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杰
伴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的快速崛起,從而致使全球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互聯網+”時代中。[1]從烏鎮所舉辦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面,習近平主席發表了主旨演講,演講中著重說明了中國將要大肆施行“互聯網+”的規劃。這表明我國已經正式把“互聯網+”歸納到了國家戰略當中,進而掀起了我國互聯網進展歷史上嶄新的一頁。[2]本文從闡明“互聯網+”針對圖書館所產生影響的根本上,分析現有數字資源服務模式的不足,并淺談應如何轉變固有模式,讓圖書館在信息服務上獲得更好的進展。
1 “互聯網+”的內涵
“互聯網+”是將互聯網革新結果和社會當中不同業務進行深入結合,推進技術進展、效率提高以及組織革新,提高經濟革新能力以及生產力,從而產生更為普遍的用互聯網來當作基本設備以及革新要素的經濟社會進展形態。[3]這種結合并非是單一的結合,是充分運用通訊技術與互聯網,使傳統行業產生新的形態。 當前,“互聯網+”已經被廣泛運用到了各個行業當中,讓不同行業都得到了不斷革新,比如電子商務、網上銀行、手機支付、在線教育等,這些全部為“互聯網+”和傳統行業進行深入結合的產物。
2 “互聯網+”對圖書館所造成的影響
從傳統觀念當中,圖書館是信息文化中心,它起到了信息收集、儲存以及查找的效用。伴隨“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人們獲取和傳播信息的途徑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僅僅依靠傳統的紙質資源早已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而數字資源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圖書館館藏資源中重要的一部分,為保障圖書館在“互聯網+”時代下信息管理與傳播的重要作用。就必須重視數字資源服務模式,讓圖書館不斷往全媒體復合型方面進行轉變。
3 當前圖書館的主流數字資源服務模式和問題
我國圖書館目前向讀者服務的數字資源大多是向各大數字資源商購買,通過遠程訪問或者本地鏡像的方式供讀者使用。典型的例如“萬方數據”、“維普咨詢”、“中國知網”等。筆者所在的嘉定區圖書館,商購資源庫有24種,自建資源庫為5種。在上海圖書館的資源庫導航中,購買數據庫條目達到200余條,而自建庫僅10條。上海其他區級館的自建庫也多不超過10種。可見當前圖書館的自建數字資源庫的服務占比較少。這種以商業購買的方式向讀者提供數字資源,雖然有容易規避版權問題、擴充數字資源藏量迅速等優勢,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
3.1 圖書館財力有限,資源建設各自為政
每年圖書館都必須向資源商支付費用,公共圖書館的經費一般由地方政府撥款,這對經費有限的圖書館而言財政壓力是很大的,而圖書館的數字資源的服務水平也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地方經濟發展。由于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不同,政府對于圖書館資源建設的投入差距較為明顯,因此地方經濟水平的差異也會使得各個地區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建設不平衡。
3.2 不同資源商檢索、管理、服務方式不統一
數字資源信息量大,各個數字資源商又都有各自的資源管理和服務方式,資源檢索也往往只是單庫檢索。讀者要想查詢某個資源,可能需要在不同數據庫進行多次檢索,且在使用不同的數據庫時需要熟悉不同數據庫的使用方法,這無疑降低了資源使用效率,提高了讀者的使用門檻。
3.3 資源服務受資源商服務方式限制
由于資源商的為了保護自己的商業利益,在數據訪問上會做出一定的限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用戶限制,如IP或者用戶權限限制,用戶必須在指定IP范圍內或者綁定相關圖書館的讀者證才能訪問數據庫。二是資源使用限制,如部分資源只提供在線閱讀不能下載。這給讀者的使用帶來了一定的不便。
3.4 不利于讀者行為大數據分析研究
“互聯網+”時代也是大數據的時代,通過對讀者行為大數據的分析研究,可以讓圖書館了解不同的讀者閱讀習慣和特征等。目前,上海圖書館已經對紙質圖書的流通情況進行大數據的分析研究并公開,有助于全市公共圖書館開展更有針對性,更人性化的讀者服務。但對于購買的數字資源而言,讀者的行為數據儲存在資源商處,即便資源商愿意定期向圖書館提供相關數據,但圖書館依靠資源商掌握的數據不實時也不全面。阻礙了圖書館對讀者行為進行大數據分析研究。
4 “互聯網+”下圖書館數字資源服務模式的轉變
要在“互聯網+”基礎下使得圖書館在讀者服務方面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就必須改變現有以購買商業數據庫為主的服務模式,加強自建數據庫的建設,并且對現有的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共享。
4.1 紙質資源數字化,設立專門的數據庫
圖書館當中的傳統資料以及文獻數目都非常大,傳統的儲存與查找方法不僅速度慢,還會占用很大的空間,書庫滿庫是也許多圖書館都會面臨的問題。數字技術的產生,為圖書館信息數據治理供應了新形式。運用計算機技術,把圖書館當中紙質的資料轉變成數字信息,依照資料類型區分形式,保存到數據庫當中。紙質資源數字化后,可以讓其在“互聯網+”下更有效,更廣泛的進行傳播和閱讀。
4.2 增加數字資源種類
傳統資源由于共享性差,同一本紙質書一家圖書館一般需要配備2-6本復本。對于一些暢銷書、網紅書而言,讀者的需求量非常大,僅僅2-6本復本遠遠無法滿足這些熱門書籍的借閱需求。不少讀者想來圖書館借閱熱門書籍往往無功而返。個別讀者也會為此產生負面情緒,導致對圖書館服務的不滿。“互聯網+”的來臨,可以讓很多信息多從網上得到共享,數字資源最大的優勢就是其共享性,允許多人同時在線訪問。所以數字資源建設不但要針對館內紙質資源數字化,同時還應當不斷發展與運用互聯網已有的數字資源,使館藏資源的來源和類型得到增多。當然對于互聯網資源的利用,要注意處理好版權問題,并針對資源類型進行較為詳盡的區分與歸類,才能方便讀者及時查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才能讓數字資源充分展現出其效用。
4.3 數字資源館際共享
“互聯網+”時代使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快捷、高效。而圖書館作為文化、信息、資源服務的中心,要滿足廣大讀者的文化需求,就必須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利用數字資源的共享性,我們可以構建公共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共享云平臺,將不同圖書館的商業數據庫,自建數據庫整合起來。一方面,可以減少各個圖書館在數字資源建設上的重復導致浪費。另一方面,經濟發達地區可以帶動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的圖書館,使各地的讀者群眾都有機會使用到更多的數字資源,享受到優質的文化服務。國家圖書館自2012年起啟動了“全國公共圖書自建數字資源元數據登記項目”,目前項目已取得初步成果,通過檢索平臺,向實名注冊讀者開放其征集整合的部分省級圖書館特色資源,包括地方志、民國文獻、家譜、老照片等文獻類型。[4]雖然覆蓋范圍還相對較小,相關的服務功能方面還需完善,但也為整個圖書館行業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4.4 構建統一的資源查詢體系
在上海,傳統紙質資源已經有了相對完善的一站式查詢系統。上海圖書館以總分館的形式,將全市各級公共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收入到ipac2.0書目檢索系統中。通過ipac2.0我們可以知道某一本書在全市公共圖書館的館藏情況,從而明確了可以去哪個圖書館借閱,有效減少了讀者因不清楚館藏而“白跑一趟”的情況。要發展數字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同樣需要統一的一站式檢索服務。將各個圖書館的商用數據庫、自建數據庫收入到一個檢索系統中,甚至將紙質和電子資源也統一起來,明確資源的分類并建立清晰的檢索結果,能極大減少讀者多庫反復檢索的麻煩,進一步提升數字資源的利用率。
5 結語
總體來說,圖書館要從“互聯網+”中緊緊抓住機會,將“互聯網+”戰略思想引進到讀者服務中,優化數字資源建設和服務模式,不斷進行服務工作的革新,充分運用好數字化以及信息化平臺,從而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擴大圖書館自身的影響能力,為我國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奉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向宏華.“互聯網+”思維下圖書館服務創新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7(04):5-10.
[2]劉芳.“互聯網+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與轉型發展[J].圖書館雜志,2016,35(08):42-48.
[3]張幸格.論“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創新[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01):31-36+42.
[4]戴建陸,張嵐,高祥永.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7(01):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