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天
摘 要:歷史比較語言學作為語言學發展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語言學之后衍生出的各個分支學科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從產生至今僅四十年,與歷史語言學興盛的時代相距甚遠,它的理論研究究竟受到了歷史語言學多少影響值得深思。本文將從教學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精神三個角度分別對歷史語言學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影響進行探究。
關鍵詞:歷史語言學;對外漢語;語言教學
歷史比較語言學誕生于18世紀的歐洲,1786年英國學者威廉·瓊斯提出著名的“印歐語假說”,標志著歷史語言學的產生,同時也標志著語言學正式從語文學科中脫離,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開始自主發展。到1916年結構主義語言學誕生前,都是歷史語言學的興盛時期,此期間涌現了諸如拉斯科、葆樸、格里姆等一批優秀語言學者,出現了青年語法學派、地理語言學派等學術團體,揭示了格里姆定律等諸多語言演變規律,為后來的語言研究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是語言學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即便如此,隨著《普通語言學教程》的出版,結構主義語言學逐漸取代歷史比較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主流,喬姆斯基革命之后,歷史語言學的影響力更是大不如前,而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即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研究,則是伴隨中國改革開放,與世界交流增多,大量留學生來華,對漢語教學的迫切需要而產生的,從時間上來說距離歷史語言學興盛時期比較遠,對外漢語教學法研究的主流也是漢語語法的結構化教學,主體上是結構主義語言學一脈相承。那么,歷史語言學給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研究產生了什么影響以及在歷史語言學的影響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產生什么新研究成果值得探討。
1 教學方法
歷史比較語言學是把有關各種語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時比較或把同一種語言的歷史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進行歷時比較,以找出它們之間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的對應關系和異同的一門學科。它尋找到了不同語言間語音、語法、詞匯方面的對應關系,尤其是詞匯方面,歷史語言學對語言進行溯源,探求有親屬關系的語言之間表達相同語義的詞匯方面的相似點和不同點,研究范圍擴大后尋找不同語系的語言相互之間的對應與區別也是歷史語言學的研究范圍,這方面豐碩的研究成果對當時的語言教學學科產生重大影響,一種語言教學法應運而生,那就是外語教學法的鼻祖——語法翻譯法。
語法翻譯法又稱“傳統法”或者“古典法”,就是以歷史語言學為理論基礎,利用本族語,將翻譯作為語言教學和鞏固記憶的主要手段,系統地講解目的語語法知識,其最典型的教學流程就是:
1)復習:默寫單詞;背誦課文段落。
2)教授新詞:在黑板上列出本科新詞的單詞、音標及母語解釋,并逐字講解。
3)學生跟教師朗讀單詞,教師說出母語意思,學生說出英語單詞。
4)教授語法:講解語法意義及相關規則,在黑板上列出課文中的相關詞匯,學生按語法規則進行轉換等。
5)講解課文:教師逐句念課文,學生分析語法與譯成母語。教師隨時糾正錯誤。
6)鞏固練習:學生跟教師逐句朗讀課文。教師依課文提問,學生按課文回答。
7)布置作業:拼寫單詞;語法填空;背誦課文。
語法翻譯法能夠在誕生之后迅速成為最常用的第二語言教學方法,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最大原因在于這種母語與目的語互譯的教學方法能夠保證學習效率。對于教師而言,語法翻譯法模式固定,容易操作,不像后來發展出的諸多教學方法一樣需要教學者靈活使用,語法翻譯法流程固定,對教學者學習運用比較友好。而對學習者而言,語法翻譯法同樣非常友好,初學者剛剛接觸一門新語言時,除了接觸時候的新鮮感,還會感到不理解聽不懂時候的困惑感,這種感覺如果長期存在,會影響到學習者繼續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降低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效率。而語法翻譯法則從學習者的母語出發,從學生熟悉的語言出發,逐漸尋找目的語與自己母語的相同之處和區別之處,在類比和辨析中加深對目的語的熟練程度,這樣可以通過減少學生的陌生感減少學生學習新語言時遇到的困難,相對減少學生可能會因陌生而產生的排斥感。另一方面,語法翻譯法也能讓學生更好掌握目的語,因為學生對母語的理解相對深入和透徹,用母語翻譯來學習第二語言,學生更容易接受,也能更牢固地記憶所學目的語內容。有此兩個優點,語法翻譯法成為最常用的第二語言教學方法。
對外漢語研究在設計教學法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實現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任務,落實教學基本原則,使學生掌握漢語基本語法詞匯,擁有基本漢語交際水平,于是首先就開始引入主流的能夠保證學習效率的語法翻譯法。編寫教材時,在漢字或詞語后面附上學生母語,在課堂教學時,也會時常使用學生的母語來解釋較為晦澀深奧的語義,講課時注重閱讀課文,以句子為基本單位,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也能有效擴大學生詞匯量。并且,對于對外漢語教學而言,教授漢語與教學其他語言終歸會有不同,在采用其他教學法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限制,而語法翻譯法作為最簡便直接的教學方法,幾乎毫無障礙地適應了對外漢語教學的需要,成為初期對外漢語教學的“統治級”教學方法,即使在多種教學方法并用的現在,以歷史語言學為基礎的語法翻譯法同樣是對外漢語教學時最為常用的教學方法,這是歷史語言學給對外漢語教學法研究留下的實際可見的研究成果。
2 研究思路
歷史語言學并不是憑空產生,除了語言材料的積累和威廉·瓊斯提出的“印歐語假說”,還有其他必要的因素在促進它的誕生,比如科學方法的引入。歷史比較語言學在誕生之初借鑒了許多其他學科的科學研究方法,這也是歷史語言學最終能夠興起并成為獨立學科的原因,閉門造車是無法實現歷史語言學的發展的。比如歷史語言學最重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歷史比較法,這也是“歷史比較語言學”名稱的由來,歷史比較法原本是生物學的研究方法,用于對比生物基因的歷時變化,或者用來區別類種之間的不同,在引入到語言學研究后,正值梵語的發現,歷史比較法首先被威廉·瓊斯用于對比拉丁語和梵語,以及對比這兩種語言更加原始的形態,發現梵語和拉丁語擁有很多相似的詞匯,而追溯過去后發現越早的時代,二者相似的詞匯越多,并且在語法結構方面近似,從而發現印度的梵語和希臘語、拉丁語有著共同的歷史源頭。
對外漢語教學興起之后,僅僅依靠語法翻譯法終究會遇到一些細節方面難以攻克的地方,比如一些詞法和句法,是來華留學生母語中所沒有的,遇到學生母語中沒有的漢語獨有的成分,語法翻譯法是無法使用的,因此,更豐富更細致的教學法的需求逐漸增大。但是,對外漢語教學誕生之初,從傳統教育學那里借鑒到的傳統教學方法并不適用這種情況,但是歷史語言學給了學者們研究思路上的啟發,他們仿照布龍菲爾德的歸納演繹,從統計學跨學科引入科學方法,加以本土化加工,形成句法演繹法和詞匯歸納法。比如句法演繹法,漢語一些句法格式難以與學生的母語想通,強行使用翻譯法只能迫使學生在較高的理解難度下記憶掌握這些難點知識,而采用演繹法,先展示語法規則,用實例說明語法規則,以規則首先教會學生如何運用,再由學生自行替換、生成和擴展。目前“比”字句的教學普遍采用這種方法,首先將“A比B+形容詞”展示給學生,然后給出例子“我比他高”,接下來由學生按照這個格式進行造句,先熟練掌握這種句式的使用,然后再感悟這種句式所應該使用的語境場合。
歷史語言學的核心思想是以比較的方法尋找不同語言間的區別和相同,從而尋找它們之間的親屬關系、探究出它們共同母語或者是明晰語言變化的軌跡和趨勢以及探明導致語言變化的原因。這種區別化對待中尋找共同點的研究思路讓對外漢語教學誕生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國別化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語法翻譯法針對的是不同母語,但實際上,不僅是不同的語言會導致學生掌握漢語時情況有異,同一母語不同國家也會導致學生因國家文化政策等因素導致接受學習漢語時適應力的強弱差異,所以國別化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就是先區別化對待,以國家為單位分別研究不同國家學生在學習漢語時會遇到的負遷移以及由此產生的偏誤,然后在不同國家間尋找共同點,由此制定相應的漢語教學策略。《國別化對外漢語教學用詞表制定的研究》于2006年出版后,針對各個國家背景的留學生適應力研究迅速興起,面向具體教學對象、教學環境、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國別化的教學法設計顯著提高了海外漢語國際教育志愿者的教學效果,不僅海外,面向來華留學生也逐漸開始按國家文化背景分班教學,因材施教。教材也不再是統一的教材,而是針對不同國家,根據它們和中國的區別和共同點,融入文化要素,盡可能減少學生在學習漢語時會遇到的矛盾,同時教材涉及本國文化時也增加了學生的熟悉感,提高學習效率。區別化對待后,對外漢語教學也在尋找不同國家間的共通點,畢竟國家數量過多,不可能為每個國家都專門涉及教材和教學法,因此找出不同國家間的共通點也能避免需要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全部國別化”,比如經過對外漢語學者的研究,中亞五國最終又將教材和教學設計整合,面向它們的共通點教學,其他地區也在這種研究思路的指導下愈發成熟地設計漢語教學方案。
綜上所述,歷史語言學給予當前的對外漢語教學更多的研究思路,為目前對外漢語研究廣闊的研究視角助力極大。
3 研究精神
歷史語言學的輝煌時代已經過去,但是它在語言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許今天學者們還能用到的當初留下來的具體研究成果已然不多,也許現在看來,當時的歷史語言學諸多學說比如青年語法學派提出的“語言漸變”和施萊歇爾提出的“譜系樹”等都存在巨大缺陷,但是它們存在過,它們所反映出的那時候的語言學開拓者們的研究精神至今都影響著現在的語言學研究,現在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語言學的門檻看起來并不高,許多留下鼎鼎大名的歷史語言學家并不是最初就學習的語言學,而是半路出家,并在這一行干出了驚人的成果。撒丕爾最初只是一個保險推銷員,但是聽過一次有關語言學的公開講座后對語言學沉迷,自學進入大學學習,并在語言學做出重大貢獻。沃爾夫最初也只是一個郵遞員,同樣是機緣巧合半路出家開始了語言學的研究。語言學的門檻并不高,因為語言為人們所日常交際使用,語言是每個人都必備的一項技能,每個人每天都在接觸著語言,但是這并不代表每個人都能在語言學做出成果,歷史語言學是語言學獨立后的第一個階段,可以說最初從事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的人幾乎都不是專門研究語言的人,但是歷史語言學卻塑造了輝煌,一群并非“專業”的人干出了無比“專業”的事,這就不得不提到他們的研究精神——“熱愛”。最初的一批歷史語言學者們,在這個都不能稱之為學科的領域進行著研究,只能說是出于對語言的“熱愛”,因為熱愛,洪堡特可以花費五年時間詳細了解爪哇島上的語言現狀及成因;因為熱愛,格里姆對日耳曼語言的十五種語言全部進行了歷史比較;因為熱愛,施萊歇爾完全出于個人原因去追溯看上去并沒有“實用價值”的原始共同語,并使用自己構擬出的原始共同語寫詩。沒有這種研究精神,是無法在枯燥而漫長的語言研究中堅持下去的,“語言之妙妙不可言”,這種對語言由衷的熱愛才是讓那些學者做出學術成果的原因,這也是歷史語言學留給現代學者最大的啟示。
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同樣看起來門檻不高,只是給外國人教授中文,但是教學對象和教學環境的不同,實際上讓對外漢語教學對比語言教學甚至傳統的漢語教學都有極大不同,想要做好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就必須繼承歷史語言學留下的研究精神“熱愛”。對外漢語教學至今發展不過四十年,卻基本構筑起了比較成熟的語法教學體系,詞匯教學體系也在不斷細致化,文化教學更多融入進入語言教學,學術發表成果呈現喜人增長,可見對外漢語學者們憑借對漢語傳播的“熱愛”,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造就出這么大的成就。
不僅僅是“熱愛”的研究精神,貫穿歷史語言學發展歷程始終的另一個研究精神就是“自由”,語言學作為一門后起的學科,拘泥過往的經驗知識是完不成歷史語言學的學術突破的,讓思想自由才能完成這樣的研究,不想當然因為印度與西歐距離的遙遠而認為二者語言毫無關系,不因為古代的語音材料無法保留而不敢構擬上古的音系,不因為語言靈活多變有生成性而不敢對其進行描寫。歷史語言學家們憑借自己“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為語言學的開拓貢獻自己的力量,哪怕是歷史語言學時代的謝幕,也是因為曾經的歷史語言學家自由思想的突破,開始思考將語言進行結構化描述,因為“自由”的研究精神,歷史語言學留下來豐富的研究成果,也最終在語言學史上告別了屬于它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