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校園合作培養模式(以下簡稱為高職校園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應運而生,通過幼托機構和高職院校之間的密切、長效合作,使得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夠走出象牙塔,走入工作崗位去實地學習應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為進一步提升該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成效,本文特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以期能為推動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成長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校園合作培養模式
高職校園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重在利用幼托機構和高職院校的不同教育職能而打通學生社會實訓的通道,對幼托機構來說,和高職院校合作無疑是增強了自身的人才儲備能力,便于其做大做強;而對高職院校來說,和正規的幼托機構合作,顯然是節省了教育成本,兩者互惠互補各取所需,共同推動學生職業能力的不斷提升。
1 高職校園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校園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即通過高職院校和幼托機構合作的方式為學生打造學習實訓平臺,是一種現代化教學模式,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這種教學模式已趨于完善,為許多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供了上崗經驗的教育實訓平臺,并顯著提升其工作能力。當然,要合理應用該人才培養模式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幼托機構必須是正規的,這樣才能保障學生的實訓效果;其次,高職院校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可采取鼓勵的方式吸引學生參與;最后,只有職業素養考核通過的學生才能進入幼托機構實訓,以免影響幼托機構的教育質量。
2 如何有效開展高職校園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2.1 高職院校和幼托機構要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高職校園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兩大承辦主體是高職院校和幼托機構,所以兩者只有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該人才培養模式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當下,高職院校由于教育性質、目標等原因,和社會幼托機構的交流合作機會越來越多,這為有效開展該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良好基礎。
2.2 教師和學生需要就校園合作培養模式意見統一,步調一致
高職校園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兩大參與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所以只有兩者做到思想統一而目標一致,才能順利推進校園合作培養模式。目前,許多學生對該人才培養模式還不太了解,認為進入幼托機構實訓是浪費時間,或是只為快點謀生掙錢,對于這種不正確的想法,教師應及時糾正。
2.3 教師要向家長說明情況,征得家長的諒解和幫助
家長把孩子送到托兒所,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獲得好的成長環境,而不是成為學生鍛煉能力的“小白鼠”,所以對于這點,教師要尊重家長的知情權,及時給家長溝通說明此類問題,并做出工作承諾,以此獲得家長朋友的諒解,在出現工作困難時,家長也能力所能及的幫助學生照顧孩子。
2.4 理順學生和幼托機構之間的權利關系
學生和幼托機構的關系不能僅依靠學校來維系,這樣很容易出現權責不明的情況,讓學校白白吃啞巴虧。所以,在依靠學校之外,還要理清學生和幼托機構之間的權利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之下,幼托機構要實付給學生一定的實習費用,不能讓學校全額承擔。
2.5 高職院校要派1-2名教師跟隨學生進行實訓
這樣做的目的有四個,第一個目的是方便對學生的實訓行為進行監督指導,從而提升校園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教育作用;第二個目的是觀察和調研社會上幼托機構的辦學質量,并選擇更適宜的合作伙伴;第三個目的是作為獨立于學生和幼托機構之外的“第三方”,處理兩者之間的權利關系;第四個目的是了解行業發展現狀,不斷洞悉社會發展與變化,貼切學前教育的社會需求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更好地服務社會。
3 如何提升高職校園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性
3.1 幼托機構要繼續增強自身的辦學實力和信譽
幼托機構作為社會上重要的嬰幼兒教育機構之一,承擔著照顧嬰幼兒、保護嬰幼兒的重要責任,絕對不可馬虎大意。所以,幼托機構必須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精神指導,在做好學生實訓工作的前提下繼續增強自身的辦學實力和信譽,從而贏得更多學校的認可,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3.2 高職院校要繼續鼓勵學生進入幼托機構實訓
上述中提到,部分學生不愿意進入幼托機構實訓,對于這種情況,學校應在照顧學生工作期望的基礎上繼續鼓勵學生,通過宣傳、發放補貼等方式吸引他們進入幼托機構實訓,同時也要和幼托機構積極協商,提升學生的工作地位和生活待遇。
3.3 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要繼續加大力度提高教育成效
在和幼托機構進行合作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應該提升教育能力,努力夯實學生的教育理論基礎,從而在源頭上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素養,而不應抱著“有了幼托機構,教育就可以放手”的態度。
3.4 廣泛調動社會教育資源,推動校園合作培養模式的持續優化
豐富的社會教育資源對提升學前教育成效具有非常明顯的作用。特別是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教育為學校和幼托機構提供了連接社會教育資源的便捷途徑。所以,高職院校和幼托機構應積極優化信息化教學模式,為提升學生的工作能力提供新環境。
綜上所述,高職校園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對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如今的教育形勢下,大力推進和優化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對高職院校、幼托機構、教師、學生甚至是家長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當然,上述分析只是筆者的淺見,關于校園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更多細節還需要不斷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周志艷.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基于教師專業發展高職院校的理念[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5):121-125.
[2]王麗娜,郭京洙.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校園合作”培養模式探索——以延邊大學師范分院為研究對象[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31(5).
[3]陳新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4(5):130-132.
[4]宿麗艷,耿洪波.高職校園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淺析[J].科技風,2016(24):26-26.
作者簡介
譚雪嬌(1985-),女,漢族,助教,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