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傳統出版單位的媒體融合正向縱深發展——從機構媒體向內容生產平臺轉變、從圖書出版到知識服務轉變、從單一化經營向多元化產業鏈延伸轉變。本文以中原出版傳媒集團“百姓文化云”為例分析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出版單位傳播方式的創新,從而就傳統出版單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建議。
關鍵詞:傳統出版;媒體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背景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時指出:用好創新引擎——優勢向互聯網拓展,資源向移動端匯聚。[1]
2018年,文化領域的供給側改革首先從出版行業發起。年初,新的書號限制令傳來,各出版社書號壓縮30%到40%,控制書號增長,減少重復品種的出版和資源浪費,書號收緊,出版業直面供給側改革。[2]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
雖然在媒體融合的大潮中,傳統出版單位也相繼開辦了一批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APP等試水新媒體,但從實踐來看,效果并不明顯。傳統出版單位對媒體融合后的內容生態和運營規律缺乏戰略性思考,更多地是從完成任務角度進行工作。本文試從當前媒體融合趨勢下,對傳統出版單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價值思考。
1 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傳統出版單位的內容優勢在喪失
傳統出版業中“內容為王”被奉為圭臬,“內容為王”口號緣起維亞康姆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石東,他提出“傳媒企業的基石必須并且絕對必須是內容,內容就是一切!”“內容包含了思想、體驗和產品”但在媒體融合日益縱深的當下,一方面,以數字化出版為代表的新型出版業態對傳統出版構成了嚴峻的挑戰。最新發布的《2017~2018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我國數字出版整體收入規模持續增長。2017年國內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為7071.93億元。其中:互聯網期刊收入達20.1億元,電子書達54億元,數字報紙(不含手機報)達8.6億元,博客類應用達77.13億元。占國內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的2.2%,相較于2016年的1.37%,2015年的1.69%略有回升。數字出版融合傳統出版的內容優勢和現代信息傳播的技術優勢,能夠使內容展示更加多樣化,內容服務更加多元化,更能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對傳統出版一貫依靠的內容優勢形成了嚴重沖擊。另一方面,在數字出版的洶涌沖擊下,傳統出版單位雖然也在積極尋求數字化轉型,在內容編排和加工、推廣發行、讀者反饋等方面積極利用新技術,但技術驅動變革成為媒體轉型的主要路徑,導致傳統出版將內容上的核心優勢讓位于渠道優先,在組織結構變革、生產方式、傳播方式上追趕潮流,對內容的本位思維重視程度降低,讓其內容優勢逐漸喪失。
但從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來說,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快速發展,為大力推動文化藝術創作及產品的數字化,創新供給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在此背景下,由河南省委宣傳部等單位牽頭組織,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建設了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百姓文化云”。“百姓文化云”于2017年4月23日正式上線使用。在傳統出版單位的媒體融合過程中,“百姓文化云”有效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市民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大數據分析,為政府部門采購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參考。
2 傳統出版單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討
2.1 堅持優秀的
即便是當前面臨困難重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轉型升級,傳統出版企業也要頭腦清醒,堅持應該堅持的。
1)堅持“強把關”意識。傳統圖書出版具有新媒體不具備的信息公正性與權威性。傳統圖書出版企業在多年的出版實踐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編輯人才,他們的內容把關意識比較強。傳統的圖書出版編輯會通過大量的編輯工作,對作品內容以及形式進行策劃(提出創意等)、組織、篩選、加工和提升,將其變成具有高附加值的成型產品,并且予以評薦推廣,這是出版工作的本質內涵,也是傳統圖書出版人的職業價值所在。
2)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引導公眾輿論,凝聚社會力量,化解社會危機,是傳播媒介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圖書出版的重要功能。
3)堅持對內容的深度挖掘。圖書作為信息載體,其特點在于對某一領域、方向做出專業性的解讀或擴充,其中含有作者對快速消費性信息的再創造,其深度和廣度是到任何時候都不應丟棄的。
2.2 改善薄弱的
1)優化編發制度,簡化流程。傳統圖書出版有嚴格的制度,包括責任編輯準入制、選題申報制、總編責任制、三審三校制、責任編輯負責制等,這些制度是出版單位得以有序開展工作的基礎。但也應該看到繁瑣的流程限制了效率,因此我們要積極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優化編發制度,簡化流程,實現“雙效”的最大化。
2)以優質內容鏈接用戶,學習社交化聚合。根據亞馬遜中國發布的“2018全民閱讀報告”顯示,19%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主要閱讀電子書,超過以閱讀紙質書為主的受訪者12%的占比。在各種社會化媒體不斷崛起的當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便捷,用戶的注意力已高度分散、碎片化,因此只有有趣的內容才能贏得受眾的注意力,符合用戶情感需求的內容才能引發他們的共鳴。因此只有讓優質內容成為連接社交的紐帶,才能聚集用戶,增強用戶粘性。
2.3 增加沒有的
1)內容產業化。從單一化經營向多元化產業鏈延伸轉變。“企業進行多元化經營的本質,就是更好地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掘取新的盈利點,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的。”雖一直在進行著市場化改革,但傳統出版單位依舊存在著產業結構單一,運營模式相對落后,缺乏市場活力等諸多問題。因此進行多元化經營是傳統出版單位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2)智能化營銷。移動互聯時代,一方面,數字出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買方市場已經形成,行業競爭激烈,圖書出版的同質化現象也日益嚴重。隨著微信讀書、百度閱讀、掌閱等閱讀類APP的不斷崛起,傳統出版在新媒體的沖擊下發展艱難。另一方面,新一代消費者的閱讀習慣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單一的、同質化的內容難以滿足日益挑剔的消費者的需求,分眾化、個性化的內容受到青睞。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推動下,智能化營銷應運而生。智能化營銷就是通過大數據的挖掘對目標消費者進行精準營銷,將合適的內容在合適的地點推送給合適的人。未來出版業的內容生產將與市場營銷聯系得更加緊密,基于大數據分析的能力越來越重要。
3)平臺化運營。傳統出版單位的新媒體運營,實際上是要搭建一個與用戶互動的平臺,用戶是消費者,企業是服務者。傳統出版單位需要不斷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以品牌主的身份與用戶進行帶著“溫度”的深度的溝通。品牌主成為擬人化的形象個體,基于新媒體平臺為用戶提供各種服務,人格化的品牌能夠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讓用戶具有深度的參與感,最終形成依賴和忠誠。
3 結語
傳統出版走向新媒體、擁抱新媒體既是時代變革的外在要求,也是媒體求生求變的自我進化與內在選擇,新時代的傳統出版企業既要敢于解放自身,不斷探索與社會、市場、資本接軌的策略性選擇,也不能完全拋棄傳統出版所固有的價值內容,將基于用戶的內容共創、IP內容分享和內容產業化放在首位,并將社交化聚合、智能化營銷、平臺化運營作為運營策略,樹立在用戶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才是傳統出版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參考文獻
[1]習近平“2.19”講話一周年,人民日報發重磅文章.人民日報,2017-02-18
[2]書號收緊,出版業直面供給側改革.出版商務周報,2018-06-22
作者簡介
周青珠(1983-),女,河南鄭州新密,中級,本科,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