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對人類的記憶方式展開研究。通過對短時記憶、激活傳播、信息加工處理、記憶的干擾遺忘這四方面內容的分析,闡述現有條件下的研究成果,并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對人類記憶進行解釋。
關鍵詞:記憶;認知心理學;信息激活
記憶是人腦對事物信息的整理與保持,通過再現與重復認知,完成記憶活動。在概念定位上,記憶屬于高級的心理活動,利用思維與想象的輔助作用,在人腦海馬結構這一物理空間中,通過化學成分的變化而產生的思想內容。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對這一內容作出解釋,是現代心理學發展的重要條件。
1 短時記憶特征
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將記憶分為了可以維持數日乃至數年的“長期記憶”,以及僅在完成一次信息學習后保持的“短暫記憶”。其中,長時記憶可以定義為短時記憶的一種累加形態,而對于短時記憶的研究,可以更加單純的分析人腦在執行記憶活動過程中的特征條件[1]。所以,這一部分的研究分析,以短時記憶為核心,完成對記憶的特征條件進行討論。
在內容上,短時記憶中包括人們可以即刻意識到的信息內容,因此也被稱作工作記憶。以電話號碼為例,我們通過短時記憶可以實現撥號操作,而一旦在記憶中失去了關于號碼的記憶,也就無法進行撥號操作。所以,這種短時記憶的能力,在認知心理的內容上,也可以被視作知識信息的“存儲器”,其容量條件反應著我們心理能力的極限水平。
基于以上內容,在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上,可以對短時記憶的容量條件進行評估,但這種分析卻無法確定短時記憶的精度與廣泛性。例如,人們在對無意義的生字排序進行記憶時,很難獲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對帶有順序性的詞句、語句等內容進行記憶時,卻可以高效的將整塊信息全部存留在腦海中。因此,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了記憶詞段的概念,并對這種信息中的聯系條件作出了完整的評述。
2 網絡激活傳播
從認知心理學的理論概念出發,人類短時記憶帶有明顯的活動性,只有在激活的條件下,才能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出具體的信息內容。在人腦的記憶空間中,網絡結構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信息儲存形式,在整個系統中,如果有一個節點被激活,就會導致一系列的信息內容同時處于活動狀態。這一活動就好像水中泛起的漣漪,會在產生以此激活行為后,持續的擴大影響,而這一思想上的變化,在認知心理學的理論系統中,被稱作“激活傳播”。
在國外的研究項目中,以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創設了多種社會性的調查實驗,證明了激活傳播中的特征。例如,實驗中為實驗對象準備了兩個問題,要求研究對象依次進行回答。其一,威爾遜之后的美國總統是誰;其二,威爾遜之后的美國總統是不是哈丁。在對這兩個問題進行解答的過程中,受試者可以在第二個問題中獲得激活,是典型的“再認”問題,而第一個問題中沒有明顯的激活點,需要使用記憶。而在實驗結構上,顯然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準確率要高于第一個,因此,也可以通過此項實驗證實,再認識的心理過程要簡單于記憶。
3 信息精細加工
人類在對信息內容進行記憶的過程中,可以在某些特定聯系內容的基礎上完成記憶,并在完成記憶后,添加大量的冗余信息。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這種記憶的特征內容,被定義為記憶的“精細加工”。以“醫生恨律師”這一句子的實驗為例,在完成基本信息的記憶后,可以通過精細化的記憶方式為這一信息添加大量的內容。而后添加的信息內容,能夠增加信息的記憶回路,并作為基本信息的補充條件,提高信息的記憶效果。
在進行信息記憶精細加工的過程中,還會對信息內容起到深度加工的作用。在學者Hyde的實驗設計中,設置了24個單詞,并使每個單詞的呈現速度控制在3秒。然后分別設置兩個被測試小組,其中第一個小組對其中帶有“e”和“g”的單詞進行標注,而另一個小組要對每個單詞的愉快等級進行評定。在完成測試后,對每個小組記憶單詞的情況進行考核,進行愉快評定的小組,要明顯的高于核對字母的小組。而實驗中,由于對單詞內容進行深刻的分析,因此愉快性評定的小組可以產生更加深刻的記憶。所以,這一實驗內容在此證明,在進行信息深度加工的過程中,可以更好的幫助人們完成單詞的記憶。
4 記憶干擾與遺忘
認知心理學將記憶中的干擾作為影響記憶的主要原因。在其理論系統中,一項記憶的痕跡可以對其他記憶的內容產生干擾,并在進行記憶回收的過程中產生明顯的擾動,妨礙回收的繼續[2]。同時,在記憶與再認的實驗研究中,記憶中的信息內容,能夠長期保持在“待激活狀態”,當出現信息激活點時,可以通過信息的再認被提取出來,而不能在記憶中被回憶。在“精細加工”的認知心理分析過程中,也明確的強調了可以通過其它信息節點獲得認知內容的條件。
而在結合以上研究特征的基礎上,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了對“遺忘”這一概念性質的質疑。在學說體系中認為“遺忘”并不真實存在,而是沒有建立起基于此項記憶的信息節點。而導致這一信息節點無法被激活的原因,恰恰是記憶中的干擾條件。
5 總結
綜上,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對人類記憶情況進行分析,可以在短時記憶、記憶回收以及遺忘等概念的確定中,獲得統一的動態名詞——激活。在激活概念的指導下,又可將人腦記憶活動按照時間長度進行劃分,并通過激活的作用水平獲得或是遺忘某個部分的記憶內容。
參考文獻
[1]劉傳軍,蔡倩,陳幼平.類別性空間記憶右側化優勢及其受威脅情境的影響[J].心理學探新,2018,38(05):420-426.
[2]王申連.烏爾里克·奈塞爾的生態認知心理學思想解析[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7,33(05):91-96+124.
作者簡介
王妤,碩士研究生,就職于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