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進入新世紀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各行各業的跟進步伐隨之加快。作為社會文化重要領域的圖書館事業,必然會遇到許多全新的課題,正在變化中的文獻館藏建設、集藏模式、服務方式、實踐運用都值得探索的內容。網絡環境的形成、信息量的不斷擴充、文獻載體的多樣,使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面臨新一輪的挑戰。本文對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展開探討,內容涉及地方文獻的特點、地方文獻的價值和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展開深入討論。
關鍵詞:圖書館;地方文獻;價值意義;資源建設
我國是一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淀,使各地都擁有大量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文獻資料。它們體現了本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淵源。將它們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起來,將對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 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的特點
地方文獻在內容或、式上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與其它文獻相比,地方文獻有自己的顯著特征。1)地域性。地方文獻記載的現象、事實和人物都發生于某一特指的地域范圍之內,或與這一地域有關。由于它詳實地記錄一個地域的經濟、政治、文教、史地等人文與自然狀況,常常被稱為“省情”、“市情”、“縣情”“鄉情”等。2)史料性。地方文獻往往是產生于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大多屬于原始文獻和原始記錄,信息活,內容可靠。部分地方文獻具有不同程度地保密性,且印數少,一般不重印、再版。地方文獻是我國歷史文獻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3)多樣性。地方文獻是對特定地區自然、社會、人文等事物的歷史與現狀的全面的綜合性記錄,具有多樣性特征。從內容上看,它涉及有關某地域的自然、人文、歷史、人物、經濟、政治、民俗、文化、教育、衛生、體育、方言及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從形式上看,除印刷型地方文獻外,其記錄知識的符號、記錄手段及其相應的物質載體等都具有多樣性特點。4)系統性。地方文獻是各類型地方性文獻的綜合,在內容上存在有機的、內在的聯系。共同反映有關地方的發展歷史。
2 地方文獻的作用與意義
2.1 地方文獻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地方文獻可為地方經濟發展規劃提供借鑒和依據。地方文獻是對一地的綜合反映,其內容包容了該地區在各個時代各方面的情況。地方各級政府和有關經濟部門只有以此為基礎,全面了解、掌握本地區的自然、歷史、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況,并進行認真仔細地分析,結合對當前現實情況的調查研究,才能減少失誤,制訂出符合本地實情、發揮本地優勢的科學的規劃與措施,加快地區開發的步伐。
地方文獻可為地方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服務。文化與經濟,歷來是矛盾的統一體,它們相伴相生,既互相對立,又相輔相成。經濟的開發,也是科學文化的開發。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具有天然的密切聯系,地方文獻的內容反映著地方文化,其本身也是地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此,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首先有利于保存地方文獻資料,有利于保存、弘揚地區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其次,為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提供生動的教材,促進地方精神文明建設;第三,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為文藝創新服務。
2.2 地方文獻對于發展圖書館事業背景與意義
地方文獻資源是圖書館文獻資源中一種重要的特色資源。由于歷史原因各公共圖書館積累了大量地方文獻資料,是一個地方的地方文獻中心,是其他類型圖書館和個人收藏所無法比擬的。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地方文獻的整理和利用問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周恩來總理曾兩次就這一問題做出專門的指示。l982年,文化部在《省(自治區、市)圖書館工作條例>中,第一次明確規定地方文獻工作是省(市)圖書館工作的重要內容。在信息化和資源共享化的今天,圖書館擁有地方文獻已成為一種優勢,搜集、開發、利用地方文獻已是圖書館特色化發展戰略方向。隨著文化的日益繁榮,因地方文獻蘊含豐富的地方文化內容,從而發展成為以地方文獻熱的“信息資源收藏熱”和“開發利用熱”。可以說,地方文獻資源已成為圖書館的寶庫和特色化的標志,做好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工作,開辟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務領域,是衡量一個圖書館是否有特色的重要標志。
3 如何建設地方文獻資源體系
3.1 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規劃
一是地方文獻規劃制定應足部難尋的原則。避免重復建設,造成浪費損失,把有限的資金和人力用在更需要的地方;避免盲目的收藏和隨心所欲的征集,系統、合理、重點的收藏;實施過程中必須保持注意和方向。二是做好地方文獻規劃應注重前期論證。首先,圖書館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歷史、人物、地理、民俗風情、科研科技發展成果等情況要有較全面的了解。其次,要摸清“家底”,包括收藏情況、人員情況、設施情況等。三是邀請社會方面有關專家參加論證。根據本地區的經濟優勢、地理優勢、專業優勢、人才優勢等確定征集重點與合理布局,兼收并蓄,為今后的利用提供保障。四是全面做好規劃方案。根據本館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規劃,考慮經費的投入,采用的手段、設施的配備,技術的支持,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庫形式,人員配備等具體問題,制訂出包括有近期計劃和中、長期目標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劃。根據規劃還要制訂地方文獻收藏與利用的工作條例細則,約束工作人員對地方文獻收藏的標準、范圍、掌握尺度的準確與統一。
3.2 地方文獻采集扽內容與方式
1)電視節目中地方信息的采集。電視臺關于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新聞等節目越發具有特色和一定的內涵。它是一種反映地方情況重要的動態信息。長期在“書本位”信息環境下形成的重視靜態資料特別是圖書資料的收集的思維定勢的圖書館員,應重視電視動態信息的收集。可以通過瀏覽有關電視節目報等信息源,以錄像轉換等形式收集之。
2)通過實物資源采集。許多地方物產豐富、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人文薈萃,留下的實物資源不少。實物資源包括地質物產實物,古建筑、石刻(包括建設石刻、宗教石刻、碑刻、墓志銘)、匾額、名人手稿、信札、歷史照片等特種資料。實物資源采集中必須引起注意的還包括因城鎮建設即將被改變的有明顯地方特色的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群落和生活群落的拍照、錄影,如福州市的三坊七巷等;隨著時間推移即將消失和多元文化沖擊下瀕臨消亡的有關人、事、物的采集,如老藝人的藝術作品、地方“活化石”劇種、語種和在世紀之交反映世紀滄桑的人、事、物的各種載體的文明記錄。
3)做好網絡資源的采集。網絡信息資源包括網絡數據庫資源,電子出版物資源、虛擬圖書館資源及地方網站和一些專業網站上的信息資源。其中或是書目型的,或是全文型的,或是純文本式的,或是多媒體式的地方信息。與廣播電視資料相比,顯得更個性化,更動態或一次性。由于網絡數據來源有不確定性或者說缺乏一定的權威性,因此在采集時必須要有選擇性,除偽存真。
4)開展專題資料收集。企業貿易小報、通報、旅游資料、地方工農業產品、廠史、廠慶資料、廣告、商標、電影海報、地方人士組織的文學社、詩社辦的小刊物等。這些包括團體的、個人的零散性非正式出版物往往折射出當地的科技、經濟、風土人情、沿革發展的狀況及人們的科技文化層次底蘊和對物質對精神的需求狀況,同時重視這些不可再生的一次性文獻資料收集對于研究區域問題將是寶貴的原始文獻。
3.3 加強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協作協調
地方文獻的出版發行往往是無規律和多渠道的,除公開出版物外,絕大部分的地方文獻經常以內部出版,電子存儲、圖表、圖片、手抄、廣告、書信、書畫、拓片、微縮復制等形式流傳,載體各異,形式多樣,追溯與傳承年代久遠。地方文獻這種非正式出版物(非賣品)多的特點和部分以實質物體出現(如碑刻、造像等)的情況,使大量地方文獻基本是在本地區相關系統內散發,且多一次性刊印和制作(音像資料等),不會再版,被相關部門收藏。這不僅突出了地方文獻和地方人文資料的珍貴性,同時也確定了圖書館地方文獻的收藏強度和難度。因此,在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中必須走出以往想憑一己之力獨家“占有”原始文獻的認識誤區,要破除本位主義加強協作、協調,建立橫向聯系,進行橫向挖掘,全方位建設地方文獻資源體系。
3.4 強化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
地方文獻和地方文化具有天然的密切聯系,地方文獻的內容反映著地方文化,而地方文化則是地方文獻產生的基礎,在地方文獻的內容反映地方文化的同時,其本身也就是地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越是反映有地方性的東西,就越有世界性。世界經濟全球化,地方需要同世界交流。因此,我們在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中不但要注意其地域的特征,而且更要重視其文化內涵的挖掘,展示傳統優秀文化的魅力和其現代活力與風采,以使其在地方文化經濟建設發展中發揮更加充分的作用。
3.5 建設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高綜合素質隊伍
第一,建設多種類型的人才隊伍。一是文獻采集人才。重點培養具備采集的基本能力,熟悉本地區的歷史現狀,掌握地方文獻源,具有一定學識水平及辨別能力和公關協調能力,還要有吃苦耐勞,契而不舍的精神的人才。二是文獻整理人才。培養具備較廣博專深的文獻研究知識以及較強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夠使用多種手段,對地方文獻內涵作深層次的揭示,對信息的存在形態作必要的、合理的轉換的人才。三是信息開發人員。積極培養具有地方文獻某一門類的專業知識和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某一方面的知識,能夠根據讀者的需求,對傳統文獻和網上信息進行深層次的綜合開發,為讀者提供知識增值服務的人才。四是計算機專業人員。培養具備使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能對設備與計算機網絡進行維護,以保證地方文獻資源的網絡系統正常運行的人才。第二,合理配置圖書館人才結構。一是通過內部調整,將合適人員調入地方文獻部門,優化部門人才結構。二是通過引進外來人才。如招進具有新型知識結構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從社會聘用各類業務兼職專才,解決圖書館一時人才之需。三是通過對在職工作人員的培訓、進修等,更新知識結構,掌握新的技能,使他們在實踐中逐步成為某一方面的專才,以適應變化的社會和新的信息環境下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工作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鄒華享.湖南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縱橫談[J].北京圖書館館刊,1996(4)
[2]鄒華享.關于地方文獻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9(1)
[3]鄒華享.地方文獻工作發展思考.見跨世紀思考——中國圖書館事業高層論壇[J].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4]黃俊貴.地方文獻工作芻論[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9(1)
[5]韓樸.關于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基本理論的幾點探索[J].圖書館學刊,1989(2)
[6]雷樹德.文獻、地方文獻、地方文獻學論考.津圖學刊,1997(3)
[7]鄒華享.湖南方志通論.圖書館,2001(2、3)
[8]韋仁.淺談地方文獻的搜集與利用圖書與情報[J].1986.(3).
[9]王仁富艾有為.談談地方文獻的搜集圖書館學研究,1983.(6).
[10]徐祖飛.略談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貴圖學刊[J].1994.(2).
作者簡介
潘小青(1967-),女,漢族,本科學歷,中共黨員,中級職稱、館員,陜西柞水人,現任柞水縣圖書館工會主席。1984年參加工作,先后從事農業、文化工作,2000年調入柞水縣圖書館,從事圖書館管理和地方文獻工作至今,創作的歌詞《山村教書人》、理論文章《依托圖書館優勢資源服務柞水新農村建設》被選入《柞水縣創新歌曲精選》和《商洛工作》;2013年獲陜西省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先進個人;2014年《二哥家的年味》獲商洛市圖書館舉辦的“家鄉的年味”征文三等獎。先后獲得省、市、縣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4—2016年連續三年被評優秀格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