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劉德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作為當代琵琶藝術的領路人。劉德海先生不僅在琵琶演奏技巧的發展和創新上成為劃時代的人物,并且還創作了大量的琵琶作品,其中創作于八十年代,由《童年》、《天鵝》《春蠶》、《老童》和《秦俑》五首獨立的作品組成的《人生篇》是他的頂峰之作?!度松穭撟饔趧⒌潞R粝壬魳飞牡膸p峰時期,五首作品集中體現了他獨特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技法,以及他力爭創新、勇于實踐、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個人對生活的追求與感悟,對琵琶藝術在當代的發展產生了及其深遠且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四弦;劉德海;《人生篇》
1 劉德海大師的藝術生涯
劉德海祖籍河北,1937年8月13日生于上海,13歲跟隨黃炳松先生學習琵琶、笛子、二胡等多種民族樂器。
1957年,劉德海考入中央音樂學院,跟隨林石城先生進一步完善了琵琶演奏的技巧和技術。此外,他還移植了一些西洋樂的樂曲和練習曲用于琵琶訓練,從而擴大了思路,擴大了視野。1960年劉德海提前一年完成學業并留校任教,多年來的專業學習使他具備了豐富的音樂理論基礎和扎實的演奏技巧。
1961年在上海召開的全國第一次高等藝術院校二胡、琵琶教學與教材交流會上,劉德海首次采用鋼弦演奏了琵琶創作曲《狼牙山五壯士》,這次演出不僅對琵琶音色的改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推動了鋼弦在全國的推廣。在這一時期他還整理移植改編了像《旱天雷》、《高山流水》、《彝族舞曲》等樂曲。
1976年,他首演了與作曲家吳祖強等共同創作的第一部琵琶與西洋管弦樂的大型協奏樂曲《草原小姐妹》無論是在樂曲內容、表演形式、演奏技巧以及和樂隊的配合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與小澤征爾及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灌了唱片,為中國樂器走向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4——1985年劉德海在繼承借鑒的原則下,融會貫通了中西方音樂的風格,創作了琵琶音樂獨有風格的《人生篇》、《宗教篇》、《田園篇》、《懷古篇》、《鄉土風情篇》等樂曲,這一時期也是劉德海作品創作的輝煌巔峰時刻。
2 劉德海大師《人生篇》創作始末
人生篇由《童年》、《天鵝》、《春蠶》、《秦俑》和《老童》五首樂曲組成。
《童年》創作于1985年,以江南民間音樂和戲曲曲調為素材,以十六分音符連續不斷的節奏音型用泛音、實音不同的音色交替演奏,好像滿著無盡的生命力的孩童一般,的是一首具有傳統音樂精髓的現代琵琶作品。
《春蠶》創作于1984年,作者是以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為題材,作品中音符蒼勁有力和音色的變換充分體現了“春蠶到死絲方盡”這句流芳千古的句詩,贊揚了春蠶的奉獻精神同時也頌揚了明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開拓進取的精神。
《天鵝》是在1980年到1984年完成的作品,是1980年劉德海訪問奧地利,偶遇圣潔無暇的白天鵝在水面上嬉戲,產生的靈感,樂曲表現了天鵝在水中暢游安詳的神態和在浩瀚天空中翱翔的情趣,全曲突出了天鵝的高貴氣質同時也隱喻了作者自身的高尚藝術情操。
《老童》創作于1984年,樂曲也是以江南音樂和戲曲曲調為主要素材,通過不同的技術手法的運用,表現出一種童心未眠、老驥伏櫪、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贊揚了雖歷經了坎坷、執著進取的仁人志士,是一首發自內心的、真誠的人生贊歌。
《秦俑》創作于1985年,是劉德海被西安兵馬俑的莊嚴威武、勢不可擋所震撼,萌發了創作的沖動,便有了此曲,《秦俑》吸收了傳統武曲的精髓,結合現代琵琶演奏的新技法、運用簡潔的創作手法,為我們呈現出了震撼的古代戰場的場面,詮釋了中華民族的靈魂之所在,是一首運用現代手法和音樂審美觀念創作的琵琶武曲。
人生篇的創作中,劉德海發掘出新的琵琶語言、新的音樂音響來表達人們對美好人生的渴望與追求,是劉德海從藝多年來的領悟與總結也是他藝術道路上的深厚的積淀,是對人生理想追求的碩果。
3 《人生篇》五首作品中新技法的運用與表達
劉德海先生創造和改編的演奏技法《人生篇》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也深刻的表達了作者創作樂曲時的心情與心境,和作者想要傳遞出的音樂。
最后在輪彈面板的過程中力度由弱到極度弱,像是孩子們越跑越遠,越跑越遠,慢慢的小時在我們回憶的腦海中一樣。
《春蠶》這段旋律采用了小指抵住弦根做弱音處理的方法和右手堅實有力的快速彈跳來模仿新疆熱瓦普的音色。
《秦俑》中這一段的特點就是指甲聲和肉聲的對比,在左手旋律的襯托下右手有規律的相互交替變換音色,仿佛是千萬軍馬開始備戰,沒有了開篇時的叫囂,只剩大戰前安靜的等待。
《天鵝》中另一個新的技法,就是利用無名指在高把位和下把位滑弦,聲音柔美而悠揚,體現除了天鵝的純潔與美麗。
譜例5表達了《老童》這首樂曲的核心內容:“老頑童”的風貌,活潑可愛、不拘小節,運用快速分遮、彈分等技巧表達出老頑童的性格。
4 結語
劉德海對琵琶創作是那么的執著,他創作了包括《人生篇》五首作品在內的二十多首琵琶樂曲,正如劉德海自己說的:“我是民族音樂發展道路上的一個爬坡人,明知道沒有終點,我還會就這樣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盡頭,哪怕再多的苦澀與寂寞。”
人生篇的創作,不論是音樂素材、表現內容、作曲技法還是創作理念,都體現了劉德海獨特的世界觀、藝術觀和審美觀,充分體現了劉德海繼承傳統、改革創新的精神,。
人生篇的創作技法在他的其他樂曲中也有很多的體現,特別是他的“反彈”思想。
人生篇以鮮明的民族風格和藝術水準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琵琶的發展,為民族音樂的廣泛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田屹.劉德?!度松放米髌费芯縖D].山東師范大學,2009.
[2]楊靖.劉德海的琵琶教學思想芻議[J].中國音樂,2007(1):119-125.
[3]董楠.海南劉德海琵琶藝術國際研討會概述[J].中國音樂,2005(2):74-75.
[4]肖興華.記琵琶演奏家劉德海[J].人民音樂,1982(10):15-17.
[5]李光華.劉德海琵琶藝術國際研討會文集[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6]劉德海藝術文集龍音制作有限公司2001
[7]劉德海.劉德海琵琶作品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姜葛娣(1989-),女,河南洛陽,碩士研究生,琵琶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