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宏偉
摘 要:每屆奧運會單打決賽階段都展現了運動員的先進技術打法,特別是羽毛球項目,除了長期的艱苦訓練之外還需要特定的技戰打法,2016年里約奧運會羽毛球男子單打決賽中我國選手諶龍與馬來西亞名將李宗偉對決,險勝獲得冠軍。本文就兩位優秀羽毛球運動員的技戰術進行分析,提出制勝要素。
關鍵詞:里約奧運會;羽毛球;男子單打;決賽戰術
單打決賽的技戰術分析最能體現一個國家運動項目的發展水平。我國羽毛球在奧運會中取得了卓越成就,男子單打也是羽毛球項目中的一大優勢。通過文獻資料調查、觀察統計和對比分析這些優秀運動員的技戰術,找出他們的共同點和差異,為完善我國羽毛球單打體系作出理論參考依據。
1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調查法:通過對羽毛球單打技戰術的期刊論文、國際羽毛球官方網站、體育頻道等平臺進行查閱,為本文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
錄像觀察法:筆者在相關視頻網站反復觀看了2016年里約奧運會男子單打決賽階段的比賽錄像,統計并記錄兩位決賽選手在比賽中的得分和失分情況、技戰術使用情況,進而強化論證效果,深入得出決賽冠軍對羽毛球技戰術的應用情況。
數理統計法:在觀看錄像后對兩位選手的分數進行統計,利用EXCEL數據表開展定性對比處理,參考國際羽毛球聯賽官網公布的數據進行完善,提高數據分析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邏輯分析法:采用統計、歸納、對比等數據處理方法客觀分析決賽選手的技戰術選用策略,最終得出結果。對雙方的發球技術、前場、中場和后場表現進行對比,得出諶龍優勝于李宗偉的原因。
2 研究分析
2.1 前場技術分析
李宗偉:搓放130次,挑球124次,勾球9次、推球0次,撲球9次;諶龍:搓放156次,挑球116次,勾球4次,推球7次,撲球8次。對比分析:自羽毛球比賽賽制改革以來,技戰術的合理應用對每球得分都產生著重要作用,這樣使得奧運會比賽變得更加激烈,大大提高了比賽的觀賞性,對運動員也提出了在體能、智力、反應力等方面的要求。特別是帶單打決賽匯總,羽毛球運動員要時刻把握比賽的主動性,采用網前逼迫對方挑球、搓放等方式為自己創造獲分機會。因此,優秀運動員往往會在前場發球階段采用網前小球的方式迫使對方不得不選擇較為保守的方式接球而延緩進攻力度。這種發球方式的使用率高達88%,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諶龍和李宗偉均采用了此種方式。但諶龍使用率比李宗偉高出0.5%,由此可以看出,諶龍在處理網前發球的技術上比李宗偉更勝一籌,在觀察發球動作時也更加細膩、主動和積極。發球戰術的合理性決定了前場比賽的最終結果。本場比賽雙方都對網前球進行了激烈爭奪,而諶龍在進攻時更加大膽,從而造成對方的別動接球或挑球不到位,為自己創造了良好機會。
2.2 中場技術分析
李宗偉:擋球96次,挑球13次,攔球5次,殺3次,抽13次;諶龍:擋球43次,挑球4次,攔球13次,殺12次,抽6次。對比分析:中場戰術的使用主要是為過渡手段,合理運用中場技戰術可有效擺脫前場的被動位置。李宗偉在整場比賽中使用了96個擋球和13個挑球,諶龍則使用了43個擋球和4個挑球。由此可看出,在前場的比賽中,諶龍使用的發球戰術迫使對手被迫起后場,在進攻上顯得更加果敢,對手只能選擇用擋球和挑球的方式來應付,將中場比賽過渡到后場。諶龍借助身高優勢打亂對手的揚球節奏,為自己贏取決賽奠定了基礎。
2.3 后場技術分析
李宗偉:殺44次,吊38次,高遠25次,平高12次,點殺1次,劈殺2次;諶龍:殺104次,吊50次,高遠12次,平高8次,點殺8次,劈殺0次。對比分析:后場技戰術的使用是決定羽毛球男子單打決賽是否勝利的關鍵環節。在世界優秀羽毛球單打男子選手中可以看出,擁有一項一錘定音的后場殺球技術可以影響正常比賽的走勢。諶龍在后場的殺球個數遠遠大于李宗偉,吊球數量也高于李宗偉,說明在前兩場的比賽中李宗偉始終處于下風使得在后場的進攻中顯得力有不足,而諶龍經過前場和中場的比試乘勝追擊,結合吊球的優勢逐漸消耗李宗偉的體能,使得對方無法將球回到位,為自己創造了一個一拍進攻的機會。最后來看雙方最后一拍的得失分情況,由錄像觀察可知,諶龍的直接得分比對方選手高,從側面體現了諶龍的發球進攻力和保球力較強。而三場比賽李宗偉都處于受迫狀態,在發球進攻時沒有維持在最佳狀態,殺傷力低于諶龍。縱觀三場的失誤,李宗偉和諶龍的數量相同,一方面說明諶龍在決賽中趨于穩重,而李宗偉由于在半決賽與林丹的對決中消耗過多的體能使得失誤更加明顯,這也是諶龍最終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3 技戰術應用建議
觀看諶龍與李宗偉的前、中、后場單打決賽可以得出:
運動員在提高發球質量的同時,要合理應用好不同發球技巧,以更好地應對強對手的發球區域變化,甚至可在比賽匯中適當偷襲后方接球區域。
未來比賽匯總,要貫徹本場打法,強化對前場區域網前球的爭奪,以便增加中后場的自信和力度,打出更加有力的搓放球,使得對方被動接球,為自己創造進攻機會。另外,網前接發球應靈活多變,增加網球勾對角的技術使用,由此帶動比賽節奏,消耗對方體能。中場比賽作為整場的過渡賽,要盡量提高抽球技術的使用量,不斷給對方增加壓迫力,以便保持自身體能應對后場比賽。綜合利用好自身的殺球技術,借助年輕、身高等優勢,綜合吊球、平高球等戰術來消耗對方的體能,給對方增加更多的失誤。
在日常訓練中,選手還要提高自己直接得分的能力,調整心態減少失誤。本次決賽諶龍雖然最終獲得勝利,但也為險勝,因此在比賽中要減少非受迫性失誤,全神貫注地對待每個球。
4 結論
從2016年里約奧運會羽毛球男子單打決賽中的技戰術使用情況來看,兩位選手在處理發球和接球的方式上都有所不同,諶龍在進攻技術中運用的更為成功,以較高的殺球率推進正常比賽的進度,給予了對方心里上的沖擊。李宗偉的優勢則是應急能力較強,相較于諶龍的穩定發揮更偏向于被動接球,這也為諶龍創造了發揮的條件,特別是在后場的連續失分將比賽尾聲逐漸推向了諶龍,讓其在發球的處理上更為果敢,以犀利的技戰術獲取比賽勝利。
參考文獻
[1]鐘建萍.羽毛球新舊賽制優秀男子單打運動員后場技、戰術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16(01).
[2]周志輝.世界優秀羽毛球男子單打選手的技戰術特征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04).
[3]何昊然.國際優秀男子羽毛球選手單打技、戰術發展方向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