作為一體化數字學術專著出版平臺,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與其他子平臺是集成而各自分離的系統。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實行模塊化運作,牛津學術專著在線、愛丁堡學術專著在線等平臺是其獨立的模塊系統,具有模塊化的特征。模塊化包括模塊分解化和模塊集中化兩個層面[7]。一方面,牛津大學出版社將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按照出版社資源分解為獨立的子平臺,實現模塊的分解。為建構學術專著在線平臺,牛津大學出版社與利物浦大學出版社、愛丁堡大學出版社等24家出版社合作,將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分解為25個子平臺。因出版社依托大學的優勢學科不同,每個平臺的圖書學科門類并不一致,由各家出版社單獨更新。另一方面,牛津大學出版社將子平臺統一起來,構成復雜的集成化的學術專著在線平臺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完成模塊的集中化。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的模塊集中化,使得該平臺能夠為用戶提供一站式學術文獻檢索服務。各子平臺根據依托高校的優勢學科來設置在線平臺的學科門類,如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學、麻省理工學院的建筑學、耶魯大學的法學等優勢學科均設置專有門類,學術資源互相補充,滿足不同學科學者的需求。作為模塊化的數字平臺,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具有動態性、獨立性等特征。就動態性而言,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能夠適應數字技術和平臺內容的變化,及時更新子平臺,添加學術專著資源;就獨立性而言,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子平臺的學科主題和內容更新,可以在遵循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界面規則和數據格式的前提下,在子平臺內部獨立完成,子平臺內容資源的更新能夠讓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自動完成更新。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通過數據庫、語義出版等技術,利用與其他出版社的合作契約關系,將子平臺連接起來,形成一種開放式的網絡學術內容生產體系。
英國大學出版社通過數字學術平臺的構建,形成數字學術出版價值網。與傳統學術出版價值鏈不同,大學出版社數字學術出版價值網是大學出版社基于數據庫、語義出版、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學術研究人員、合作出版商、學會、圖書館等利益相關者在動態鏈接、相互協作的基礎上形成的價值生成、分配、轉移和使用的關系及其結構。大學出版社數字學術出版價值網以學術研究、用戶價值為戰略出發點,以主導大學出版社為價值中樞,以具有核心能力的合作出版商為微觀基礎,以數字化平臺為架構體系。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即是大學出版社數字學術出版價值網構建的典范。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是主導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構建的價值中樞。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康奈爾大學出版社等24家具有雄厚實力的合作出版商依托所在高校優勢學科,為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貢獻了互為補充的學術專著出版資源。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始終以學術研究用戶為中心,為學術研究者提供完備的檢索、鏈接、引文導入功能。在檢索上,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支持快速檢索、高級檢索、書籍內文檢索、跨學科檢索,用戶不僅可以按學科、主題進行檢索,還可進行跨庫檢索,交叉式檢索所有圖書的全文;在鏈接上,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提供面向用戶的鏈接功能,學術研究者可將參考文獻中的期刊論文、學術著作直接鏈接到數據庫或圖書館書目系統;在引文導入上,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支持自動導出引文至EndNote等文獻管理軟件。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為學術研究者提供的檢索、鏈接等功能,極大地提高了學術研究人員的學術效率,增加了用戶黏性,進而為大學出版社帶來豐厚的利潤。此外,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也為圖書館等利益相關者提供學術服務。就圖書館而言,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提供COUNTER標準使用統計,便于圖書館員隨時跟蹤、統計資源使用流量,同時也提供 MARC格式數據,便于圖書館館藏管理。正是牛津大學出版社采用價值網思想,才能在專業學術分工的模式下,將世界范圍內的著名大學出版社優勢學術專著資源組合起來,整合學術資源,共同為學術研究人員創造價值。在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在線構建的學術專著內容與服務網絡中,子平臺成員共同創造了規模化系統化的學術和經濟價值。
4 采用開放獲取出版模式
開放獲取是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為了推動科研成果更為廣泛地傳播而采取的行動,其目的是利用互聯網推進科學交流與出版,提升科學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 英國大學出版社大都支持開放獲取,采用金色OA和綠色OA(自存儲)兩種方式,使學術內容可以在互聯網上免費獲取。開放獲取出版進一步提升了大學出版社的影響力,促進了大學出版社的數字學術出版轉型。英國大學出版社開放獲取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獨立且差異化的OA政策體系、多元的開放獲取商業模式、重視開放獲取研究與合作。
4.1 獨立且差異化的OA政策體系
英國大學出版社支持金色和綠色兩種OA模式。一些出版社推出了專門的OA政策體系,如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的牛津開放獲取(Oxford Open),劍橋大學出版社的劍橋開放獲取(Cambridge Open),愛丁堡大學出版社的愛丁堡開放獲取(Edinburgh Open),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的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開放獲取(MUP Open)等。
4.1.1 金色OA政策
對于金色OA的學術期刊,作者(所在機構或資助者)通常需要支付論文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費用因出版社而異,一般在2500英鎊以內。出版社在論文處理費收取模式上較為靈活,采用折扣、預付款和機構會員模式來收取數額不等的費用。大學出版社多采用混合開放獲取模式,較少出版完全OA的期刊。出版社通過署名(CC BY)、署名-非商業性使用(CC BY-NC)、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CC BY-NC-SA)和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CC BY-NC-ND)四種類型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向讀者免費提供學術期刊內容。不同出版社采用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有所區別。牛津大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均提供三種知識共享許可協議供作者選擇,牛津大學出版社采用CC BY、CC BY-NC和 CC BY-NC-ND三種許可協議,而劍橋大學出版社采用CC BY、CC BY-NC-SA和CC BY-NC-ND三種許可協議。然而,大多數出版社只提供一種知識共享許可協議,如政策出版社和利物浦大學出版社僅采用CC BY許可協議。
在金色OA模式下,學術期刊和STEM出版領域能夠獲得充足的經費來支付出版費用。然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致力于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專著出版的大學出版社在開放獲取方面進展緩慢[8]。近年來,學術專著OA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快速發展。作為學術專著出版重鎮,英國大學出版社在學術專著OA出版上進展迅速。2011年前后,英國大學出版社開始提供學術專著OA出版服務。出版社對學術專著實行較為嚴格的開放獲取政策,在學術專著出版類型、知識共享許可協議、圖書出版費等方面做出嚴格規定。就出版類型而言,大部分出版社不支持教材和工具書等出版物OA出版。劍橋大學出版社僅支持介于學術專著和學術期刊之間的“劍橋元”開放獲取出版。就知識共享許可協議而言,英國大學出版社實行比學術期刊更為嚴格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出版社禁止學術專著的改編和商業使用,主要采用署名-非商業性使用(CC BY-NC)和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CC BY-NC-ND)兩種知識共享許可協議。此外,出版社對學術專著字數做出限制,并向作者收取高額的圖書處理費。大多數出版社規定學術專著不得超過10萬或12萬字,且對書稿中的圖片數量做出嚴格要求。以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為例,若出版一本12萬字的學術專著,圖書處理費高達9850英磅。在學術專著出版后,出版社將學術專著數字內容托管在歐洲開放獲取出版網絡圖書館(OAPEN Library)、開放獲取圖書目錄(DOAB)、谷歌圖書、JSTOR等平臺,供讀者免費下載使用。
4.1.2 綠色OA政策
英國大學出版社支持學術期刊和學術專著綠色OA。相對于金色OA而言,出版社的綠色OA政策更為嚴格。在學術期刊綠色OA模式下,作者可以將論文存儲在知識庫(包括機構知識庫和主題知識庫)中。然而,英國大學出版社對綠色OA的論文版本、保密期、知識庫類型等采用差異化規定。就論文版本而言,一些出版社允許存儲最終版本或記錄版本,另一些出版社則僅允許存儲作者原稿或已錄用稿件。牛津大學出版社規定在論文出版后,作者有權將論文最終版本或記錄版本存入知識庫。利物浦大學出版社和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僅支持作者將已錄用稿件存儲,不能采用最終版本存檔。愛丁堡大學出版社更為寬松,允許自存儲作者原稿、已錄用稿件和記錄版本三種類型的論文版本。就保密期而言,考慮到期刊主題、論文版本和存儲知識庫類型不同,出版社設置了差異化的保密期。一般而言,老牌出版社的保密期較短。劍橋大學出版社針對不同學科的期刊設置了不同的保密期,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無保密期,科技類期刊保密期為6個月。愛丁堡大學出版社根據論文版本和存儲知識庫類型來設置保密期,作者原稿可隨時在個人或機構網站、機構知識庫和主題知識庫中自存儲,而已錄用稿件在非商業主題知識庫存儲則需在出版1年以后。利物浦大學出版社論文保密期相對較長,為論文在線出版后24個月。就知識庫類型而言,劍橋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規定較為寬松。劍橋大學出版社支持個人網站、機構和主題知識庫、社交網站,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支持作者在個人網站、機構知識庫或非商業主題知識庫中自存儲,牛津大學出版社允許作者在機構知識庫和學科知識庫(如PMC)中存儲論文。愛丁堡大學出版社和利物浦大學出版社對知識庫類型規定較為嚴格,前者僅支持非盈利性的主題知識庫,后者僅允許將論文存檔在非盈利性質的機構知識庫中。
英國大學出版社支持學術專著綠色OA,允許作者自存儲,但在專著版本、保密期和知識庫類型上要求更為嚴格。不同出版社對綠色OA版本規定不盡相同。劍橋大學出版社綠色OA版本類型較多,允許作者將評審中的書稿、錄用的書稿和最終版本存儲到個人網站、機構和主題知識庫和社交網絡。利物浦大學出版社規定作者只能存儲預印本(Pre-publisher Version)。就保密期而言,出版社要求學術專著出版6個月以后才能自存儲。劍橋大學出版社不同版本有著不同的保密期,評審中的書稿無保密期限制,錄用的書稿和最終版本在出版6個月后才可進行自存儲但僅開放一章內容。利物浦大學出版社保密期為24個月,愛丁堡大學出版社保密期則高達36個月。就知識庫類型而言,大多數出版社允許作者將學術專著在非盈利性質的機構知識庫或主題知識庫存檔,且只能存儲一章內容。劍橋大學出版社和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允許作者將專著電子版存儲在個人網站和社交媒體網站。
4.2多元的開放獲取商業模式
英國大學出版社在學術專著開放獲取上形成了作者付費、圖書館補貼、出版社資助等商業模式。除作者、大學或科研資助機構向出版社支付圖書處理費外,英國大學出版社開始嘗試圖書館補貼模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英國的知識解鎖(Knowledge Unlatched)項目。該項目由大學出版社向參與項目的圖書館提供學術專著書目或在線版本,圖書館選購并分攤費用,而后出版社將學術專著開放獲取。英國大學出版社積極參與知識解鎖項目,利物浦大學出版社是第一家注冊知識解鎖項目的出版社,愛丁堡大學出版社將開放獲取版本和元數據提交給知識解鎖開放服務系統使用。此外,英國大學出版社也為學術專著OA提供資助。利物浦大學出版社建立了開放獲取作者基金,以支持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研究人員學術專著開放獲取出版。
4.3 重視開放獲取研究與合作
英國大學出版社歷來重視開放獲取研究與合作,與英國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歐洲開放獲取出版網絡等進行合作調查研究。牛津大學出版社不僅參與開放獲取出版研究項目SOAP、PEER和OAPEN,還加入開放獲取學術出版商協會(OASPA),主導學術與專業出版者協會(ALPSP)相關課程設計。
有關開放獲取的調查研究能夠讓大學出版社認識到在開放獲取出版中的優勢和不足,科學地制定開放獲取出版政策,進而推動大學出版社開放獲取出版。2010年,英國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聯合藝術與人文研究理事會(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AHRC)啟動歐洲開放獲取出版網絡英國項目(OAPEN-UK)。歐洲開放獲取出版網絡英國項目通過與出版社合作研究,于2016年1月出版研究報告《人文社會科學專著開放獲取五年研究》,為人文社會科學專著開放獲取出版提供研究數據和發展建議。牛津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利物浦大學出版社等大學出版社均參與OAPEN-UK項目,并成為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
5 結 語
英國大學出版社數字學術出版轉型對我國大學出版社具有借鑒意義。筆者認為,在用戶驅動模式下,我國大學出版社應集聚出版資源,建立數字學術出版平臺,開展學術知識服務,進一步推動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服務轉型升級。一方面,當前學術研究人員多元化和精細化的知識需求,迫切需要集聚期刊、圖書等多種文獻類型的數字學術出版平臺。數字學術出版平臺能夠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利用語義出版、增強型出版等出版模式,為學術研究人員提供精細化的學術服務。我國大學出版社應在大數據等技術的輔助下,整合圖書和期刊等出版資源,建立一體化數字平臺,集中內容聚合、知識回溯、學術檢索、語義組織、學術評價、數據服務等功能,進而形成數字學術出版價值網。另一方面,我國大學出版社應借鑒英國大學出版社的經驗,在學術內容生產、開放獲取等方面探索新型的知識服務方式。在學術內容生產上,我國大學出版社可為研究人員提供類似于“劍橋元”的新型學術出版模式,促進學術內容的快速傳播。在開放獲取方面,我國大學出版社在學術圖書和學術期刊OA領域尚處于探索階段,學術資源開放獲取率不夠,學術內容主要依托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技術服務商建構的平臺向圖書館和研究人員提供付費服務。我國大學出版社應吸收英國大學出版社開放獲取經驗,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大學出版社的開放獲取政策,增加學術內容的可見性和可發現性,提升用戶對學術內容的使用率,進而推動學術內容的傳播。
注 釋
[1]Hardy, R., & Oppenheim, C. Research on university presses: An overview of UK university presses[J].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04,20(2):18–31
[2]Andrew Lockett, Lara Speicher. New university presses in the UK: Accessing a mission[J]. Learned publishing,2016,29(S1):320-329
[3]Adema, J. & Stone, G. The surge in New University Presses and Academic-Led Publishing: an overview of a changing publishing ecology in the UK[J]. LIBER Quarterly,2017,27(1):97–126
[4]蔣永福,李景正.論知識組織方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1(1):4
[5]鄭雯譯,吳開華,趙陽.國外教育資源元數據標準比較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5(1):113
[6]潘云鶴.CADAL項目標準規范匯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100
[7]青木昌彥,安藤晴彥.模塊時代:新產業結構的本質[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16-18
[8]Alison Mudditt.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American university presses: A view from the left coast[J]. Learned publishing,2016,29(S1):330-334
(收稿日期:2018-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