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雍
摘 要:和其他類型舞蹈加以對比,群眾舞蹈和民眾生活實際更加的貼近,群眾舞蹈源于民眾生活,通過大眾群體改編之后,形成的一種舞蹈藝術形式。文化館是以公益性為主的視事業單位,負責對民眾文化娛樂生活加以豐富,從而滿足大眾文化訴求和諸多精神需求。本文對文化館如何做好群眾舞蹈培訓工作加以詳述:
關鍵詞:文化館;群眾;舞蹈;培訓;工作;分析
群眾舞蹈較為親民,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活動形式,群眾舞蹈通俗易學,老少皆宜,適合各個年齡段和階層的人民,以平民化舞蹈藝術形式出現。群眾舞蹈創作靈感源自于現實生活,和當前人們的文化水準以及生活經驗等息息相關,滿足民眾活動需求且備受青睞。當前時代,群眾舞蹈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作為文化館,需要在群眾舞蹈培訓工作上下功夫,創新舞蹈元素,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彰顯舞蹈特色,為大眾群體注入活力,提升民眾個人修養以及滿足本體精神訴求。
1 文化館群眾舞蹈要點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藝術日漸進步,當前各個地區相繼開設文化館機構,以公益性服務為主,文化館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而開設的,之后在此基礎上為群眾提供文化藝術服務,與此同時,文化館本體肩負重大民族文化傳承、發揚使命。群眾舞蹈是文化館之中的核心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對于大眾群體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提升均有著至關重要的強化作用,可培養人們的藝術審美能力以及修養等。
和專業化舞蹈間進行對比我們發現,群眾舞蹈方面,對專業舞蹈技術和肢體動作上的要求很低,群眾舞蹈特點就是非職業性,人人都可參與其中,更為貼近大眾生活實際,適合不同年齡段人群的融入和參與。雖然群眾舞蹈內非職業特點存在,但并不意味著“亂跳、瞎跳”,工作人員在舞蹈編排階段一定要有章法和原則,透徹彰顯藝術之美。表面上看,群眾舞蹈很是簡單,但是它與別的舞蹈一樣,都具備著自己的靈魂和生命力,大眾群體借助群眾舞蹈學習和活動參與,減輕本體壓力、發泄壓抑情緒,無論喜悲與否,都可盡情參與其中,通過肢體和表情等進行淋漓盡致的表達。藝術來源于生活,享受藝術便是享受生活,因此群眾舞蹈就需要將大眾群體的喜怒哀樂之情放在首位,關心人生百態,從點滴小事之中去搜集所需舞蹈素材,將其編排在舞蹈中,通過藝術創新二次操作,創新舞蹈動作細節,對其中的精神加以提取,對其中的形象加以展示,使得貼合民眾口味和需求,讓群眾在舞蹈活動中感受藝術魅力,基于此,得到精神境界升華和心靈美化。
2 做好群眾舞蹈培訓工作的方案分析
2.1 內容編排
首先是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制定。舞蹈培訓以教育活動形式出現,面向大眾群體的舞蹈,務必堅持以人為本原則,與人民實際生活相貼近,而后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制定,不能是為了教學而進行教學,盲目追求教學效果和指標達成。文化館此時要做到精操實干,進行不斷的實踐調查分析,高效、優良的進行群眾舞蹈內容教學安排。做好調研工作首當其沖,要掌握“新鮮”資料,了解群眾內在基礎性訴求,將大眾群體所喜歡的舞蹈類型添加到教學類目中,最大限度上分析當前流行舞蹈元素,創建大眾易于接受且喜愛的舞蹈題材與舞蹈形象,激發人們潛在學習興趣,提升群眾舞蹈培訓效果和質量。全方位分析大眾群體認知程度和從事職業以及愛好特點等,適時安排多樣化舞蹈教學內容,給予民眾充分的選擇機會,滿足其各種心理需求和審美需求等。可按照群眾不同目的進行廣場舞培訓班創建,賦予教學娛樂性和建設性,還可設置民族舞培訓班,此類群眾舞蹈培訓要具備一定專業化特點,培訓班的設立受到大眾喜歡,因為內容設置偏向多樣化和針對性,那么群眾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提升,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群眾舞蹈培訓質量和效率。
其次是與地區特色融合來實施教學方案制定。我國傳統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各個地區都擁有著具備濃烈地方色彩的文化藝術模式,所以文化館在進行群眾舞蹈培訓過程中,要最大限度上和地方特色達成有機融合,使得大眾群體更加容易接受此類元素,與實際生活貼合。比如說地區的茶文化盛行,一直以來被大眾傳唱和舞蹈頌揚,將茶制作工藝和流程賦予在歌曲和舞蹈上。文化館對此類傳統文化要進行研究,在群眾舞蹈培訓階段進行此類文化元素順勢介入,編排《茶頌》舞蹈,因為具備較為濃郁的地區特色,所以備受好評。通過數次調查和實踐分析可看出,文化館進行舞蹈培訓階段合理的融入相關典型特色,因為其有力的和民眾生活相互貼近,所以此時的舞蹈培訓效果就會變得事半功倍,實效性和價值性雙向凸顯出來。
最后是篩選配置恰到好處的舞蹈音樂。舞蹈和音樂二者結合,舞蹈效果才能發揮到極致,群眾舞蹈表演與音樂是相輔相成、不離不棄的關系,進行群眾舞蹈培訓階段,需要選擇深度具備當地文化特色的配樂形式,務必可以發揚群眾精神面貌,可以優質提升舞蹈表演效果。將流行元素和當地文化特色在舞蹈作品中加以融合,舞蹈臨場效果十分優良,觀眾和表演人員也都認可。所以,好的音樂配合上舞蹈,那么最終效果必定會穩步攀升,做好舞蹈設計,也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進行音樂思想傳遞,使得音樂和舞蹈相融,達到藝術升華和藝術熏陶的群文目標。
2.2 方法創新
實踐引領和針對化培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適用于任何事物。因為群眾個體差異化特點明顯,對舞蹈學習目的和舞蹈學習需求迥異,此時需要舞蹈培訓工作人員針對個體特點等,充分挖掘其特長和興趣,之后在此基礎上制定針對化教學目標,因材施教式的進行舞蹈培訓教學,最大限度上發揮個人潛力,與此同時,釋放民眾表演特長,正規引領人民群眾找尋適合自己的舞蹈風格。應該了解到,舞蹈課程教育注重實踐性,通過循環往復的練習才能了解其中真諦,要求教師手口并用,營造較為寬松的培訓氛圍,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之中,做到以身示范,促進群眾們掌握舞蹈要領和知識。
通過示范——二次教授——查缺補漏的流程加以操作,換個角度而言,就是需要舞蹈工作者首先示范一個舞蹈動作,學員在直觀感受后,在對他們進行舞蹈關鍵點講解和舞蹈注意事項講解等,讓群眾反復練習,舞蹈工作人員起到引導效能,在群眾練習舞蹈過程中負責糾正和改錯,夯實學習成果,幫助其建立良好的舞蹈基礎。舞蹈培訓階段,常會出現一個舞蹈動作重復很多遍的狀況,主要就是讓群眾們加強認識,最終連貫其他動作,形成舞蹈整體呈現,鞏固群眾舞蹈學習成果。舞蹈工作者要保障在每個環節都要參與其中,和群眾一起進行舞蹈,分析群眾心里,達到合作共進的群眾舞蹈培訓目標。此階段,文化館舞蹈工作者一定要細心、耐心,不厭其煩的對群眾進行指導,力求作品完美。除此之外,舞蹈培訓過程中一定要具備針對性,明確培訓目標,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堅持訓練,細節上把握到位,手、腰位置和動作擺動幅度等都要教授透徹,提升群眾舞蹈能力,提升培訓親民性和權威性。
3 結束語
當前時代的經濟、文化水平都在不斷發展,群眾文化產業隨之興起,各個地區均進行特色化文化娛樂活動開展,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元化休閑娛樂平臺,基于此,文化館要負起責任來,起到文化引領的作用,進行群眾舞蹈培訓,是群眾文化活動組織、安排中的重點項目。培訓中,一定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使得舞蹈藝術與大眾群體實際生活相關聯、相貼近,從根本上滿足大眾精神需求,做好舞蹈普及和推廣工作,提升全民文化藝術修養。
參考文獻
[1]鐘彥紅.文化館加強對基層群眾文化的輔導培訓的實踐思考[J].神州,2018(5):292-292.
[2]扎西平措.群眾文化如何實現社會效益——以迪慶州文化館為例[J].民族音樂,2018,No.266(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