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圖書館法為我國公共圖書館建設提供了系統全面的法律制度體系框架,對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圖書館;法治;建設
公共圖書館法旨在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功能,保證公民基本文化權益,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無疑給新時期的公共圖書館建設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圖書館應當承擔起創新文化服務理念與模式的重擔。探究新時期圖書館法治建設問題,對推動圖書館事業發展,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1 慨述
公共圖書館法內容主要包括加強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公共圖書館運行管理制度、進一步發揮公共圖書館服務功能以及鼓勵各方參與公共圖書館事業,其推行的目的在于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手段促進公共圖書館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同時,公共圖書館法從法定條件、設施建設、經費等各方面強調了政府保障職責,促進公共圖書館向城鄉基層延伸發展,也明確了公共圖書館與現代科技融合的發展方向,規定了公共圖書館與政府在數字化、網絡化建設中的重要工作。圖書館建設發展中長期存在的“誰來管、誰來建、誰來讀”等現實問題都將得到有效解決。公共圖書館設施陳舊、數量不足、管理缺乏等問題都將有更明確的答案。而我國公共圖書館近年來卻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向社會宣告了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大力支持,也展現出了圖書館由傳統服務模式向現代服務轉型的時代需求。
2 公共圖書館法法治建設要素
1)供給要素。公共圖書館作為建設轉型以及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其承擔著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擔,公共圖書館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是公共服務的基礎,也是當前書香社會建設的重要部分。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設施,也是公共圖書館法中的法治建設主體。公共圖書館法的實施向圖書館主體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圖書館員隊伍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強化素質建設,不斷吸收與借鑒行業先進經驗與成果;要求圖書館加強環境等各方面建設,提升管理服務效能,為社會公眾提供更豐富的服務內容與形式。因此公共圖書館作為主體應以圖書館相關行業為主導,基于公共圖書館法充分調動圖書館內部各個要素互相配合協調,以人力、財力與物力等載體,全面展現圖書館行業動力與活力。
2)服務要素。對于現代公共圖書館而言,其服務的主體為社會公眾,因此無論何時,圖書館都需將服務因素置于重要地位,考慮如何方便讀者用戶,如何為公眾提供多樣化便捷服務。但就現狀來看,近年來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雖然取得飛速進展,在公眾服務、文化權益保障等方面承擔了重要職責,但其服務要素仍待進一步完善,如在農村地區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職能尚未充分展現,服務效能與服務質量較低。而公共圖書館法在人員、資金等方面都對基層圖書館發展建設進行了明確規定,帶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進一步推動了公共圖書館法治建設的服務要素的完善。
3 公共圖書館法圖書館法治建設
1)創新服務內容模式。文化服務是公共圖書館的主要功能,也是公共圖書館的軟實力。在公共圖書館法推行的文化事業發展背景下,圖書館需進一步推動服務功能轉型,實現由傳統圖書借閱服務功能向文化推廣交流的深度發展。對服務內容,應面向公眾需求,充分基于自身優勢實現特色化、個性化服務。如舉辦面向不同受眾群體的專題培訓講座;下基層為群眾開展科普知識宣傳;進入企業開展職業發展規劃指導;開展愛心幫扶公益活動;舉辦各類讀書沙龍、主題閱讀、講座等相關活動,傳授閱讀經驗,培養閱讀興趣,推廣全民閱讀等,使圖書館服務內容做到融閱讀、交流、視聽等于一體,同時代接軌,滿足當前公眾的具體需求。此外,積極探索“圖書館+”發展戰略,積極將公共文化服務元素滲透到各個行業與領域,延伸服務,拓展功能,構建起城鄉文化服務客廳與文化便利店。因此公共圖書館需進一步健全基礎設施,構建開放式結構,如發展汽車圖書館、購物中心圖書館、地鐵圖書館等形式,充分發揮區域文化服務中心平臺的重要作用,用“圖書館+”與“互聯網+”成就全民閱讀服務。
2)搭建開放共享平臺。基于公共圖書館法對圖書館的文化服務新需求,公共圖書館需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促進社會參與,搭建起開放共享的文化服務推廣平臺。首先,公共圖書館應主動出擊,有效聯合各類平臺,關注不同受眾群體,針對性開展閱讀推廣服務,深入參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按主體、分層次實施文化服務活動,橫向延伸服務;同時,以合作互助機制為紐帶,以公共圖書館為主體,實現社會廣泛合作參與,引導與整合文化教育機構、企業、社會媒體平臺等文化服務力量,構建文化服務推廣聯盟;加強與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高校、社區街道等合作,推動服務體系創新;鼓勵公民、法人等組織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鼓勵“眾籌”型社會參與,協助社會組織自籌資金建立公共圖書館,全面延伸公共圖書館服務半徑,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便捷化與均等化。此外,績效評估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監管的重要手段。圖書館需基于公共圖書館法規定,構建系統科學全面的績效評估體系,明確規定公共圖書館需提升服務水平,構建投訴渠道與反饋機制,積極聽取群眾意見,接受社會監督。圖書館也應做到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與手段,廣泛征詢公眾文化服務需求,引導廣大群眾評價圖書館文化服務效能,進一步倒逼圖書館創新文化服務內容與方式,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公共圖書館法進一步推動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的體系化、時代化與專業化建設。在公共圖書館法的引領下,面對公共文化事業提出的新要求,公共圖書館應將法治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從管理體系、服務內容形式等多角度出發,構建全面、系統的法治建設體系,滿足新時期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的時代需求,為推進文化事業改革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于良芝,陸秀萍.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建設的法律保障:法定建設主體及相關問題[J].圖書情報工作,2013(7)31.
[2]郭文寧.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視野下的圖書館法治建設[J].蘭臺世界,2015(13):68-70.
[3]孫成珂.公共圖書館服務科學發展的原則與關鍵要素[J].圖書館學刊,2012(12):82-83.
[4]邱冠華,于良芝.覆蓋全社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模式、技術支撐與方案[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胡俊德(1967-),男,漢,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大專(文秘),寧夏教育學院,中級(館員),內蒙古阿拉善盟圖書館,研究方向:圖書館法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建設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