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了構建四川少數民族文獻建設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義,探討西南地區民族文獻建設的基本內容、存在問題和建設目標。
關鍵詞:四川少數民族;地方文獻;數據庫
Abstract:The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ichuan ethnic document resources in minority regions, and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of fundamental strategy of minority documents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ichuan minority ;local ethnic document ;resource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創造了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方民族文獻資源是了解和研究民族地區藝術、生產、歷史和現狀的主要情報來源,蘊含著豐富的信息資源和開發價值。民族文獻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它的收集與開發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迅速發展以及人們之間交往的日益增多,使得各類文獻呈幾何數急劇增長。而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更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和傳播。“數字化寫作、數字化出版、數字化復制”,數字化、網絡化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閱讀方式的重要特點。
在讀者對民族文獻信息需求日益增長的情況下,由于種種客觀和主觀因素的限制,四川民族地區的民族文獻建設事業基礎薄弱。目前四川關于少數民族研究文獻方面的工作還未大規模開展,與其他省份各民族研究文獻迅速涌現的局面極不適應,客觀上造成了信息不對稱,這也阻礙有關民族研究進展。聯合各學術單位及相關部門建立特色文獻資源庫勢在必行。
1 目前四川民族地區在民族文獻的收集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1 民族文獻資源檢索困難
由于少數民族文獻分散,搜集整理難度大。少數民族文獻主要分為三類:少數民族古文字文獻、少數民族文字文獻、少數民族口傳文獻。其中少數民族用口耳相傳和用簡易圖形符號記錄形成的口傳文獻具有豐富性、群眾性、口頭性、承傳性、變異性的特點。搜集整理具有難度。隨著時代發展,對于少數民族文獻的特殊性,所有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圖形、符號、聲頻、音頻、縮微文獻、電子文獻等都應納入少數民族文獻資源概念中來。[2]檢索系統尚未建設,因此少數民族文獻檢索工作大部分停留在手動檢索階段。
1.2 利用率低下,未能發揮其價值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是中國藏區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德格印經院始建于雍正年間,至今已經有288年歷史。院藏各類典籍830余部,木刻印版27萬余塊,卷中浩瀚的印版、典籍對于研究藏族歷史、政治、經濟、宗教、醫學、科技、文學、藝術等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德格印經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廣博、門類最齊全、完備而嚴格的管理、原材料制作考究,精湛的刻工技藝,高質量的印刷,以及對建筑壁畫、刻版及其他文物的全面保護在藏區三大印經院中位居首位。然而由于地處偏遠,涉及文獻資源的數量及種類的龐雜。如何將這些民族文獻用現代化技術存貯開發,向自動化方向發展,從而文獻結構網絡化,民族文獻檢索手段現代化,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1.3 相關民族文獻檢索人員缺乏相應知識
民族文獻人員不僅應該具備圖書館學、情報學、民族學、更應具備民族專業知識,以及一定程度的民族語文水平。民族文獻檢索人員業務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文獻檢索的直接效果。民族文獻隊伍的建設需要培養更多高素質雙語人才,跨語言人才。相關民族文獻檢索中加強對少數民族文獻檢索人員的素質培訓是當務之急。
1.4 民族文獻的計算機處理技術建設與人才開發不到位
民族學科的發展研究是以收集、整理、研究、分析豐富的民族學科知識為基礎,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源中,建立完善的信息資源檢索庫,以計算機處理技術建立健全檢索系統,這對于提高科研效率、積極開展科研工作是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大力發展計算機檢索系統的開發和利用,同時應熟悉、掌握檢索工具的用法、準確全面地向用戶提供有關少數民族文獻。綜合運用語言學、語音學、民族學、統計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等理論和技術,研究和開發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為民族文獻工作的現代化、信息化的全面開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2 四川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的地域特征與文化背景
四川的少數民族分布眾多,四川是一個多民族省份,也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有彝、藏、羌、苗、回、土家等14個世居少數民族。四川少數民族人口有408.76萬人。其中,彝族185萬,藏族125萬,羌族25萬,苗族15萬,回族10萬。此外,上萬人的少數民族還有蒙古族、傈僳族、滿族和納西族。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時,少數民族總人口數達490.8萬人。2010年人口在2萬以上的少數民族有7個,即彝族、藏族、羌族、回族、土家族、蒙古族、傈傈族,共482.3萬人,其中彝族、藏族、羌族占四川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98.3%。另外四川少數民族人口地區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為成都、攀枝花、綿陽、阿壩、甘孜州、涼山。市州少數民族人口均在10萬以上,總數達456.1萬人,占到四川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92.9%。在如此龐大的人口數據下,建立四川省民族文獻資源中心,要充分發揮館藏優勢,就要盡全收集四川省的正式出版物和有關四川省的地方民族文獻,特別要把收集四川少數民族文獻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以四川境內彝族畢摩文化為例,該文化屬于宗教文化,和民眾文化相互區別又相互影響。在彝語里“畢”是指念誦經文,“摩”是指使者與溝通者,“畢摩”在彝語里是指通過念誦經文與神溝通的特殊使者。四川涼山州美姑縣至今還完整地保持著畢摩文化。畢摩經書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天文、氣象等方面。畢摩文化不僅是彝族人民最為寶貴的精神食糧和文化財富,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建設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獻資源庫,是對少數民族文獻遺產的保護與搶救,也是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繼承。
3 建設四川少數民族地方文獻數據庫的意義
3.1 有利于少數民族文獻的開發利用
民族文獻所包含內容包羅萬象、有豐富的宗教經典、歷史風俗、文學文獻、自然科學針對經驗總結,也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一個資源寶庫。
3.2 有利于對民族文化的搶救與保護利用
開發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形成特色服務。為研究者提供信息資源。盡可能全面系統地梳理四川地區民族研究的成果,為當代研究民族文化的學者提供較為詳盡的參考資料,實現學術上的“知識共享”。
3.3 有利于民族學的研究
隨著經濟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公共圖書館的民族文獻收藏需要體現該地區深厚的民族文化沉淀,要突出該地區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四川民族地區往往具有風光名勝又具有歷史文化的積淀。有效收集利用民族文獻、并且對所收集的民族文獻進行二次加工、形成內容豐富的二次文獻。然而目前針對本身少數民族地區的二次民族文獻無疑是十分匱乏的。如何傳承宣傳優秀的民族文化、弘揚優良的人文傳統,是公共圖書館值得思考的問題。
4 四川少數民族文獻建設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4.1 四川少數民族出版社近年民族文獻出版情況
創建于1953年的四川民族出版社已用藏、彝、漢等三種文字編輯出版了各類圖書共一萬余種、2億多冊,內容設計民族學、人類學、文學、歷史、地理、生物、教育、天文歷算、民族文獻古籍、科普等眾多門類。其中藏文版圖書《噶當文集》獲首屆政府獎圖書獎,彝文版圖書《滇川黔桂彝文字集》獲提名獎。
4.2 建立專題資料匯編
專著、報刊、圖片,縮微品等音頻視頻資料,最大限度的將特色文獻資源發揮最大作用,多層次多渠道地為民族經濟文化事業服務。有目的的收集有關少數民族歷史、經濟、社會形態、語言文字等多種形態的多種文獻。收集和保護民族文獻,有利于更好地保存文化資源。少數民族文獻具有豐富性和多元性。對四川少數民族文化古籍的搶救、民族教育、經濟、宗教人文和自然旅游、民俗文化等領域形成自己的品牌。
4.3 建立專題型數據庫
如根據民族文字種類建立藏文數據庫,彝文數據庫。或依語言、音樂、詩歌、舞蹈等類型建設數據庫。民族地區特色文獻數據庫的建設不應僅以地區性圖書館、學術圖書館為力量,更應聯合公共圖書館,建立一個完善的地方文獻網絡。聯合本省的優質資源、編制系統性民族文獻目錄。提高民族文獻的收集效率。
4.4 提供先進的設備及優秀的專業人才,民族地方文獻數據庫的物質及技術人才方面的保證
民族文獻由于其特殊的性質,除國家公開出版的有關刊物外,還有大部分文獻屬于民間文獻。即非正式的出版物,文獻資料表現形式上的千姿百態。如藏傳佛教的相關佛經手抄本、鎏金藏經等非本民族的人很難體會到其文本的特殊性。對于民族文獻資料的定義,不僅僅限于是本民族的語言文字,也不限于本民族的著作中。民族文獻應從廣義上考慮。[1]凡是涉及討論少數民族問題的著作也應該收錄到民族文獻中來。這就要求民族文獻數據收集人才要有博采眾家之長的意識。不僅考慮到民族文獻本身所蘊含的民族性、實用性,更要廣納博收,具備大局性、前瞻性。相關圖片、文檔、地方性報刊、檔案等都可以納入民族文獻資源中來。
對于所收集到的文獻資源進行規范加工、標注、著錄和提供數字化服務。因此培養吸收高素質的民族雙語人才到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中來是十分必要的。
與高校聯合建立實習實踐就業基地,培養地方性、民族性、實用性的人才,開辟實習、實踐就業通道。培養雙語人才,做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助推者、引領者。形成較為完整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使專業人才能在文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4]
4.5 最大限度地聯合各單位信息資源數據庫
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信息資源共知共享。要根據四川地區的民族特色,開發建設民族特色的文獻資源。對各高校、各管理和研究民族事務的單位進行協調,克服相互獨立、分散發展、重復建設的現象。建立起四川少數民族信息數據庫。力求發揮少數民族文獻資源的最大利用,多層次、多渠道地為民族經濟文化事業服務。促進先進民族文化的有效輸出和傳播。[3]
5 結語
公共圖書館應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發掘和整理民族文化遺產,促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推動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好對四川省民族文獻的開發利用,充分挖掘民族文獻資源,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四川民族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使我省優秀民族文化走出省,跨出省。
參考文獻
[1]包和平,李曉秋.論蒙漢雜居地區圖書館的民族文獻工作[J].中國少數民族圖書館研究,1992.
[2]張次第.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建設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5).
[3]谷遇春,朱常菊.論湘西民族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設[A].民族圖書館學研究(三)第九次全國民族地區圖書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
[4]李繼曉.論少數民族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建設[J].圖書館學刊,2012,(4).
作者簡介
張元(1987-),女,本科,館員,四川省圖書館地方文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