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曼
摘 要:近年來,在社會化媒體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環境下,媒介技術的發展提高了公眾對于新聞生產的參與能力和互動能力。而“眾籌”這一新型的生產模式,從新聞運作的角度來講,它是在傳統媒體所面臨新技術的沖擊下和發起者與資助者雙方的利益需求中所孕育出來,它重新定義了新聞生產者(職業記者、自媒體)和公眾的角色關系。從新聞策劃選題的角度來講,它涉及的內容不僅要符合公眾的“利益”,更要經得起公眾的“監督”和“把關”。本文將在“眾籌”這一模式的背景下,來探討這種新型新聞生產模式中深度報道的合理可行性。
關鍵詞:“眾籌新聞”;深度報道;新聞策劃
國內外學者和專家們對于”眾籌新聞”的研究,大多都是以眾籌新聞在國內外的實踐情況,以國內外眾籌網站為切入點,通過典型眾籌平臺案例來分析眾籌新聞的性質、創新與意義,以及所處的狀態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眾籌新聞給新聞生產提供了一種新的出路和前景,更為深度報道的策劃和實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1 “眾籌”與“眾籌新聞”
“眾籌”這一概念來源于眾包,是美國著名科學技術雜志《連線》的主編杰夫·豪于2006年提出的。眾籌,即公眾的錢包成為資金的來源。
“眾籌新聞”也是通過向用戶募集資金來完成新聞報道的一種眾包的新聞形式。它的具體的做法是新聞記者通過網絡平臺提出一系列新聞報道選題,在設定期限里,如果某一選題獲得預期的資金,那么提出該選題的記者就可以用這筆錢來進行報道,在眾籌新聞中,用戶扮演的角色相對單一,他們主要發揮“主編”的審核作用,決定新聞選題的生死。眾籌新聞是在社會化網絡時代對于傳統新聞生產和消費的一種突破與創新。它主要針對并解決的是調查報道制作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是利用集體的智慧和金錢做新聞的一種新方式。一般情況下,眾籌新聞是通過眾籌網站和社交媒體來完成集資并按期實施的。
2 “眾籌模式”下的深度報道
2.1 國外“眾籌模式”下的深度報道
2008年11月,美國David Cohn創建了著名的眾籌新聞網站Spot.Us,該網站于2010年8月進行了《Treasure Island:Can San Francisco realize its ecotopia dream?》的深度報道,公民對舊金山金銀島酒店的重建問題進行了討論,并在網站上捐款來贊助這項深度報道的提案,后來這項調查獲得了美國職業記者協會的獎勵。2009年11月,記者 Lindsey Hoshaw 在Spot.us 上發布了太平洋存在大面積的漂浮垃圾的揭露調查性新聞報道的項目,該項目迅速引起了網站諸多熱情網友的關注和幫助,短短幾天時間就籌集到了1萬美元的經費。這項深度報道最終在《紐約時報》發表,創造性地為這種新的新聞報道方式提供了思路。
2.2 國內“眾籌模式”下的深度報道
2012年12月,我國臺灣地區創建的眾籌網站“We 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制平臺”成立,并以“You support, they report”為口號,其特點是擁有機構支持作為后盾,著力于深度調查 。臺灣著名的“公民記者”李惠仁,為了揭露臺灣禽流感病毒的肆虐背后,政府消極懈怠、敷衍了事的心態和不作為,依靠眾籌,花了六年時間最終以紀錄片的形式制作了《不能說的秘密》這項深度報道。國內大陸的眾籌網成立于2013年2月,《新京報》的某記者為了完成《揭秘金錢左右下的時尚圈》這一深度報道,在眾籌網上發起了新聞調查眾籌活動,并且在很短的時間內籌集了資金,完成了目標。于是在該年的11月29日眾籌網發布了國內首家“新聞眾籌平臺”,推出了系列深度報道。早期的,比如2013年11月,自媒體人趙楠發起資訊籌資《中國比特幣市場調查》的一項深度報道,在短短11天的時間內就完成了籌資目標。
3 眾籌模式下深度報道的發展優勢
3.1 “深度報道”是支撐起新聞眾籌的“內容基石”
從深度報道的概念上來講,它所涉及的一般是重大的新聞事件或為社會輿論所關注的有爭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報道和策劃,大多數是與民眾利益切身相關的。其中調查性報道和解釋性報道是其重要的兩種報道形式。“調查性報道是最適用于“眾籌新聞”這一新聞生產模式的,調查性報道的主題多涉及公眾利益,且往往揭示的是社會深層問題,公眾對于這類新聞報道有天然的知曉欲。”深度報道內容的展開,它不僅需要邏輯的力量和遠瞻的視角,更需要策劃人具有一定的知識厚度和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所以深度報道的內容,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直接決定了新聞眾籌受眾的參與范圍和受眾的籌款范圍。同時,這些具有現實意義“內容”的深度報道的新聞眾籌成功率也比較高。
3.2 小眾深度報道更為貼和新聞眾籌的選題
小眾深度報道看似是一種專業針對性較強,并且要滿足特定受眾需求的深度報道,實際上它的受眾影響范圍要廣得多。首先,小眾深度報道的接受對象較為固定,內容選題接近民眾市場,層次多樣。其次,接受者“選擇”的余地更大,自由參與的主動性更強。最后,傳播者或決策者必須更加關心和了解受眾的需求。所以,小眾深度報道的內容更為貼合新聞眾籌的選題,與受眾心理“接近性”的距離更小,也減少了其眾籌項目的推廣成本。比如,我國臺灣眾籌網站“WeReport”推出了一項揭秘鋼管舞舞者的小眾深度報道《非常舞者》,細致深刻的反映出處在復雜社會背景下這類舞者的真實面貌。
3.3 眾籌模式下深度報道的“內容訂制”注重受眾參與
新聞眾籌的產生和發展,使受眾通過捐資、創意支持的過程中,一改昔日在傳統新聞生產、傳播過程中從屬和被動的地位,而是實現了其真正參與新聞生產的過程。“在眾籌模式下策劃的深度報道,記者必須改變傳統新聞生產過程中的粗放操作,與受眾不斷交流、互動,努力呈現受眾所青睞的內容和形式,從而使記者逐步樹立“定制”的思想,同時,在“內容訂制”的過程中,受眾通過新聞眾籌項目參與新聞報道的整個流程,也使自己的自主參與意識顯著增強,并且在“社區”集群的聚集效應下,形成了實施者和接受者雙方的某種“契約精神”,對項目報道的完成進行“監督”。所以,眾籌模式下深度報道的內容不是簡單由發起者來決定,受眾的參與自然組成了內容生產的一部分。
4 結語
就從目前來看,“眾籌新聞”這種新的新聞生產方式雖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模式下的新聞生產方式,眾籌新聞的模式運作也存在許多困境和障礙。但筆者認為,除了機制內監管政策和法律的完善以外,“眾籌新聞”報道的內容選題才是首要之義,而又因為深度報道這一類型的自身特色,它適應了當下眾籌新聞模式發展需求,并且適當的完善和填補了眾籌新聞模式的不足和缺陷。
參考文獻
[1]杰夫·豪.眾包:群體力量驅動商業未來[M].朱文靜 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226-227.
[2]Aitamurto,T.(2011).The impact of crowdfunding on journalism.Journalism Practice,5(4)429-445.
[3]王云龍,眾籌新聞模式運作困境及前景展望[J].中國報業,2014年16期.
[4]欒軼玫,“眾籌新聞”:新聞生產的新模式[J].新聞與寫作,2014年02期.
[5]董媛媛.深度報道的當代審視[D].上海:復旦大學:2009年4月.
[6]張建中.眾籌新聞:為新聞運作創造機會[J].中國報業,2014年01期.
[7]王瑩.深度報道需要直面的問題[J].新聞記者,2014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