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雯
元旦節回縣城老家陪爸媽,有一天我爸突然問我:“現在什么理財產品最賺錢啊?”
我一怔,說:“您不是一直把錢存銀行嗎,也想買理財產品了?”
爸爸沖我連連點頭,說:“小區里的人都說買理財產品比存銀行強,你媽膽子小,說等你回來問問你。你幫我們想想,現在都有什么理財產品,哪個最賺錢?”
“爸,現在市面上理財產品很多,風險大小各不相同,不能僅憑收益高低來選擇,否則有可能本錢都虧損,加上現在針對老年人理財的騙局也不少。”我鄭重地對爸爸說。看到爸爸表情變得凝重,我連忙笑著說:“我來幫您看一看吧!像您這個年紀,投資理財最重要的就是安全!”
生活中,像我爸媽這樣有投資理財需求的老年人,比比皆是。為了不給子女增加負擔,或者說盡量減輕子女的贍養壓力,擁有一定積蓄和退休金的老年人,希望通過投資理財增加收入,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保障、更豐富。他們有“閑錢”,有精力,有時間,但理財專業知識欠缺,信息獲取渠道狹窄,風險防范意識不強,容易為高額回報所誘惑,導致上當受騙。
曾經為子女撐起一片天的父母老了,如何幫助他們投資理財,讓他們安心、舒適、有品質地度過晚年生活,是子女的責任。那么,老年人投資理財到底該怎么做?子女又能在哪些方面提供幫助呢?
老年人投資理財應遵循3大原則
據新華社報道,近年來,老年人投資理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因為在曝光的很多投資理財騙局中,最受傷的往往是老年人。一些不法分子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特性設計各種騙局,以投資理財的名義,騙取老年人的養老錢、“棺材本”,導致了不少家庭悲劇。
各種詐騙手段可謂花樣百出,特別是一些犯罪團伙采取公司化模式運營,比如針對“空巢老人”設“溫情陷阱”,業務員提著水果和禮品登門拜訪,給老人削蘋果、做按摩,聊家常,安排免費體檢,關心日常生活,獲得老人信任后再推薦所謂理財產品;比如組織實地考察旅游,通過所謂宣講會和推介會增強迷惑性,大肆蒙騙老年人;比如假借慈善、扶貧、創新、新農村建設、軍民融合等名義,扭曲國家有關政策,進行非法集資,老年人往往容易放松警惕而受騙。
對于老年人群體來講,投資理財要遵循這3大原則:
首先,安全第一,風險可控。高收益往往伴隨高風險,一般情況下,老年人從年齡角度而言,很難經受投資上的重大虧損了,所以要把投資渠道的安全性放在首位,以穩妥收益為主。
打個比方,一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和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年人,一年之內他們的本金都虧損30%,帶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對于年輕人來說,他未來還有收入,也可以等資本市場回暖時逢低買入,還有充足的時間把它賺回來;對于老年人來說,他可能沒有機會等到資本市場的回升,也沒有后續資金來補倉了。
所以,投資波動性一定要低,大漲大跌的單一投資方式比如購買股票或者單一投資品種,都不適合普通老年人。所謂風險可控,就是投資的漲跌幅度不能太大,如果一年之內的跌漲幅超過了15%,就不是適合老年人的理財產品,原因就是前面所說的時間成本問題。
第二,合理配置,流動性強。對老年人來說,流動性差的投資都不是好的選擇。比如投資樓市,資金容易被套牢,萬一急需用錢怎么辦?畢竟老年人生病住院等意外情況出現的概率相對較高,投資理財時必須考慮資金支取的方便靈活。買那種5年、10年一返還的理財型保險產品,就更不合適了,因為這類產品如果提前贖回,非但不會有什么收益,連本金都有損失。
一般來說,老年人收入來源變少,支出性的活動不變或者更多,比如看病、旅游。要過有品質的晚年生活,可能會因為每月退休金不夠而動用積蓄來填補,這就要求資金有較高的流動性。
第三,穩健增值,跑贏通脹。意思就是要讓資金相對保值增值,而并非快速增長。要做到保值,把錢放銀行存定期,豈不更好?老年人確實偏好把錢存銀行吃利息,原因無外乎這3個:把錢放在銀行最放心,理財產品太多卻看不懂,上當受騙的例子太多不敢輕舉妄動。
手上有一筆退休金的老年人現在也是很受銀行歡迎的客戶。因為比起還在存錢的年輕人,老年人的閑錢更多。不過,銀行除了固定的存款業務外,也會銷售基金、債券、保險等產品,風險大不相同,老年人要學會分辨,也不要將資金在銀行內部“搬來搬去”,那也是要出“申購費”的。
考慮到通脹問題,要真正做到保值增值,也不能太過傳統和保守,可以采取穩健型、多元化的投資方式,例如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債券、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等。打個比方,100萬資金,如果配置一個保守的投資組合,也許能花上20年;購買貨幣基金可能能花15年;銀行定存可能10年就花完了。
對老年人投資理財的具體建議
綜合這3個原則,對老年人投資理財的具體建議就是:
把資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為6個月的生活所需費用,這部分資金用來買貨幣基金,貨幣基金的流動性比銀行定存要強得多,一般最多T+1就可提現,收益比銀行存款高。
另一部分,也就是除了6個月生活費用之外的資金,投資一個公募基金組合。這是最適合老年人投資理財的渠道,千萬不要做私募。這個組合基金的波動性控制在6%~8%,虧也不會對本金造成太大傷害,賺的話可以達到6%~8%,也不錯了。然后根據生活支出的需求,定期贖回到貨幣基金,資金可以在公募基金組合和貨幣基金之間隨時流動轉換。
舉個例子,未來6個月的生活費用大概4萬元,這筆錢放在貨幣基金里,其他錢放進公募基金組合。3個月后支出了2萬元,就要補充2萬元生活費了,于是從公募基金組合投資款里每3個月定期贖回2萬元,轉到貨幣基金里。而貨幣基金的錢隨時可以提現到自己銀行卡里。這樣的方式既保證了資金的活力,有流動性,又能戰勝通脹,同時風險也可控。
這里要給老年人提個醒,一是盡量不炒股,因為專業要求很高,漲跌起伏很大,對老年人的資金和身心都不大有利;二是盡量少買股票型基金和指數型基金,因為兩者投資標的都是股票,波動太大,屬于高風險投資;三是謹慎購買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這類產品是掛鉤資產,如股票、外匯、貴金屬,資產價值是不斷變動的,受益不固定,風險也不小;四是投資信托產品要留心,打破了“剛性兌付”的信托產品,一般投資門檻在100萬以上,一旦出問題損失會很大。
子女如何幫助年老父母打理養老錢?
筆者剛才對老年人投資理財的具體建議,操作流程在年輕人看來肯定不難,在手機上就可以輕松搞定。但對于部分老年人尤其是不大懂電腦、不怎么會操作手機的老年人來說,資金轉來轉去的也許就太過復雜。這個時候,子女的幫助就很重要了!
由于前文所提到的老年人自身的一些特性,使得他們在投資理財時要么過于保守,要么容易為高收益誘惑,尤其后者更讓人擔心。所以,作為兒女的我們,要盡量多陪伴老人,常回家看看,多和他們溝通交流,讓他們學會理財、安全理財,為他們辨別“地雷”、掃除“陷阱”,安享晚年。那么,子女在幫助父母投資理財時,應該怎么做呢?
一是了解他們的擔心,關注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父母年紀大了,一般來說風險承受能力不是很強,他們擔心的是虧損,害怕的是被騙。
二是多向他們普及理財知識,增強風險范防意識。在聊家常的時候,可以跟父母聊聊資金的配置,每次不用介紹太多,越多越糊涂,反而引起他們焦慮。當父母提到有人推銷理財產品或投資項目時,應該和他們一起分析、判斷,辨別真偽。
三是勸告他們別貪“小便宜”,不要參加那些所謂的免費活動。在小區、公園等地,填個表格就能免費領取牙膏、保溫杯、藥品之類的“小恩小惠”活動要倍加留意。不是政府舉辦,而是一些公司和五花八門的社會組織舉辦的免費的講座、體檢、旅游、實地參觀等活動,不要參加;一些不法分子常常拉大旗作虎皮,打著政府機構的牌子或公益活動的幌子,要學會分辨。
老年人之所以成為投資理財騙局中上當最多的人群,除了自身客觀原因,另外就是來自家庭和社會關懷的不足,同樣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國家老齡委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鄉老年家庭空巢率已近50%,有的大中城市甚至達到70%。長期和兒女分開或者被親人疏忽,造成老人的情感饑渴,他們希望交流和被關懷的心理訴求很難得到滿足,一些兒女覺得“自己說話父母聽不進去”,某種程度上也是交流不足造成的。一些老年人在推銷人員那里獲得了表面上的尊重與呵護,特別容易降低對風險的警惕性。另外,還有一些老年人長期與社會脫離,把理財、投資等行為當作與社會發生有效聯系的一種方式,但因為知識和認知能力不足,給詐騙分子鉆了空子。
最后想說的是,老年人應當改變一些陳舊的消費觀念,不能只考慮如何為子女攢錢或減輕困難而過于節約,應該把自己的積蓄用于改善日常生活、參加文體活動、保養身體和防治疾病等方面,提高晚年生活質量,保持身心健康,其實這樣做就是在為子女著想,減輕他們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