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浩杰
摘 要:隨著社會進步與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博物館觀眾的位置出現了變化,他們由被動變為主動,在公共文化語境當中,加強我國博物館觀眾主體性的研究至關重要,其對博物館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產生著推動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公共文化語境中博物館觀眾的主體性,期望為未來的有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共文化語境;博物館;觀眾;主體性
1 博物館觀眾從參觀個體轉變為承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社會關系
1.1 拉康:主體不再是個人實體,是一種與他者的關系
主體概念由之前的封閉不斷向開放所轉變,對于生理機能并不完全的嬰兒而言,他們可以根據鏡子中的影像感到自我滿足,進而獲得統一性。但是,嬰兒和鏡中任務呈現了聯想關系,這便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統一。基于此,主體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實體框架,其是在關聯過程中形成的,而他者也在此形成當中產生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體在通過自我和鏡像處在統一狀態的情況下,嬰兒期望可以建立自身和他者之間的關聯性,這樣主體經過他者的認同不斷建構自身。主體應該經過和生存環境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把他者當做是參照獲得自我肯定。拉康欲望重視外部環境對內在認知所產生的影響,其主體不只是狹義范圍中的個人實體,而是經過和他者之間形成的人際關系。
1.2 博物館觀眾參與自我身份塑造,與代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大他者環境緊密聯系、交織互動
在公共文化服務大環境下,我國博物館的觀眾已經由之前的客體變成了主體,由接受博物館藏品信息的人員變成了知識建構人員。他們身份的轉變打破了原始形態,其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的重要產物。根據弗洛伊德精神理論,在文化語境當中形成主體身份,應該拋去傳統形態當中的“本我”,并且不斷向著“超我”發展。自我、本我以及超我組成了重要的弗洛伊德理論,然而,拉康使用主體和他者之間存有的欲望關聯性,替代了弗洛伊德存有的意識沖動,兩者之間存有的差異性主要是“他者”的全面介入,也就是說,觀眾由封閉且孤立的認知方式當中走出來,進入到外面的環境當中找尋可以實現認同的他者。所以將博物館當做典型的公共文化服務如同鏡面,其為博物館觀眾的主體性體現了更多的可能。觀眾在走入到博物館當中的時候,要懷揣著拋棄傳統知識獲得知識建構的愿望。一方面在我國博物館的鏡像當中實現自我和“小他者”的統一性;另一方面經過感官方面的體驗不斷建構自我,變成優秀文化遺產保護以及傳承的中亞成員,這樣觀眾的認知在逐步明確的過程當中找到認同感。這個時候的觀眾不是分散性的個體,他們如同整體,變成了集合體。這樣的集合體重視觀眾和博物館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性,其對保證社會穩定產生著重要的作用。
2 觀眾的自我認同受到博物館意識形態的影響
2.1 阿爾都塞:實踐主體意識形態理論
法國路易·阿爾都塞把理論向實踐進行轉變,其表明意識形態主要是動態性行為,其并不是靜止的形態,并且在拉康鏡像概念基礎上,使用“主體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取代了“嬰兒和鏡像之間的關聯性”,為意識形態進行簡單的定義。在拉康鏡像當中,主體并不完善,其主要是經過聯想獲得自己和鏡像之間的有效統一,這樣的情況具備不穩定特點,但是企業為主體創造了更多的可塑空間。主體參與到實踐活動當中,變成了意識形態的主體,并且獲得明確的身份。基于此,出現了“雙重鏡像結構”。阿爾都塞認為主體是直接行為的重點,其處于獨特的社會關系當紅,被外界的意識所影響,所以主體應該維持實際生活的重要意義,被意識形態主體所認同以及承認。主體能夠在景象當中發現現實和未來的形象,并且隨著自我明確不斷強化,實現自己和社會整體之間的聯想統一。在這樣的情況下,博物館和觀眾之間存有的關聯性被解讀,在公共文化服務環境越來越健全的當代社會,博物館應該為觀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與此同時,其也承擔著新使命,對觀眾進行規范,這樣一方面可以實現觀眾的自我滿足,充分發揮出觀眾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所以意識形態主要是社會力量,要全面滲透在公共文化服務當中,其對促進社會進步產生著推動作用。
2.2 觀眾與博物館:雙重主體通過意識形態的鏡像結構互為反射發揮功效
博物館和觀眾之間呈現的公共關系主要是抽象概括,其是觀眾社會化的展現,與此同時,博物館應全面發揮出自身的調節作用,其一方面應該讓觀眾發揮出自身的主體性位置;另一方面意識形態應該滲透到觀眾的主體塑造過程當中,讓其把大主體的有關鏡像當做是重要的參照,在建設公共文化意識形態的過程當中實現整體性。在當前公共文化服務大環境下,博物館可以為公眾搭建一個求知的平臺,進而為人們的學習提供更好的氛圍,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博物館參觀活動當中,這便是博物館的觀眾,由個體參觀向集合體進行轉變,變成了組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成員,博物館是意識形態得以形成的重要部門其在意識形態鏡像當中十分重要。
3 觀眾的主體實踐過程需要博物館意識形態的指導
3.1 觀眾的自我認同:是一種確認,也可以是一種誤認
依照阿爾都塞的有關理論,其在意識形態當中產生十分重要的功用,其表現主要是實際體驗。博物館在我國價值體系當中占據著中心位置,在觀眾不斷塑造自身的進程當中肩負著調節以及指引的作用,所以觀眾認知的自我明確與行為手段要求博物館的宏觀調控。博物館是一種媒介,其是觀眾和公共文化服務之間的橋梁,對價值的展現產生著重要作用,可以輔助觀眾實現自我價值的肯定,并且讓觀眾構建完善的意識形態。這個時候,意識形態當中的博物館能夠為觀眾展現社會的實際運轉,但是觀眾在構建主體的時候具備自發性以及開放性特征,容易出現觀眾的自我誤認,這樣的誤認將主體和外界之間的實際關聯性掩蓋起來,讓主體和實際之間出現矛盾,所以無法調動出主體的重要位置。
3.2 觀眾主體地位的維護要求本土博物館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在公共服務時代來臨之后,我國博物館面臨著新型機遇,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邁入國門把我國特色的藏品向世界展示,并且其影響力非常寬泛,使世界文化更加豐富。與此同時,我國博物館也引入了先進的外國技術,提升了自身的能力與水平,加強了各個國家的文化交流。但是全球化對我國文化產生的沖擊十分巨大,當前的我國博物館依然面對著全球化的條件。觀眾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尤其是在體驗自然科學的時候,一定會被西方理念所影響,所以怎樣有效解決這樣的問題,讓觀眾在主體構建當中了解我國與西方之間存有的不同至關重要,其也是我國博物館的重要使命。我國博物館一方面要正確認識與面對挑戰,另一方面也要使用西方理論應對挑戰。在塑造博物館觀眾主體位置的時候,應經過意識形態展開,觀眾要想得到自我認同,應不斷引導自身。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博物館是為人們所服務的非營利性機構,其承擔著重要使命,博物館觀眾的主體性應放在較為開放的語境當中進行探究,樹立我國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關系,觀眾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被博物館所影響,在公共服務長多當中得到自我認同。與此同時,博物館也具備警示作用,一方面應調動出觀眾的價值觀作用,另一方面積極面對挑戰和機遇,為博物館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參考文獻
[1]宋向光.物與識:當代中國博物館理論與實踐辨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145.
[2]史吉祥.博物館觀眾研究是博物館教育研究的基本點———對博物館觀眾定義的新探討[J].東南文化,2018,6:98.
[3]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04.
[4]徐明.公共文化語境中博物館觀眾的主體性分析[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7(04):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